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在躲誰?考古顯示:躲的遠非洪水

淺嘗江湖 發佈 2023-06-07T16:21:43.466882+00:00

據史書記載,商人在打敗夏朝之前有過8次搬遷,在建立商朝之後又遷都了5次。而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及經濟活動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據史書記載,商人在打敗夏朝之前有過8次搬遷,在建立商朝之後又遷都了5次。

如此頻繁的遷都也讓後人稱「商人愛搬家」。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及經濟活動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頻繁的遷都對於政權的穩定性也有一定的影響。

可以看出,古代國家一般很少遷都,這時,不得不發問了。商代頻繁的遷都是為了什麼?

如果說商人在建國之前的屢次遷都是為了躲避夏朝,那商朝建立後的5次遷都又是為了什麼,躲的是洪水嗎?

這些問題具體還有待考究,下面可以憑藉已出土文物與史料對建國後的5次遷都進行一個粗略的分析。

「商湯革命」後,商朝確立了統治,建都於毫。而商朝在商王仲丁以後國勢漸趨衰落,出現了因為繼承制度混亂而引發的九世之亂。

正是在此期間商朝多次遷都,據史書記載,先是商王仲丁將都城自毫遷至囂,河亶甲自囂遷至相,祖乙遷至邢,遷庇、南庚遷至奄。

直至盤庚遷殷,商朝都城定於殷,盤庚遷殷之後,推行商湯的政令,王朝內部矛盾得到緩解,商朝再度振興。

關於頻繁遷都的原因,首先來對比商朝和夏朝的強盛,結果顯而易見,夏朝遺民不足為懼,所以商朝遷都並不是為了躲避夏。

而《尚書·盤庚》中提到「今我民用盪析離居,罔有定極」可以看出,洪水是商朝建立後頻繁遷都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古代水利技術有限,古人還無法很好的控制黃河的泛濫。而黃河極易決堤,並且由於泥沙淤積,頻繁改道,更難控制。

加之都城的建立又處於一個平原之上,靠近水源。

也就是說頻繁的遷都是為了躲避洪水的說法是可靠的。可是商朝建立後的遷都僅僅是為了躲避洪水的威脅嗎?

根據考證並非如此,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商朝的5次遷都大都是在九世之亂之間發生的。

所以商王遷都與內亂也是有不可分的關係。我們知道商朝的繼承制度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的混用。

而正是由於這種兩種制度的混用導致繼承順位的模糊,長輩和子輩不斷爭奪,國家內部處於混亂。

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王位繼承上沒有一個規定的準則,出現繼承問題也是意料之中的。

商朝統治內部出現問題,王室子弟為了王位相互爭奪鬥爭,商朝的實力大大減弱,無力控制各諸侯,社會也處於一片混亂。

可以說商朝不斷的遷都就是為了遠離政治鬥爭和重新劃分權力範圍。而遷都也是商朝政治內鬥的一個重要表現。

直至盤庚遷殷,開始恢復商朝的統治與威嚴,內亂被平復,商朝頻繁的遷都才得到了停歇。

同時商朝的遷都與對外戰爭和諸侯叛亂也有一定的聯繫。

商朝不斷與外敵或是諸侯國發生戰爭,所以會將都城遷往安全地方,以保證都城的安全。

在這裡,必須提及著名的盤庚遷殷,盤庚在即位後並非一下決定遷到殷,而是打算遷到故地毫。

要知道毫是商湯建國的地方,盤庚打算遷至毫地的原因與商朝的衰亡趨勢有關,在經歷了長達數年的內亂後,商朝國勢愈顯衰落。

盤庚認為「遷都可以興邦」,於是選擇了故都毫。

毫是商朝的興盛之地,遷往毫地,一來希望可以改變國運,二來也是希望起到振奮士氣的作用。

三來可以毫位於商朝控制中心,可以有效躲避外敵。

而後來,盤庚才採取了遷至殷的措施,其中緣由是在遷至毫地後,並未達到復興的效果,而是遭遇了更嚴重的洪災

同時當地土地沙化,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盤庚打算再次遷都,毅然決然的將都城遷於殷。

殷地的土壤肥沃,易於耕作,遷都後,一切重歸初始,大大的打擊了貴族勢力。

同時盤庚遷都至殷是頂著巨大的壓力的,嚴厲的挫敗了反對的勢力,重建了君主威嚴。

所幸,盤庚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遷都後,商朝國勢再興,並且殷地成為了一個穩定的都城,為以後的商朝發展奠定了基礎。

所以後人稱商為殷商。根據商朝遷都的原因來看,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對於國家的穩定具有了非常大的影響。

而要保持統治階級的穩定,擁有一個繼承標準也是十分重要的,貫穿中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