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保健:中藥香囊「護身符」

經方中醫張先生 發佈 2023-11-26T15:24:08.752280+00:00

中醫認為,中藥皆有性味歸經,通過藥物的性味來刺激臟腑經絡,進而調和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藥香治病古已有之,《神農本草經》云:「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聞香防病治病。中醫把藥物「氣味」屬性分的很清楚,氣是氣,味是味。

中醫認為,中藥皆有性味歸經,通過藥物的性味來刺激臟腑經絡,進而調和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藥香治病古已有之,《神農本草經》云:「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

聞香防病治病。中醫把藥物「氣味」屬性分的很清楚,氣是氣,味是味。通過鼻腔聞到的是氣,通過口腔嘗到的是味。 氣有「腥膻香騷臭」,味有酸苦甘辛咸。 氣通天入五臟,味接地,入六腑。

中醫認為,芳香藥材(俗稱「香藥」)秉純陽之氣而生,為純陽之物,能生發陽氣,驅邪辟穢,活血行氣,通經開竅,因此能夠防病養生,療疾治病。

所謂聞香治病就是藉助藥物的香氣作用於人體口鼻諸竅、皮膚、汗孔、毛竅進入腠理,通過氣血經絡的運行輸送到達臟腑而遍布全身,達到調和臟腑陰陽平衡、鼓舞正氣、防禦外邪的防病養生和治療疾病,古人亦稱此為「服氣」,是傳統衣冠療法、香佩療法的一種。

孫思邈(《千金藥方》中記載「避疫氣,令人不染」)、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聞香治病」的記載)等名家皆使用過聞香治病。

而古代民間、寺廟、道觀和宮廷皆推崇香藥,焚香、香囊、藥衣、藥枕、藥物兜肚、鼻煙、胭脂粉......等皆為香藥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運用。

國粹香囊能治病。「香在囊中藏,疾病何處安」。香囊多以芳香性藥物製成,不同成分的香囊佩在身上分別具有驅蚊防蟲、除邪辟穢、鼓舞正氣、疏風解表散邪、清氣開竅等不同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也顯示芳香藥物可以抑制病毒、細菌的活力,以提高免疫力,因此可以有效預防疾病。香囊因其簡單、實用、經濟、方便以及安全等特點,逐漸成為養生防病及廣大群眾日常生活的首選。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33 條中的「辟溫( 瘟) 方」,如太乙流金散、虎頭殺鬼丸兩方以佩戴香囊方法以預防瘟疫。

《聖濟總錄卷三十三傷寒門》中的「流金散方」和「雄黃丸方」需以香佩法施藥而可「辟瘟疫令不相傳染」。辟疫香囊常內置白芷、艾葉、佩蘭、藿香、石菖蒲、薄荷等芳香之性中藥,具有除邪辟穢、鼓舞正氣、疏風解表散邪、清氣開竅等功效。

清代《理瀹(yuè)駢(pián)文》中的「辟瘟囊方」製作:「羌活、大黃、柴胡、蒼朮、細辛、吳茱各等份,共研細末,佩於胸前」,長期佩戴預防四時感冒、可辟瘟疫。通過口鼻、肌膚、經絡穴位,抑制病毒、細菌的活力,提高免疫力,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同時也是冬季饋贈親友、呵護寶貝的好禮物。辟瘟囊六味藥分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

究表明香袋散發的氣味能顯著提高人體鼻黏膜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由於上呼吸道能分泌較多的SIgA,這就有效地提高了上呼吸道抵禦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且多數中藥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達到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中醫講究「未病先防」即在疾病來臨之前,要積極做好預防工作,香囊是中醫外治法之一,屬於 「衣冠療法」的範疇。體外給藥中醫祖法口罩藏香效果直接「服」出健康 《山海經》記載: 佩或服有療效者為藥,「 服」最初的本意並不是喝,而是指把「藥」穿在身上。

人體360多個腧穴中的穴,就是外氣進入人體的通道。內病外治,讓藥氣形成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自古有之。

將香囊和口罩結合起來,利用疫情期間長期佩戴口罩的機會,讓人們較長時間的吸入驅邪扶正的香料,有疫防疫,無疫強身。

《2022年新型冠狀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中醫藥防治專家共識》發布,推薦意見:中藥香囊里的中草藥成分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芳香氣味能夠興奮神經系統,刺激鼻黏膜,不斷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還可以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無論是易感人群,或者已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均可以應用中藥香囊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新冠肺炎並能顯著改善患者嗅覺功能。

我們依據當前特點,精心選取了十幾味草本中藥材,經科學合理配伍製作一批香囊,這種防疫香囊分為常態防疫香囊(平時使用增強抵抗力)和應急防疫香囊,降低感染風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