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對比閱讀(二)及答案詳解

乘風破浪的老姐 發佈 2023-06-08T04:00:34.664868+00:00

(一)(2022山東·菏澤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題。ㅤㅤ【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2022山東·菏澤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題。

ㅤㅤ【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

ㅤㅤ【乙】郗公值永嘉①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②共飴③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①永嘉:晉懷帝年號。②傳:輪流。③飴:通「飼」。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便要還家 _____ ②此中人語云 _____

③郗公值永嘉喪亂 _____ ④甚窮餒_____

(2)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問所從來 戰則請從

B.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乃記之而去

C. 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及下船

D. 席苫於公靈床頭 行者休於樹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②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箸兩頰邊。

(4)閱讀【甲】【乙】兩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甲】文中「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中人 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鄉人「傳共飴之」,是因為郗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譯文】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里人嘆道:「大家都飢餓睏乏,因為您的賢德,所以我們要共同幫助您,如果再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從此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後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活了下來,一同南渡過江。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一共三年。

(1)① 同「邀」,邀請;②告訴;③遇到;④飢餓。【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便要還家」的句意是: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裡。要:同「邀」,邀請。(2)「此中人語云」的句意是:裡面的人告訴他說。語:告訴。(3)「郗公值永嘉喪亂」的句意是:郗公(郗鑒)遇到永嘉喪亂時。值:正趕上,遇到。(4)「甚窮餒」的句意是: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餒:飢餓。

(2)D【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字詞的意義和用法。A.從:介詞,自/動詞,跟從;B.乃:副詞,竟然/連詞,於是,就;C.及:連詞,和/介詞,等到;D.於:都是介詞,「在」;故選D。

(3)①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②在這種情形下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後吐給倆孩子吃。【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①句中的「為(對,向)、具(詳細,詳盡)、皆(全,都)、嘆惋(感嘆惋惜)」幾個詞是重點詞語②句中的「於是(在這種情形下)、食(吃)、輒(就)」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4)①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解析】(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結合上一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可知,這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特點,同時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②以公名德。【解析】(2)本題考查對文章信息的提取。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的語句分析作答。文中的「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的意思是:鄉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由此可知,鄉人「傳共飴之」是「以公名德」。據此,答案為「以公名德」。


(二)(2022廣西·河池中考)文言文閱讀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六一居士初謫①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於潁水②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屢易④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

(節選自歐陽修《六一居士傳》)

【注釋】①謫:貶謫。②潁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聲,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換。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B. 未果,尋病終(尋找)

C. 則又更號六一居士(改變)

D. 而屢易其號(多次)

(2)下列各項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 忘路之遠近

B. 老於此五物之間

C.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D. 以志吾之樂爾

(3)下列對【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甲】文構思精巧,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敘述了一個曲折有致、神秘虛幻的故事。

B. 【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歐陽修的號,前者用於他在滁州知州時,後者用於他準備退休定居穎水之後。

C. 【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熱情好客,短短的「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出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

D. 【甲】【乙】兩文都表現出對恬淡閒適、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嚮往,【甲】文通過敘述故事,虛構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採用主客間答的形式,詼諧、幽默地表達對即將到來的退休後閒適生活的嚮往。

(4)把【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②是為五一爾,奈何?

(5)【甲】文中最能體現【乙】文作者所嚮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乙】文中歐陽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況下將自己的號更改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_____。( 兩空均用原文填空)

(1)B【解析】B. 「未果,尋病終」的意思是: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尋:不久。

故選B。

(2)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A.之:助詞,的;B. 之:助詞,的;C.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D.之:助詞,的;故選C。

(3)C【解析】C「『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出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有誤。【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熱情好客 「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也為後文再尋桃花源不得做鋪墊。故選C。

(4)①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這只是五個一,怎麼說『六一』呢。【解析】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1)重點字詞:率,率領。妻子,指妻子、兒女。邑人,同縣的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復,再,又。(2)重點字詞:是,這;為,是。奈何,怎麼說。

(5)①遂與外人間隔;②聊以志吾之樂爾。【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注意要求「兩空均用原文填空」第一空:結合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於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可知,歐陽修在政治上想擺脫憂勞煩擾,有急流勇退的思想。甲文「遂與外人間隔」最能體現。第二空:結合「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也知道我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記下我的樂趣罷了)」可知,更改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聊以志吾之樂爾。

【譯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貶謫到滁州山鄉時,自己以醉翁為號。年老體弱,又多病,將要辭別官場,到潁水之濱頤養天年,便又改變名號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問道:「六一,講的是什麼?」居士說:「我家裡藏了書一萬卷,收集收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張琴,有一盤棋,又經常備好酒一壺。」客人說:「這只是五個一,怎麼說『六一』呢?」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中間老去,這難道不是『六一』了嗎?」客人笑著說:「您大概是想逃避名聲的人吧,因而屢次改換名號。這正像莊子所譏諷的那個害怕影子而跑到陽光中去的人;我將會看見您(像那個人一樣),迅速奔跑,大口喘氣,乾渴而死,名聲卻不能逃脫。」居士說:「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也知道我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記下我的樂趣罷了。


