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加酒說走就走」,女子服頭孢後吃半片桃李麵包現呼吸困難?

誠君健談 發佈 2023-11-21T18:10:08.834902+00:00

#女子服用頭孢後吃桃李麵包呼吸困難#女子服頭孢後吃半片使用酒精保鮮的麵包出現雙硫侖樣反應?媒體報導,上海一女子服用頭孢後吃了半片麵包感覺呼吸困難就醫,麵包包裝袋寫著「內置食品用酒精保鮮劑」,據此認為自己出現了「頭孢加酒」導致的雙硫侖樣反應。

女子服頭孢後吃半片使用酒精保鮮的麵包出現?

媒體報導,上海一女子服用頭孢後吃了半片麵包感覺呼吸困難就醫,麵包包裝袋寫著「內置食品用酒精保鮮劑」,據此認為自己出現了「頭孢加酒」導致的雙硫侖樣反應。

該女子甚至稱,「差點以為自己要死了,做了檢查發現沒事,但現在還是不舒服 。吃了頭孢最好不要吃這種麵包,太嚇人了。」

有意思的是,該女子雖然已經就醫,「雙硫侖樣反應」卻不是接診醫生給出的診斷,而是記者引用了遠在千里外的一位重慶執業藥師郭先生的判斷:

「酒精敏感者等4類人吃了頭孢類藥物後,在飲食上要避免食用含酒精的食物或飲料,否則雙硫侖樣反應特別強烈,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被神秘化的「頭孢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

近些年來,在國外已經被證偽了的「頭孢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在國內越來越被神秘化。

頭孢菌素誘導的疑似雙硫侖樣反應的報導最早出現在1980年《美國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短篇報告,24名健康男性連續靜脈輸注頭孢哌酮進行研究中,有幾個人在出院2、3天內喝酒後幾分鐘出現面部潮紅的類似雙硫侖樣反應。

所謂「雙硫侖樣反應」是指類似於使用雙硫侖作為戒酒藥引發的雙硫侖-酒精反應的一種現象。

而「雙硫侖-酒精反應」(disulfiram-ethanol reactions)是指,雙硫侖這種物質可以與酒精代謝途徑中負責分解乙醛的乙醛脫氫酶作用,對該酶產生不可逆性的滅活效應連續使用後體內乙醛脫氫酶完全失效,喝酒後造成乙醛代謝障礙,乙醛堆積在血液中,擴張血管引發系列不愉快的反應,包括面部潮紅、出汗和頭痛等反應;嚴重的可以出現噁心,血壓下降,心動過速,心悸,換氣過度和呼吸困難;更嚴重的甚至可以出現嘔吐,心律不齊,呼吸抑制,循環衰竭,心肌梗塞,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神志不清,抽搐甚至死亡。

早在1951年,雙硫侖就已經被美國FDA批准作為戒酒藥使用,因而科學家對這種反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的基本結論是,雙硫侖反應的輕重程度取決於乙醛在血液中的堆積量,即血液乙醛濃度,乙醛濃度越高,反應越嚴重——就是說,雙硫侖反應具有顯著的雙硫侖和酒精使用的劑量效應關係。

具體來說,研究發現,只有連續4到5天大劑量使用雙硫侖才能幾乎完全滅活體內的乙醛脫氫酶,酶活性的恢復需要等停藥後15天,乙醛脫氫酶完全再生後。

因此,雙硫侖作為戒酒藥的使用方案是,先連續使用雙硫侖4到5天,充分抑制體內乙醛脫氫酶後,再嘗試喝酒,故意誘導雙硫侖-酒精反應,利用這種反應的不舒服來懲戒酗酒者,達到恐嚇戒酒的目的。

在早期,雙硫侖的使用劑量極其「野蠻」,每天用到1000到3000毫克。

這種野蠻劑量的使用儘管戒酒效果良好,但在部分人產生了難以耐受的效應,極個別人甚至因此喪命。

但是,即使使用「野蠻」劑量的雙硫侖,死亡事件也極其罕見。

比如,1950年丹麥11000名使用雙硫侖進行戒酒治療的人中總共發生了4例死亡事故。

基於此,監管機構對雙硫侖的使用劑量進行大幅度地削減,目前FDA的推薦方案是,平均每日維持劑量250 mg,單日最大量不超過500 mg。

也就是說,目前的使用量僅有早期的十分之一,在這種劑量下,雙硫侖被認為是一種安全、耐受性良好的戒酒藥——即不會導致嚴重不良反應,更不會致死。

到了1970年代,隨著頭孢類抗菌藥在國外的廣泛使用,有人出現了上述的 頭孢菌素誘導的疑似雙硫侖樣反應的現象。

這吸引了一些科學家對這種x現象從基礎到臨床觀察的系列研究。

結果發現,不是所有頭孢菌素,僅僅是某些頭孢菌素,特別是具有MTDT環的頭孢菌素,比如頭孢哌酮(作用最強),可以可逆性地抑制乙醛脫氧酶活性,具有潛在的誘導雙硫侖樣反應的可能。

