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士奇行動:盟軍在地中海的反撲,劍指西西里島

古熙今事 發佈 2023-07-04T12:36:59.965191+00:00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可以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它狀如三角形,像一個頭向右歪的金字塔,西西里的戰略地位來源於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著狹窄的突尼西亞海峽。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可以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

前言:

西西里島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它狀如三角形,像一個頭向右歪的金字塔,西西里的戰略地位來源於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著狹窄的突尼西亞海峽。島嶼的西南角距離北非的邦角半島只有不到100英里,東北角則直指義大利這隻「靴子」的「靴尖」,中間的墨西拿海峽最窄處不到2英里。

盟軍的進攻方向

盟軍原本可以考慮在西西里島「金字塔」的東北端登陸,從而切斷軸心國守島部隊與歐洲大陸的聯繫,將其一網打盡。這原本會是很大膽的一步棋,但經歷了北非久戰的盟軍計劃人員卻沒那麼大膽。

因此,所謂「141小組」(這是他們在阿爾及爾聖喬治賓館開會的房間號)制定的方案為在西西里島「金字塔」的東西兩側,選擇數個相距較遠的登陸場上岸,英軍在東海岸的卡塔尼亞附近,美軍則在西北部的巴勒莫。之所以如此選擇,部分是因為墨西拿海峽,處於從北非起飛的盟軍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外。

這時,德懷特·艾森豪還埋首於突尼西亞戰役中,在方案制定過程中幾乎沒發揮什麼作用,只是給完成的事情蓋個章。艾森豪作為盟軍統帥,他最擅長的其實是對人的管理。他經常扮演裁決者和協調者的角色,特別擅長解決——至少是淡化——各國和各支友軍之間的糾紛,以及調解那些暴躁的陸海空軍指揮官個人之間的爭執。儘管如此,「141小組」拿出的方案也還是未能讓方方面面都滿意。

剛剛返回地中海接替亨利·哈伍德擔任海軍總指揮的安德魯·布朗·坎寧安喜歡這個方案,主要是因為它要求先奪取軸心國的機場,還要攻占巴勒莫,那裡有個有用的港口。然而,陸軍的指揮官們卻覺得這個方案不僅麻煩,甚至危險,因為地面部隊將被分置於島嶼的東西兩端,中間相隔約100英里的崎嶇山地。

蒙哥馬利尤其不滿意,稱其為「一團混亂」。蒙哥馬利堅持要集中攻擊西西里島這個「金字塔」的東南角,其中英軍在東邊的阿沃拉附近登陸,美軍則負責在南側的傑拉灣上岸,而一個加拿大師將負責攻擊,英美兩個登陸場之間的帕基諾。蒙哥馬利的方案完全略過了巴勒莫。

雖然蒙哥馬利隸屬於地中海盟國陸軍最高指揮官、英國陸軍上將,更是艾森豪的下級,但他在提交方案時簡直就是在發最後通牒,而且毫無懼色。蒙哥馬利告訴他們,自己的方案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如果我們實施既定方案,那麼必將失敗,」蒙哥馬利宣稱,「而我的方案將會成功。」

按照蒙哥馬利的想法,當其指揮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在阿沃拉附近登陸時,在傑拉灣登陸的美軍,和在帕基諾登陸的加軍,可以掩護第八集團軍的左翼,這樣,沒了後顧之憂的蒙哥馬利就可以向北直插過去,直搗墨西拿。雖然美軍自從2月的凱塞林山口慘敗以來也取得了令人讚嘆的長足進步,但很多英國人,包括蒙哥馬利,仍然認為美軍士兵只能用來扮演配角,而一旦必須與德國陸軍正面對抗,那還是得靠英軍士兵來啃硬骨頭。

雖說蒙哥馬利後來贏得了這場爭論,但他卻幾乎把人得罪光了。坎寧安對龐德抱怨道:「蒙哥馬利有點討厭;他看起來總是認為他自己想要的都是理所應當,好像每個人都要按照他的曲調來跳舞一樣。」在一次會議上,坎寧安受夠了沒完沒了的爭吵,於是大聲說道:「如果陸軍不同意,那就讓他們去單幹吧。」

