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智化寺京音樂

悠然閱讀 發佈 2023-11-30T18:47:13.025327+00:00

北京文博交流館原是明英宗年間宦官王振的家廟,雖然寺院山門上刻著「敕賜智化寺」,智化門前西側石碑——「敕賜智化禪寺之記碑」上記載著智化寺是王振一已出資所建,但其實明眼人都知道王振建家廟的銀子究竟從何處來的。

智化寺京音樂曲調莊重典雅,曲譜珍貴神秘,曲牌古老豐富,傳承嚴謹有序,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智化寺京音樂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文博交流館(智化寺)原是明英宗年間宦官王振的家廟,雖然寺院山門上刻著「敕賜智化寺」,智化門前西側石碑——「敕賜智化禪寺之記碑」上記載著智化寺是王振一已出資所建,但其實明眼人都知道王振建家廟的銀子究竟從何處來的。

音樂,是佛門宗教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的寺院裡,都有專門從事演奏樂曲的僧人。大宦官王振憑藉獨特的地位將明代的宮廷音樂帶出皇宮,送進了自己的家廟,智化寺的藝僧們按照嚴格的「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讓這種古老的音樂形式流傳了下來。

京音樂在智化寺內由藝僧按代傳承500多年,如今已傳至第二十七代傳人。

據專家研究,從清道光年起,智化寺音樂不僅在智化寺內部傳承,還向外傳授到北京東城、南城的十餘座寺院當中,再從這些寺院傳播到冀中地區,智化寺逐漸成為北京周邊佛教音樂的中心,並形成智化寺音樂流派。

因而,智化寺的音樂被當時的人們冠稱為「京音樂」,標榜了其源流之正宗。

京音樂傳承

歷史上,智化寺京音樂由僧人代代傳承,清乾隆年間的容乾和尚是智化寺第十五代藝僧,是有明確歷史記載最早的智化寺藝僧。

一般在寺院中從事音樂、繪畫、雕塑等技藝修行的僧人,稱為藝僧。智化寺的僧人們因為擅長音樂,因此他們也被尊稱為藝僧。

據1953年調查,當時擅長演奏的僧人尚有19人,直至上世紀90年代,智化寺京音樂依然由第二十五代、第二十六代僧人傳承。

1982年,恢復活動的北京市佛教協會找到了八位老樂僧,把他們請回了智化寺,1986 年成立了北京佛教音樂團。

1989年12月,由十二位僧人組成的佛教音樂團走出了國門,當時的新聞報導稱:「智化寺的佛教音樂團……在歐洲投下了一顆音樂炸彈,震撼了歐洲的樂壇。」

1990年,智化寺文物保管所邀請25、26代老藝僧回到智化寺,並吸收河北固安的6名年輕接班人。新傳人得到本興、慧明、福廣三位師父傾囊傳授,列為第二十七代傳承人。

京音樂樂譜

智化寺京音樂所使用的樂譜,是以漢字為符號來記錄音高的曲譜,包括了「合、四、一、上、尺(chě)、工、凡、六、五、乙」十個漢字,因為曲譜里有工尺二字,所以稱為「工尺譜」

「工尺譜」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這種曲譜,自唐代開始廣泛用於我國歌曲、曲藝、器樂、戲曲當中。

智化寺京音樂工尺譜的手抄譜自成一體,形似「天書」,是宋代俗字譜與明代工尺譜雜糅的形式,字形奇特,不拘一格。手抄樂譜是傳承人基本功之一,傳承人必須練就唱、奏、傳、講、抄五項基本功,精通笙、管、笛、鑼、鼓五種樂器。

演奏智化寺京音樂的樂器主要有笙、管子、笛子、雲鑼和堂鼓,這五件樂器的合奏一般被稱為笙管樂。

管子,智化寺京音樂所用的管子是前七孔後兩孔的九孔管,它由木質的管身和蘆葦做的哨片構成,音色樸實平穩,是智化寺京音樂的領奏樂器。

笙,智化寺京音樂所使用的笙是十七簧彎管宋制笙,音色飽滿,融合樂隊。

笛子,智化寺京音樂使用的笛子為竹質六孔橫笛,花俏活潑,演奏自如。

雲鑼,古稱雲敖(áo),它由十面銅鑼組成,因其中一面不常用,民間又稱其為九音鑼。雲鑼音色清亮,富有色彩。堂鼓,智化寺京音樂的節奏樂器,仿智化寺鼓樓所藏大鼓而製作,演奏錯落有致。

除了以上五件主要樂器外,智化寺京音樂的演奏有時還會需要運用其他打擊樂器,它們被稱為法器,包括鐃,鈸,鐺子,鍋子,引磬等。他們同時是法器音樂和禪唱音樂的主要樂器。

佛教音樂團演奏的樂譜,是智化寺的僧人們傳承下來的。

20 世紀50年代初,專家們在智化寺發現了一本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古譜,錄有四十八首曲目。專家考證,這套樂曲中有一部分可能自明朝宮廷,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堪稱音樂活化石。

現在去智化寺,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15時,智化寺京音樂第二十七代傳承人都會在智化殿展演, 帶領大家實現跨時空的音樂大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