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生殖終於敲開醫保大門,隱藏的千億市場是否已到爆發前夜?

動脈網 發佈 2023-06-20T17:18:05.562585+00:00

近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通知,自2023年7月1日起,包括促排卵檢查、采卵、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術等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將納入北京市基本醫保,並按醫保甲類納入門診報銷。這意味著,沉默已久的輔助生殖終於敲開了醫保的大門。圖1.

近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通知,自2023年7月1日起,包括促排卵檢查、采卵、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術等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將納入北京市基本醫保,並按醫保甲類納入門診報銷。這意味著,沉默已久的輔助生殖終於敲開了醫保的大門。

事實上,早在2022年2月,北京市就擬將多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但遺憾的是,該政策一度擱置,直到最後不了了之。據業內人士透露,輔助生殖進醫保在2022年暫緩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該政策發布很突然,很多細則在當時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二是在疫情之下,政府端也難以預估醫保放開後所帶來的經濟壓力。

雖然進醫保受阻,但近一兩年仍然有不少政策在向輔助生殖傾斜。2022年8月,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提出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範圍;2023年2月,國家醫保局表示,將鼓勵中醫醫院開設優生優育門診,提供不孕不育診療服務。再加上此前的「三孩政策」以及藥監局對於輔助生殖相關產品的審批放寬,在政策層面已經實現了對輔助生殖從市場、審批到支付的全覆蓋。

但與其他醫療領域不同,輔助生殖可能是唯一一個政策直接拉不動的細分賽道,這是因為它涉及的不僅僅是醫療問題,還包括倫理問題以及家庭問題,甚至與整個社會環境都息息相關。

但另一方面,輔助生殖在我國又是一個恆定增長的潛力賽道。據悉,從2015年開始,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就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並在2020年達到了434.1億元,而在未來,據沙利文及頭豹研究院預測,2020-2025年輔助生殖服務市場規模將以每年14.5%的複合增速增長至854.3億元,逐步逼近千億市場大關。

一邊是政策也解決不了的行業焦慮,一邊是即將成型的千億潛力市場,在一進一退之間,「特殊」的輔助生殖行業究竟隱藏了怎樣的發展機遇?爆發前夜是否已經到來?

從一夜爆火到回歸平靜,輔助生殖如今走到哪了?

2021年5月31日,一個平靜的下午,「三孩政策」正式發布,而就在大家討論未來要如何達到國家生孩標準時,二級市場就率先迎來了爆發。據動脈網觀察,政策發布當天,澳洋健康、凱普生物、共同藥業、國際醫學、悅心健康等企業股價上漲明顯,而在收市之前,A股二胎概念板塊飆升,貝因美、高樂股份紛紛漲停,愛嬰室、戴維醫療等也持續沖高。

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熱度也逐漸傳導到了一級市場,據動脈橙資料庫不完全統計,從「三孩政策」發布至今,共有近30家輔助生殖初創期企業完成融資,融資總額超過百億元,紅杉、IDG、丹麓、毅達、啟迪之星、達晨財智等多家一線資本均有加注。

但這一熱度並沒有延續,隨著一批創業者和投資人不斷深入,輔助生殖行業的底層問題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非醫療問題,比如在倫理方面,以代孕為例,它是輔助生殖技術的一種,但在我國,代孕目前仍處於全面禁止狀態。此外,不管是現在的《生物安全法》還是人遺辦,輔助生殖在法律法規上都是一種相對敏感的臨床服務,並且很多標準化的東西都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

其次是市場滲透率低的問題。根據2020年底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信息預測,2023年我國不孕不育率將增加至18.2%,如果以該數據推算,我國不孕不育患者數量已超過5000萬,但在這5000萬的患者中,輔助生殖技術滲透率實際不足3%,每年臨床僅有100多萬的不孕不育患者選擇使用輔助生殖技術孕育後代。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患者本身的身體條件不適用輔助生殖技術,比如患有不宜生育的嚴重遺傳性疾病、嚴重軀體疾病、精神心理障礙等。

