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金陵地—「古井」今猶在

啊要辣油呀 發佈 2023-11-23T00:18:42.112064+00:00

水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物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離不開水,遠古人都依江河而居。到了六千多年前,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現了以榫卯結構構成的木構井,這是國內發現人類使用地下水的開始。 南京現存的古井中,最古老的石欄水井是浦口區橋林鎮的「胭脂井」。

水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物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離不開水,遠古人都依江河而居。到了六千多年前,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現了以榫卯結構構成的木構井,這是國內發現人類使用地下水的開始。

南京現存的古井中,最古老的石欄水井是浦口區橋林鎮的「胭脂井」。縣地方志中記有此井,準確位置在橋林鎮西街老米廠門前。傳說歷史上楚霸王與虞姬在這裡生活時用過這口井,虞姬的脂粉染紅了井水,故後人稱為「胭脂井」。

南京的古井,歷史悠久,數量眾多。東吳烏衣井、西晉棲霞西庫井、東晉甘露泉、同鄉共井均有一千六百年歷史。南朝梁武帝時期的紫金山應潮井、雞鳴寺甘露井、莫愁湖公園鬱金堂前美人泉、六合長蘆寺梅花井、棲霞東陽雙眼井、門東石觀音周處台古井均有一千五百年歷史。江南貢院、雨花台一泉、棲霞寺古井、台城胭脂井、玄武湖銅鉤井、紫金山頭陀嶺白雲泉、大行宮發掘的古井約有一千四百年歷史。此外,唐代清涼寺還陽井、顏魯公祠放生井、南寶塔根老井、大上國安寺響井有一千年歷史。南京現存明代古井三十餘口,清代古井一百多口。最晚的是民國時期曉莊的馮玉祥井、東南大學的李瑞清梅庵井及靈谷寺無梁殿前國民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兩口大井。

掘井取水自古以來就是南京人重要的取水方式,這些水井的井壁多以青磚砌成,井口上設石井欄,井欄用整塊青石,也有少數用火山岩等堅固石料鑿成圓形、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腰鼓形,單眼、雙眼、三眼、四眼井,井欄上有的井刻有井名、掘井年月、掘井人名。由於使用年久,許多老井欄井沿已留下深深的繩痕。留下繩痕最多最深的是西庫西晉古井,井圈上留下了二十四道深痕。

人們對鑿井人有一種深深的敬仰之情,是謂「飲水不忘掘井人」。在南京有的井名已轉化為街道之名而流傳下來,如六角井、楊公井、同鄉共井、雙井巷、銅井巷、金沙井、嚴家井、太平井、邀貴井、大井巷、東井亭、東井村等等。現在十二條以井為地名的街除六角井、楊公井和同鄉共井外,其餘九條以井名巷的街巷已有巷無井了。

太平路上的楊公井地名就是由於為紀念掘井人而得名的。清末光緒年間,此地大旱,地方軍事長官楊鏡岩率領部卒挖井,紓解周圍百姓的飲水問題,百姓十分感謝,為了紀念他,遂將此井稱為「楊公井」而流傳至今。此井至今仍為周圍的居民使用。

位於門西的「同鄉共井」據傳源於東晉名相王導。公元 307年「永嘉之亂」北方大量人口南移,王導建井以警策從北方來建康的官民要「風雨同舟,同舟共濟」。幾十戶同鄉人共用一口井。把同鄉人的命運緊密維繫在起。現在這條巷幾十戶人家人共用一來水了,但這口井仍保存至今,古井周圍已成為同鄉們休閒之地了。



中華門外雨花路南寶塔根的「義井」,是公元 1027年南唐丞相李迪資助鑿成。據《(正德)江寧縣誌》所敘,李相國江寧上任後,欣然採納為城南通衢大道往來行人提供甘泉而破土鑿井之議,井名為「義井」。