盟軍的後勤保障

坎寧安的氣話凸顯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陸軍——確切地說是全世界的陸軍——都無法「單幹」。希特勒早在1940年「」的制訂和擱置過程中就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海軍在任何兩棲作戰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德國非洲軍團由盛而衰到最後在突尼西亞投降的過程也證明,無論戰績多麼輝煌,指揮多麼英明的陸軍部隊,一旦失去海上後勤支援便無法維持。

進攻西西里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所有戰爭物資從英國和美國,運至北非的各個港口卸載,途中他們必須突破由軸心國潛艇和飛機組成的「鐵外套」。其中,來自空中的威脅尤甚。此時,雖然義大利的海上空襲已基本不足為懼,但德軍卻在撒丁島、科西嘉島和西西里島上部署了合計近1000架作戰飛機,它們必定會攻擊駛往北非港口的盟國船隊。

盟軍為進攻西西里,即「哈士奇行動」,投入了7個師,16萬人、1.4萬車輛、600輛坦克、1800門各式火炮以及食品、燃料和彈藥。為了將這支龐大的遠征軍運至敵占海岸並站住腳,盟軍集結的海軍力量讓此前所有的艦隊,甚至是登陸北非的艦隊都相形見絀。共有2590艘盟國艦船以及數百艘小型登陸艇將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其中絕大多數艦艇來自美英兩國,還有一些來自比利時、荷蘭、希臘、挪威和波蘭。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軍集結。

坎寧安是這支海軍部隊的最高指揮官。他在當年1月晉銜為英國皇家海軍元帥(其軍銜與第一海務大臣達德利·龐德和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相同),比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艾森豪還要高一級。不過,坎寧安完全接受艾森豪的領導。正如坎寧安在北非戰役期間所言,「能跟著艾森豪打仗是我們的榮幸」。誠然,坎寧安無法做到像1805年,在特拉法爾加的納爾遜勳爵,和1916年日德蘭的約翰·傑利科爵士,那樣親自「指揮」來自各國的海軍部隊。

與艾森豪一樣,坎寧安的主要工作也是協調——協調並穿梭於其「麾下的」數百個單位之間,他最早在阿爾及爾聖喬治賓館的房間裡就開始這樣「指揮」了。(順便提一下,地中海戰區美國海軍指揮官、此時已經晉銜為海軍中將的亨利·肯特·休伊特就住在他隔壁。)登陸戰打響後,坎寧安和艾森豪兩人一道前往馬爾他指揮,其辦公和居住地點就位於某一個港口地下滿是沙蚤的防空洞裡。對於坎寧安這樣的老水兵來說,這種環境相當難受。

登陸戰正式打響9天前的7月1日,坎寧安派出一支由4艘戰列艦和2艘航母組成的掩護艦隊(代號為「H編隊」)駛向東邊,部分是佯動,部分也是希望誘出義大利剩餘艦艇。然而,義大利人並沒有上鉤。除了燃料短缺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盟軍於6月5日空襲了羅馬西北250英里處的拉斯佩齊亞軍港,擊傷了3艘戰列艦,這樣義大利海軍僅剩下3艘小型戰列艦和5艘輕巡洋艦可以作戰了。

除此之外,為了向突尼西亞運送後勤物資,義大利海軍過度使用驅逐艦,並損失慘重,此時僅剩下10艘可用驅逐艦來護衛大艦了。不僅如此,義大利最高統帥部的一些人已經開始寄望於與盟國和談的可能性,並試圖儘可能多地保留義大利海軍實力,作為談判的籌碼。

地中海里還游弋著數艘義大利潛艇和6艘德國潛艇,它們還在竭力干擾盟軍艦隊的集結。6月22日,德國潛艇U—593擊沉了2艘美國貨船。一周後,U—375擊沉了菲利普·維安海軍少將「V編隊」的3艘運輸船,當時它們正載著加拿大第1師從直布羅陀駛向馬爾他。雖然人員傷亡很少,但加拿大人損失了很多火炮。盟軍進行了反擊。在接下來的幾周里,英國和美國的護航艦艇總共擊沉了13艘潛艇——包括9艘義大利潛艇和4艘德國潛艇——這極大地消除了軸心國潛艇帶來的威脅。