二是出於對價格的敏感,無力承擔輔助生殖費用。動脈網從業內專家獲悉,目前,一代/二代試管嬰兒每個周期治療費用大致是3-7萬不等,三代試管嬰兒每個周期治療費用9-12萬不等,一個周期需要耗時2-3個月,但因為成功率的問題,部分患者需要經歷2-3次胚胎移植才能達到妊娠標準,也就是說,部分不孕不育夫婦在輔助生殖上的花費大致會在10-20萬左右。所以,醫保支付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場滲透率,但到底會提高多少,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需求量上。

三是部分患者會選擇去海外進行試管嬰兒,而這背後的考慮主要是在於兩方面:一方面是成功率,國內目前試管的成功率大概在40%到60%左右,而全球輔助生殖主要市場美國和泰國則已經達到了70%到80%,而在成功率較低的背景下,在國內在費用上的優勢也不明顯;另一方面則是國內當前存在的供需缺口,以服務機構數量為例,由於牌照申請較難,我國目前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數量為451家,並且以公立醫院為主,民營醫院附屬或民營資本注入的機構占比不足10%,另外拿到PGD/PGS(第三代試管嬰兒)牌照的目前不足100家。

最後是市場還處於早期,核心產品仍然以進口為主。據數據顯示,國產器械在輔助生殖穿刺取卵針/取精針和輔助生殖微型工具等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對比進口占有較大優勢;但在價格高昂且具有技術壁壘的外輔助生殖用液類別,目前主要是以進口為主,進口比例高達81%。

當醫保遇上低滲透率,輔助生殖還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2022年年初,在輔助生殖進入醫保擱淺之後,再加上當時疫情的影響,輔助生殖行業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原點。據動脈橙資料庫不完全統計,2022年,輔助生殖行業僅完成10起融資,2023年到截止發稿前完成6起,兩者加起來還不足2021年一年的體量。

在起起伏伏之後,不禁發問:輔助生殖還是一門好生意嗎?動脈網通過調研和採訪,羅列了一些關鍵性數據。

首先是醫保所帶來的「裙帶作用」。事實上,在北京將輔助生殖技術正式納入醫保範疇之前,遼寧在2023年6月8日就官宣,遼寧有至少17條輔助生殖的醫療服務項目將納入生育保險支付,並擬於7月1日起在全省執行。此外,四川、湖南、湖北、廣東、上海等地也正在探討輔助生殖技術進醫保的相關政策,並預計很快會正式發布。

其次是可逆轉的市場滲透率。雖然我國輔助生殖市場滲透率目前僅為3%,與美國相差30個百分點,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醫保範圍的持續擴大,再加上因生活環境、工作壓力、初婚初育年齡推遲而導致不孕不育率逐年攀升,我國輔助生殖市場滲透率有望在2023年提高到9.2%。

圖4.2019年-2025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及增速預測(數據來源:《2023-2028年中國輔助生殖服務投資規劃及前景預測報告》)

沿著市場滲透率,輔助生殖市場規模也將快速擴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有望達854.3億元,2021-2025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4.5%。

最後是國產替代下所帶來的產業紅利。截至2022年12月8日,ART(輔助生殖技術)用醫療器械產品有效註冊證共計211個,其中國產106個,進口105個,國產和進口獲批總量基本持平,但兩者拿下的II類和III類產品構成比例仍存在明顯差異,國產獲批產品以II類居多,占比77%,進口獲批產品則以III類產品為主,占比61%。這表明在高端輔助生殖器械領域,我國現階段仍然是以進口為主。

但可以看到的是,輔助生殖器械國產化正在快速推進。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20-2022年期間,共有24個國產III類ART用醫療器械產品獲批,分別來自10家本土企業,其中韋拓生物、瑞柏生物、東蘊醫療是III類拿證大戶,其產品多集中在取卵、精子製備、受精、凍存等環節。