1934年,馮玉祥將軍來曉莊探望正在辦學的陶行知先生,得知此地大旱,當即決定捐錢挖一口五丈深的水井,並題詞「別臨掘井」,群眾稱之為馮玉祥井。

在清涼寺院內有一眼古井--南唐古井,又稱南唐義井、保大泉、還陽井、還陽泉。此井開掘於南唐保大三年(945),井口直徑不足三尺,井深四丈余。其水源豐沛,儼如泉涌,即逢久旱也從未枯涸。水質甘醇清冽,頗為適口。相傳常飲此水,鬢髮至老不白,白鬢亦可轉烏,故稱「還陽泉」。據清代陳散原《散原精舍詩集》記載:「清涼寺旁還陽泉,相傳久飲鬢髮不變,寺僧以此泉烹茗餉客。」據一些「老清涼」介紹,他們過去所見此地之僧尼,無論老少、胖瘦皆無一白鬢者。還陽泉水為何有這等效用?相傳因清涼山上生有何首烏,其藥汁滲入井水中,故有「還陽」功效。南京醫學院對還陽井水作過化學元素檢驗,結果表明,井水中有較多「鍶」,為人體所需的重要化學元素「還陽」之說,終於找到了答案。



南京的古井還見證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

「華林秋老草莽莽,誰指遺宮認景陽。當日君王縱消渴,井中何處泛鴛鴦。」這是清朝著名詩人、學者袁枚寫的《景陽井》詩。景陽井即胭脂井,因井欄石脈以帛拭之有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建於南朝陳代,公元588年隋文帝派兵攻進建康(南京),陳後主曾在此井中躲藏,後仍被發現,拉上來,受到了隋軍污辱,故胭脂井又名「辱井」。

冶山道院西口「忠孝泉」是明朝為表彰東晉卞壺父子而建的。卞壺死於公元328年「蘇峻之亂」,葬於此處,其子卞盱、卞昣同時被害,稱為一門忠孝。後又在墓旁建忠孝亭,明永樂年間又建「忠孝泉」。井欄呈六角形,上刻有「永樂十七年忠孝泉」,現井與御賜牌坊均在。

現今長江路「總統府」原為明漢王府,清朝兩江總督府,,現東西花園有古井五口,總督府內一口,總統典禮局後院一口,共七口。太平天國天王府在曾國藩部攻進天京後,天朝宮殿遭到了毀滅性破壞,宮妃、女官和宮女多人投入西花園水池及宮內水井自殺。

雙眼井為南朝梁代隆昌寺下院東林寺僧眾所掘。井體橢圓,井欄為巨型棲霞石雕鑿成雙孔,故名雙眼井,井欄半透明。該井千年不竭,至今仍為附近居民使用。據傳,梁代時曾飲過此井水。



南捕廳甘熙故居大院人稱九十九間半,清朝建築,原院內有三十二口水井,供這個大家族使用,現尚存七口古井。



江浦石橋鄉有一深井,據村民講此井有三十六丈深。井中有太平天國時的長矛大刀及日寇占領時扔在井裡的槍炮子彈等物。

南京的古井有不少「之最」。

南京最大的古井要算秦淮區集慶路鳳台崗倉頂大井。據《白下瑣言》記載:該井上狹下廣,井壁如城牆,內可容納數十人。下有四尊鐵鑄金剛,手皆作擎柱姿勢,威武雄壯。


南京最高的井是紫金山北高峰上的應潮井,為公元635年所建頭陀寺佛殿後古井。現寺已不存在,但這一古井已建亭樹碑,被保護起來。

南京現存最大的石井欄是「瑞應醴泉」古井。其井欄形制巨大,呈六面腰鼓形,六面間刻雙龍雙鳳圖案,每面四周飾以卷草、花紋,雕刻精美。此類裝飾精美的古井多為宮廷所用。此井欄對角度1.7米,高1米,口徑0.4米,口小肚子大,六角六面,每面寬 0.85 米。此井原在光華門外石門坎明代神樂觀遺址。

江寧區陶吳鎮唐代上國安寺內有響井一口,為元祐四年(1089)所建。因以紗帛蒙於井上,用棒擊打「則作鼓聲」,用石子投井「則作鐘聲」,故稱響井。



最吉祥的井則當屬南京莫愁湖鬱金堂院內的「美人泉」,又稱。相傳此井為莫愁女居住此所用。現井內仍有水,遊人到此欣賞古井時或向井內投以硬幣,圓個吉祥之意。

細數南京的古井,可謂特色鮮明,異彩紛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