(三)(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古文閱讀]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中,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節選自《桃花源記》)

[乙]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岡①,甫②行數里,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鬱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

(節選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記》,有刪改)

[注釋]①旦子岡:在今南京市江寧區附近。②甫:剛。③洵: 確實。④浣:洗。

1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實詞的含義。

⑴具答之( ) ⑵便要還家( )

⑶尋病終( ) ⑷而婦人汲井且浣衣( )

12. 選出下列加點虛詞含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

A.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B.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之行也》)

C. 蓋江北之俗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D. 余顧而慕之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13. 選出畫波浪線句子停頓恰當的一項( )

A. 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 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 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 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14. 下列關於[甲][乙]兩篇選文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甲文中「設酒殺雞」「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

B. 甲文結尾以眾人尋桃花源「未果」,誼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虛幻,令人神往。

C. 乙文中作者看到村莊裡萬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們差得遠,心生怨恨。

D. 甲乙兩段文字都展現了和諧安寧、恬靜美好、自得其樂的鄉村生活圖景。

15.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

【譯文】

這天是順風,不到正午時分,已經抵達浦口,住在大山家裡。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岡。剛行走了幾里地,看見田間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間耕作。大概是江北的習俗,女人也參加農業生產,比較西北那些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懶惰男子,江北的習俗的確好得多。偶然間我放棄騎馬開始步行,路過一農家,這家男主人給園子澆大糞,女子從井裡打水洗衣。園中有豆篷瓜架,還有幾顆鬱鬱蔥蔥的樹木,孩子嬉戲歡笑,雞狗相聞。我看著看著越來越羨慕他們,覺得這一家子中,萬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們差得遠呢!

11.①詳細②同「邀」,邀請③ 隨即,不久④打水【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句意: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具:詳細。(2)句意:這裡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請。(3)句意:不久後就病死了。尋:隨即,不久。(4)句意:女子從井裡打水洗衣。汲:打水。

12. C【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乃:副詞,竟然、居然/判斷詞,是;B.其:代詞,他/代詞,他的;C.蓋:都是副詞,大概;D.而:連詞,表順承/連詞,錶轉折;故選C。

13. A【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意:這天是順風,不到正午時分,已經抵達浦口,住在大山家裡。「是日風順」寫天氣,「不及午」寫到達時間,「已抵浦口」是抵達的地點,「宿大山家」寫住宿的地點。故斷為: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選A。

14. C【解析】本題考查文章的理解。C.乙文最後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遠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們差得遠呢!表達了作者對和諧安寧的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嚮往之情。本項中「心生怨恨」的說法是錯誤的;故選C。

15.(1)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2)男女老少在田間耕作。【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重點詞有:(1)扶:沿著、順著;向:先前的;志:做記號;(2)俱:都;耘:耕地;於:在。

(四)(2022廣西·貴港中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13分)

ㅤㅤ【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ㅤㅤ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內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ㅤㅤ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ㅤ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ㅤㅤ【乙】道州①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ㅤㅤ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③,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④為亭字;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選自元結⑤《右溪記》)

[注]①道州:州名。②營溪:河流名。③人間:與前文「山野」對應,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結(719~772),唐代文學家,曾兩度出任道州刺史,後因不愛官場生活而棄官歸田。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漁人甚異之

又數刀斃之 (《狼》)

B.見漁人,乃大驚

去後乃至 (《陳太丘與友期行》)

C.而置州已來

而不知人之樂 (《醉翁亭記》)

D.為溪在州右

士卒多為用者 (《陳涉世家》)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師表》)

C.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D.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的句子。

①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②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4)請結合甲文說一說,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5)甲乙兩文都描寫了自然景色,分別表達作者對現實社會怎樣的情感?

【譯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小溪向南流幾十步的距離,就匯入營溪。江水拍打著兩岸,岸邊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迴旋,無法用言語形容它們的狀態。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水迴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盪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

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居民遊覽的勝地,喜好清淨的人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設置道州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它;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而惋惜!於是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人。

(1)C【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之:代桃林奇景/代狼;B.乃:於是/才;C.而:錶轉折/錶轉折;D.為:因為/被。故選:C。

(2)C【解析】本題考查古今異義詞。A.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女;今義是男子的配偶。B.卑鄙:古義是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今義是指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C.徘徊:古義是來回走動;今義是來回走動。D.親戚:古義是內外親屬;今義是與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或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故選:C。

(3)①就順著先前的路回去,處處做了標記。②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人。【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翻譯。①重點詞有:扶,沿著。向,舊的。志,做標記。句意:就順著先前的路回去,處處做了標記。②重點詞有:銘,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彰,明顯。句意: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人。

(4)人們熱情、淳樸,安居樂業,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過著自由快樂、自給自足生活。【解析】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文章寫了人們的安居樂業,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從「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怕然自樂」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過著自由快樂、自給自足生活。「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的熱情、淳樸。