而進入2023年,國產輔助生殖器械產品獲批體量仍在不斷擴大。3月,由韋拓生物自主研發的卵裂培養液獲得醫療器械III類註冊證;4月,東蘊醫療生產的玻璃化冷凍液套裝和玻璃化解凍液套裝獲批I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6月,韋拓生物輔助生殖用取卵針、胚胎移植導管、授精導管獲批醫療器械二類註冊證,進一步豐富了公司的產品線。

另外在藥物端也同樣如此,雖然相比於器械,輔助生殖藥物進口率相對較低,但仍然維持在80%左右,而隨著國產替代的預期不斷增強以及輔助生殖藥物市場規模的擴大,未來國產輔助生殖藥物也將迎來快速增長。

輔助生殖未來會走向哪?

正如前文所說,輔助生殖行業在過去兩年經歷了快速的爆發和遇冷,而在這種「冷熱交替」之間,站在這一賽道的企業和投資人都在尋找新的突破點。

第一個「新」就體現在以AI為代表的創新技術正逐漸滲透輔助生殖行業。某業內人士形象地談道,「輔助生殖行業其實非常具有工匠精神,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輔助生殖實驗室仍然是全手工操作,因此對於醫生的依賴性特別高,坦率地說,如果產業端不發展,再過十年或者二十年,輔助生殖的胚胎操作差不多可以申遺。」

雖然是玩笑話,但也可以看到,圍繞在胚胎實驗室高頻而低技能要求的操作體系的自動化是未來很重要的一個方向,而這剛好給了AI一個機會。從目前市面上已有的研究來看,AI主要是能夠在卵子質量評估、精子質量評估、精卵匹配評估、受精卵/胚胎質量評估、子宮內膜容受性評估等輔助生殖環節中發力,其核心目的都是控制變量。

以卵子治療AI評估為例,藉助AI技術對卵細胞圖片特徵進行差異化識別,以此評估出卵母細胞的發育潛力。具體而言,這些圖片的差異化特徵包括有卵母細胞的紋理特徵、卵母細胞的彈性特徵、卵母細胞的運動特徵等,而通過訓練AI學習與識別卵母細胞狀態,可以減少人為檢測的差異,提高結果的一致性。

第二個「新」則體現在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打造,業務觸角逐漸向女性健康延伸。據動脈網觀察,2022年之後,無論是上市企業還是初創期企業,雖然核心戰略仍然是圍繞輔助生殖,但也在向女性健康延伸,比如打造經期服務、開通HPV疫苗預約渠道等,其核心目的都是擴大潛在患者覆蓋體量,並增加與平台的粘性,以此更好地推動後續輔助生殖市場的擴容。

最後一個「新」則體現在輔助生殖對於男性的關注。一提起輔助生殖,大家會很自然地將患者與女性直接掛鈎,但事實上,男性也同樣重要。早在2021年,港股NGS第一股貝康醫療就收購了星博生物,這是國內布局最早、規模最大的男科IVD診斷公司之一,而貝康醫療通過此次收購也擴大了其在輔助生殖檢測領域的縱深布局。

同樣是在2021年,由錦欣生殖及成都錦欣醫療集團攜手資深醫生合伙人團隊聯袂打造的中國首家男性全生命周期健康醫療機構——錦欣愛囝醫院開啟試營業,這表明了錦欣生殖在男性健康市場布局的決心。

所以,整體來看,輔助生殖行業的「新趨勢」大致有三個方向:一是在技術層面,引用以AI為代表的創新技術,為輔助生殖各個環節賦能,以提高成功率;二是在產品層面,逐漸向便捷、經濟、個性化延伸,所以口服、替代注射將是產業未來新的方向;三是在市場層面,通過對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布局以及在男性生殖服務領域的嘗試,將客戶群體逐步向前蔓延。

而在這些新趨勢之下,面對一個恆定增長的市場和醫保的不斷覆蓋,輔助生殖在未來還有更多可能性。所以,回過頭來看,輔助生殖的發展及投資或許也才剛剛開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