但是,量化研究顯示,這些頭孢菌素對乙醛脫氫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雙硫侖低4到5個數量級,即低了數千甚至上萬倍。

從劑量效應關係上,臨床常規使用的治療劑量的頭孢菌素根本不足以讓乙醛脫氧酶活性降低到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程度。

也就是說,頭孢菌素誘導雙硫侖樣反應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

而臨床觀察研究也證實,那些頭孢誘導的疑似雙硫侖樣反應病例都能找到各自的合理解釋。

也就是說,現實中根本不能發生頭孢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

從此以後,幾十年過去了,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再也沒有任何一例頭孢菌素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的臨床病例報導。

1例都沒有!1例都沒有!1例都沒有!

反觀國內,無論是醫學雜誌上,還是通俗媒體上,頭孢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的報導越來越泛濫。

更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報告拋開了正牌雙硫侖樣反應的劑量效應關係,只要沾上頭孢菌素(不分種類和劑量)和酒精(不分劑量),只要出現反應,都會附會成雙硫侖樣反應。

比如,靜脈輸注頭孢曲松後,進食含有少量酒精「酒心糖」都能誘發雙硫侖樣反應。

新聞中上海女子服用頭孢後進食使用酒精作為保鮮劑的半片麵包出現的反應也歸咎於「頭孢加酒」的雙硫侖樣反應,比食用酒心糖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的報告有過之而無不及。

俗話說,「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國內有關頭孢菌素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無一不是這種耍流氓。

用文明一點的說法是,國內有關頭孢菌素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報告完全拋開了生物醫學上基本的劑量效應關係,被完全神秘化了。

任何形式的雙硫侖(樣)反應對東亞人的「沾酒就臉紅」都是小巫見大巫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足以讓任何稍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人明白根本不可能存在「頭孢加酒說走就走」這回事。

據研究,約有三分一(16%到44%)的東亞人由於基因變異,體內的乙醛脫氫酶活性不同程度的低於常人。

其中,那些只需要喝很少量酒就會立刻臉紅的人,體內的乙醛脫氫酶幾乎完全沒有活性,酒精在體內轉化成的乙醛分解極其緩慢。

即使連續使用「野蠻」劑量的雙硫侖4到5天,對乙醛脫氫酶活性的抑制也達不到「沾酒就臉紅」的人的程度。

如果國內所謂「頭孢加酒說走就走」的理論成立,這些「沾酒就臉紅」的人早就死絕了——要知道,人類喝酒的歷史要超過人類自身的歷史,即人類還沒有成為人類之前的祖先就已經喝了多少億年的酒了——生物喝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釀酒酵母的誕生。

然而,事實是,儘管存在於東亞人的乙醛脫氫酶基因的變異的確是一種天然的戒酒藥,這些人通常討厭喝酒,因而無論主動還是被動的很少喝酒。

但是,即使「沾酒就臉紅」的人,只要堅持長期喝酒,酒量同樣可以達到人群的平均水平,甚至更高。

這也就意味著,人體對乙醛也存在極大的可耐受性,即使體內乙醛脫氫酶幾乎完全沒有活性,喝大量酒導致體內積聚大量的乙醛,產生極其嚴重的天然的雙硫侖樣反應,也幾乎不可能致死。

總之,一句話,無論使用任何種類和劑量的頭孢菌素,也不論喝多少酒,也不論是頭孢先於酒精還是酒精先於頭孢,所能產生的僅存於理論上的「頭孢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在「沾酒就臉紅」的人面前,連個小小巫都算不上。

所謂「頭孢加酒」的所謂「雙硫侖樣反應」不過是跟上帝一樣,是一種神秘化的存在。

以新聞報導的事件為例,即使該女士體內完全沒有乙醛脫氫酶,半片使用酒精保鮮膜的麵包能含有多少酒精?即使這些酒精在瞬間進入體內並瞬間全部轉化成乙醛,大概其無異於在西湖中滴進了1小滴墨汁,有人非得說西湖瞬間被染黑,這與有人宣稱看到了上帝有什麼不同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