(5)甲文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對當時社會動亂的批判。乙文元結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解析】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甲文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的世外桃源,表達了陶淵明對沒有階級壓迫剝削、沒有掠奪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而寧靜淳樸的社會的嚮往,也是對當時社會動亂的批判。乙文《右溪記》中元結由小溪引起感慨: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作者借右溪的無人賞愛,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五)(2022四川·內江中考)閱讀《桃花源記》,完成下面小題。(13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6. 下面句子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欲窮其林(盡)

B.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C. 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D. 處處志之(記號)

7. 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B.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C.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其真無馬邪

D. 聞之,欣然規往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8. 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語言精練、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語句盛新圖定為成高,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等。

B.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髮」「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黃髮」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 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實感人的寫實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無縫。

D. 文章講述了一個漁人發現桃花林、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後再次尋訪而不得的故事,藉此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嚮往。

9. 翻譯下面句子。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6. D【解析】此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D.句意: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名詞用作動詞,做標記;故選D。

7. A【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虛詞的意義。A.都是「……的樣子」;B.副詞,竟然,居然/判斷動詞,是;C.代詞,他/語氣詞,加強詰問語氣;D.代詞,指這件事/助詞,的;故選A

8. B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理解。B.「『黃髮』代指青年」理解有誤。黃髮,舊說是長壽的象徵,用以指老人;故選B。

9.(他們)說自己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句中:云:說。先世:祖先。率:率領。妻子:妻子和兒女。邑人:同鄉(縣)的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復:再,又。

(六)(2022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考)

時光里的陶淵明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餚,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其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速,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潛傳(節選)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①。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出自《晉書》)

[注]①屬文:作文章。

14. 下面對《飲酒》(其五)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以草廬開篇,敘免除喧擾的歸田生活,起筆舒緩,「在」—「無」,轉折有勢。

B. 三四句巧用設問,轉換敘事角度發問,頗富情趣,答語精煉,一語中的,超凡脫俗。

C. 以「採菊」「見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離,不工而工。

D. 全詩集敘事、議論、繪景於一體,自然理趣與個人志趣相映,言有盡而意無窮。

15. 下面對《桃花源記》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漁人「緣溪行」拉開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為桃花源的出現自然鋪墊。

B. 「皆嘆惋」意蘊豐厚,從中感受到漁人所說的與桃花源內的生活相比,差異巨大。

C. 漁人辭別桃花源後,得其船並循來時路而返,這與漁人入桃花源的情節形成照應。

D. 作者通過真實存在的桃花源,寄託政治理想,反映美好願望,筆多曲致,富有波瀾。

16. 用「/」給《陶潛傳》(節選)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義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縣 乃 賦 《歸去來》

17. 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時殊世異,有些詞語沿用至今,但詞義已發生變化。請寫出《桃花源記》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詞語

古義

今義

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已婚男子配偶的稱呼

絕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論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18.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

19. 《桃花源記》三處出現過歷史時間名詞,即「晉太元中」「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請聯繫上下文,分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20. 時光流轉,四季更迭,古往今來,陶淵明備受推崇,成為跨越時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蘇軾、歐陽修、朱熹,現代的魯迅、朱光潛等都言之諄諄。請聯繫以上詩文,探究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

14. C【解析】C.《飲酒(其五)》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讚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物我分離」的分析有誤;故選C。

15. D【解析】D.根據《桃花源記》第四段「尋向所志。遂速,不復得路」,第五段「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可知,漁人按照先前做的標記尋找桃花源,劉子驥尋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過是作者陶淵明構想的理想世界罷了,而非「真實存在的桃花源」;故選D。

16. 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意: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兮辭》。「義熙二年」為時間狀語,在其後應斷一處;「乃」為連詞,引出後文的事,應在「乃」前斷一處;故斷為: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17. ①妻子兒女 ②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③沒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意對即可) ④不要說,更不必說【解析】本題考查古今異義。(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妻子」古義:妻子兒女。(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3)「無論魏晉」句意: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18. (1)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2)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重點詞有:(1)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適自在的樣子。(2)少:指年少時;博學:學識淵博;善:善於、擅長;屬:撰寫、做。

19. 「晉太元中」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使故事真實可信;「自雲先世避秦時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點明距今(晉太元中)時代久遠,在這裡的生活安靜平和,引出後文漁人對外面世界的描述,將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與外面的世界形成對比。【解析】本題考查時間的作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意思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交代漁人的職業,作為故事的發端,引出後文漁人所見的奇異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經歷;「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意思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時間及來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戰亂),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戰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與物產豐富,生活恬靜的桃花源形成鮮明對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思是: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從秦時進入桃花源過了多久,說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時間長,與世隔絕,生活和美。

20. 陶淵明知識淵博,嚮往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遠大,胸懷寬廣高潔。【解析】本題考查人物形象。《飲酒(其五)》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寫出了作者對大自然喜愛讚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反襯出當時那個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願,表現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根據《陶潛傳(節選)》第一段「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可知,陶淵明心懷高尚,知識淵博,灑脫大方不拘謹,有真性情;根據第二段「素簡貴,不私事上官」「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可知,陶淵明為人節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潔志趣;據此表述陶淵明的性格特點及追求,來體現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