坎寧安坐鎮馬爾他運籌帷幄,進攻艦隊的戰場指揮權則下放給了另兩人: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雄伯特倫·拉姆齊指揮東線(英國)特混艦隊,搭載蒙哥馬利的第八集團軍;曾組織過摩洛哥登陸的休伊特負責指揮西線(美國)特混艦隊,搭載巴頓的第七集團軍。

與坎寧安一樣,休伊特對修訂後的作戰計劃也顧慮重重。因為如果不先奪取巴勒莫,他就不得不在海灘上補給巴頓的3個師。這意味著要在沒有碼頭和重型吊車的條件下將7.5萬美軍所需的食品、燃料和彈藥卸到海灘上。這些問題很讓人頭大,卻是可行的。這主要歸功於一系列全新設計的艦船,它們的出現是艦船設計和兩棲作戰領域革命性的里程碑。

兩棲登陸作戰的基礎:坦克登陸艦

在8個月前的北非,「火炬行動」中的盟軍艦船完全是七拼八湊來的,其中包括汽車渡輪和客運班輪,其結果發人深省。正如美軍盧西恩·特拉斯科特陸軍少將指出的那樣,「火炬行動」時的登陸作戰「完全是聽天由命,如果遇到一支作戰堅決、裝備精良的敵軍,其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組織人員下船登岸的過程就已經非常混亂了,卸載吉普車、卡車特別是坦克更是個大難題。正如英國人在迪耶普戰鬥中學到的那樣,讓坦克在敵人海灘登陸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任務。這些經歷,促使英國和美國的艦艇設計人員,創造出符合這些需求的艦艇,其結果便是整整一個「家族」兩棲登陸專用艦艇的誕生,依慣例,其中每一種艦艇都可以用字母縮寫來標識。

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當數坦克登陸艦(LST)。坦克登陸艦巨大、緩慢、造型難看,卻是專為解決讓大量重型坦克在敵軍灘頭上登陸這一難題而設計的。在此之前,執行該任務的是一種小得多的機械化登陸艇(LCM)或「邁克艇」(Mike boat),人們通常會稱其為「坦克駁船」。一艘機械化登陸艇僅能運載一輛30餘噸重的。

很顯然,在敵人設防的海灘上一次登陸一輛坦克是不足以壓倒意志堅定的敵人的。相比之下,坦克登陸艦山洞般的車庫能夠同時容納20輛「謝爾曼」坦克或30輛兩噸半重的軍用卡車(即著名的「deuce and a half」),此外其露天甲板上還能再停放三四十輛吉普車或火炮。

不僅如此,雖然體形巨大,但這種坦克登陸艦的艦底卻是扁平的(正如一位老兵所言,它「形似一個浴盆」),因此,它能直接推進到登陸沙灘上,之後打開巨大的艦首門,再放下來一個短一些的跳板,坦克和卡車就能直接開到海灘上。在卸完「貨」之後,坦克登陸艦關上艦首門,再使用安裝在艦尾的卷揚機將此前拋入海底的錨絞上來,離開沙灘。正如邱吉爾本人所說:「坦克登陸艦為我們未來所有的兩棲登陸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伯納德·費古森,《水迷宮:聯合作戰的故事》(紐約:霍爾特、林哈特和溫斯頓,1961),221;

卡洛·德埃斯特,《苦澀的勝利:西西里之戰》(紐約:E.P.達頓,1988),76-77;

德斯特,《苦澀的勝利》,115-16;

C.J.C.莫羅尼,《地中海與中東》,第1卷。5;

西西里戰役,1943年(倫敦:女王文具辦公室,1973年),25;

坎寧安至龐德,942年4月28日,引用於約翰·溫頓,坎寧安(倫敦:約翰·默里,1998),31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