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含「致癌物」,不利於健康?醫生:這6種食用油,建議少用

蕊說趣聊 發佈 2023-06-15T03:10:56.710294+00:00

我們在平時做飯的時候都會用到食用油,這樣才能夠補充所需的營養成分,也能夠讓食物更加的美味,而關於食用油的種類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說常見的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等等。

我們在平時做飯的時候都會用到食用油,這樣才能夠補充所需的營養成分,也能夠讓食物更加的美味,而關於食用油的種類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說常見的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等等。

不過現在關於大豆油的爭議性確實比較強的,有很多人認為常吃大豆油不健康,認為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有何增加患癌的風險對身體造成傷害,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一起來了解一下。

豆油中有哪些營養價值呢?

1. 不飽和脂肪酸。豆油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包括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對心血管健康有益。

2. 維生素E。豆油富含維生素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夠防止脂質氧化和細胞損傷。

3. 蛋白質。豆油中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營養價值高。

4. 磷脂。豆油中含有磷脂,可以幫助維持體內的正常代謝和神經系統功能。

5. 岩藻碘。豆油中含有岩藻碘,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對人體的正常代謝和生長發育都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豆油作為一種植物油,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對人體健康有多種好處。同時,由於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豆油也是一種心血管健康的選擇。

豆油含「致癌物」,不利於健康?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就是,食用油在製作過程中都會產生少量的反式脂肪酸,少量攝入,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而且根據美國農業部提供的信息,100克的大豆油中含有0.533克的反式脂肪酸世界衛生組織之前曾經也是提出,每天從反式脂肪酸獲取的熱量應該低於總熱量的1%。

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人每一天攝入的總熱量是2500千卡,那麼每天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應該控制在2.5克以內。

而我國膳食指南曾經提出,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的油脂應該在30克以內,如果一天吃的油脂全部都是豆油那麼每天攝入0.16克的反式脂肪酸這個範圍也是比較安全的,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危害。

而關於豆油提取大豆油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即壓榨法和化學溶劑浸出法。可能聽到化學兩個字,多數人認為不安全,所以對於大豆油的爭議性比較強。

但其實這樣的說法存在一定的問題,使用浸出法提取豆油的時候,需要用到有機溶劑,但是會在後續的加工裝備消除,也就是說在正規廠家生產的大豆油都會按照國家規定標準生產那。

這些大豆油在進入市面都會經過相關部門的抽查,也是處在安全的範圍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而且大豆油中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在平時可以放心吃只要注重,控制好量,不管是哪一種食用油都是可以放心吃的,希望你不要再傻傻聽見謠言了。

醫生:這6種食用油,建議少用

對於什麼油不建議食用,很難統一回答。因為每種油的營養成分和用途不同,適用人群也不同。不過,如果您想保障健康,以下情況使用油要少:

1. 反覆使用的油:經過多次高溫加熱的油,會產生高量的自由基和致癌物質,建議避免重複使用。如煎炸過的油、炒菜用的油。

2. 轉基因油:因為轉基因油比普通油含更多的轉基因成分和其他化學物質,因此建議少食用。

3. 高飽和脂肪酸油:如棕櫚油、椰子油等,含飽和脂肪酸較多,且較難被人體吸收。長期大量攝入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4. 處理過的油:如氫化油、加氫油等,在加工過程中使用了很多化學物質,易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5. 非食用級油:有些油原本就不是食用級的,可能導致人體不適甚至中毒,如石蠟油、汽機油等。

6. 市售劣質油:如果購買到市場上的劣質油,常常含有高量的自由基、致癌產物等有害成分,建議購買有保障的食用油。

總之,在選購油時,建議按照自身需要和健康狀況選擇健康安全的植物油,並注意食用量、烹飪方法等問題。建議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的意見。

關於食用油,我們日常應該如何選擇呢?

1. 根據不同用途選擇合適的油。不同的油適合不同的烹飪方法。例如,橄欖油適合低溫煎炒和生食,花生油適合高溫煎炸和烹飪,而亞麻籽油適合拌涼菜和醬料等。

2. 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油。一些食用油的營養價值比較高,例如,橄欖油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亞麻籽油含有omega-3脂肪酸,有抗炎和降血脂的作用。

3. 儘量選擇優質的油。購買要注意看標籤上是否標註了正規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和保質期等信息,並儘可能購買口感好、色澤透亮、沒有異味的油。

4. 避免過多食用高飽和脂肪酸的油。例如,棕櫚油、椰子油等,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長期大量攝取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5. 每天攝入的油脂量要適度,建議每次食用油的量在10克以下。過度食用油脂會增加身體負擔。

總之,選擇合適的油對保障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建議在購買時綜合考慮以上幾個方面,並注重適量食用。如有需要,可以諮詢營養師或醫生的意見。

對此你還有什麼想要說的呢?可以在下方評論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