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躲午」?讀懂古人這一智慧,全家一年都安康

學國學網 發佈 2023-12-04T21:48:11.369158+00:00

今天是端午節,開啟三天小長假同時,你會發現,今年端午節比去年來得要晚一些。今年端午節是6月22日,去年端午節是6月3日。

今天是端午節,開啟三天小長假同時,你會發現,今年端午節比去年來得要晚一些。

晚端午

今年端午節是6月22日,去年端午節是6月3日。兩者相差有半個多月。這主要是因為今年多出一個「閏二月」,所以稱為晚端午

其實,端午節的時間每年都會有所不同,今年可算不上最晚端午節,1906年的端午節是6月26日。


俗語說:「早端午涼嗖嗖,晚端午熱死牛」。這句話意思是:端午來得早,天氣要涼爽一些;端午來得晚的話,天氣就會炎熱異常。

今年是晚端午,則意味著全國某些地區會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提醒人們要做好高溫防範、保護健康,做好農作物應對計劃。

古代的「公共衛生日」

端午節的習俗很多,比如喝雄黃酒、配香袋、門前掛艾草等。但是不容忽視一點,很多習俗都體現了古人在防疫、祛病方面的意識和智慧。

根據俗語「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的說法,端午節時天氣酷熱,是陰陽變動時期,高溫、潮濕環境下,蚊蟲、五毒躁動,瘟疫瘴癘之氣滋生,很容易爆發病毒瘟疫。

五毒醒是指蛇、蠍、蜈蚣、壁虎和蟾蜍,這時候都甦醒活動,對人們健康危害很大,提醒人們採用插艾草、佩香囊等各種措施防蟲、防毒,時刻躲著它們,避免受到傷害。


所以,端午節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公共衛生防疫節」。從這個角度來講,大概能理解為什麼會有端午安康的問候了吧!

為什麼要躲端午

古人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而重五則是被視為不吉之日。

有俗語:男生重五多不舉,女生重五全家愁。意思是說,五月初五這天出生的孩子,不論男女,都會被看作是不祥之人。

史書記載,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他的父親不想要他,最後母親偷偷把他養大成人。宋徽宗趙佶因為重五之日出生,從小而被寄養在宮外。

由此可見,古代普遍把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既然是惡日,人們自然要躲避,因此民間把端午節也稱之為「躲午節」。

該怎麼躲?

「躲午」一般指躲開「午時」。根據十二時辰,古代「午時」相當於今天的11點到13點。此時也是一天中高溫炎熱的時段,暴露在外容易高溫中暑,對身體危害較大。

哪些人需要躲?

根據民諺「惡月端午節,三人需躲午」。這裡的三人不指具體的三個人,而是指三類人。

1.年齡小的孩童

孩子天性好動,喜歡在外面玩兒。端午節時,天氣潮濕、炎熱,毒蟲、毒蛇經常出沒,對孩子危害很大。此時,孩子們應儘量躲在家裡,不要出去,或者戴五彩繩、荷包,寓意可以驅邪除病。

2.老人和身體虛弱人群

對於老年人,特別是病人或體弱者,由於午時陽盛、濕氣重,端午節期間也會建議他們躲避午時。

3.孕婦要躲午

端午時節,孕婦受身體影響出行不便,也要躲午,避免中暑,也防止遭到蛇蟲侵害。

端午安康才是根本目的

五月初五雖然被古人定義為惡日,但是人們惡的不是這一天,而是這個時節的炎熱天氣、潮濕環境及各種有毒生物的侵害,驅邪避毒、祈求安康才是人們躲午的根本出發點。

從人的生命和健康角度,古人有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能躲則躲且能和諧共處。

時至今日,當我們經歷了三年抗疫經歷,也許對「躲午」會有新的認識和感悟。

當然,古人並不是單純地躲午,而是運用各種智慧來抗毒:

1.懸掛艾草

艾草是一種藥用植物,含有豐富的揮發性芳香油,可灸穴治病又可驅蟲。端午節時,人們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可用來驅病、防蚊、辟邪。

2.系五彩繩

中國傳統認為,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有「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節當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系上五彩繩來驅邪。

3.佩戴香囊

佩香囊不僅是漂亮的飾物,因為香囊內通常裝一些具有芳香味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的作用。因此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吃打糕等太多民俗。

所以,說端午節是重大傳統節日一點都不為過,它的別名就將近30個,堪稱傳統節日別名之最。

除了端午節,你還能說出幾個它的名字?評論去留言分享一下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