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出水器物以景德鎮青花瓷居多

鳳凰網江西 發佈 2023-10-24T02:45:41.756648+00:00

今年5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近日有新消息傳來——在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中,水下考古工作者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

今年5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近日有新消息傳來——在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中,水下考古工作者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10月20日晚,本報全媒體記者致電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得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有學者前往景德鎮,且於當日就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的最新發現作了學術報告。翁彥俊表示,此次提取出水的器物以景德鎮青花瓷居多。

沉船遺址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主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東南約150公里海域。今年5—6月、9—10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通過海洋物理探測和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確認了兩處沉船的分布範圍和遺物分布情況,並對兩處沉船進行了三維攝影拼接及雷射掃描等資料記錄工作。

10月19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在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中,水下考古工作者目前已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一號沉船年代大致為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主,推測是從福建或廣東出發,前往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的民間商船;二號沉船年代大致為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推測是從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運載烏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間商船。

據了解,已提取出水的物品中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青花、單色釉、紅綠彩、琺華等品類的器物共計540餘件(套)。翁彥俊介紹,從最新發布的資料來看,這些器物有碗、盤、爐、杯、執壺、軍持、梅瓶等不同器形,種類豐富。「通過對船體的整個掃描和觀察、探測等,此次提取出水的器物能讓水下考古工作者對沉船上貨品的大概種類和基本比例結構有個大致的了解,十分有意義。」他說。

出水器物具有鮮明對外交流特徵

「在提取出水的器物中,以景德鎮青花瓷居多,也發現了少量產自浙江龍泉窯的青瓷。」翁彥俊表示,此次出水的器物主要集中在一號沉船。二號沉船上瓷器較少,且質量較為粗劣,推測為船員日常所用器物。

翁彥俊還提到,在眾多出水的器物中,琺華器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發現。「那時候(明朝中期)很多琺華器都產自山西,它們通常含鐵量較高,胎體為陶胎,不似景德鎮產的那樣細膩潔白(瓷胎)。」他說,「這次出水了較大數量的琺華器,這種情況在外銷中較為少見。而且通過對出水琺華器的分析,水下考古工作者進一步確定了其產自景德鎮,消除了此前對其產地的爭議。」

此外,翁彥俊表示,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在提取出水的器物中具有鮮明的對外交流特徵。「比如出水的器物中出現了帶有西亞地區特色的青花執壺,還有一些象形、海螺形的器物等,能看出明顯的中、西亞風格。」

翁彥俊介紹,明正德年間,經菲律賓馬尼拉中轉的(跨)太平洋航線還未建立,商船的航線基本上是經南海到東南亞,然後在馬六甲海峽中轉前往南亞和西亞等地區,且商品、貨物等主要是銷往西亞。「因此這個時期景德鎮瓷器在歐洲出現的數量並不多,一般都是經西亞地區的商人間接流通過去的。」

一號沉船佐證當時景瓷在民間已大量外銷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不僅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還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那當時景德鎮瓷器的外銷狀況是怎樣的呢?

據翁彥俊介紹,明朝「海禁」政策在明弘治年間和正德年間逐步放鬆。不過,那時候政府還處於「通商」和「禁海」的搖擺當中,對後來給景德鎮瓷器帶來外銷格局大變動乃至市場繁榮的葡萄牙商人的態度也是如此。

據了解,明弘治年間至正德年間,正值市舶抽分制度從暗自推行到公開確立過程中,政府對前來進行貿易的船隻實行抽分徵稅,凡是沒有勘合或不到貢期的船隻,只要願意交稅就被允許在當地進行貿易。「市舶抽分制度雖然隨著形勢的變動不斷變化,時而允許,時而不許,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正德年間,民間已經開始出現景德鎮瓷器大量外銷的情況,一號沉船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翁彥俊表示。

文/皮婉婷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章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