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5大習俗,中國人5種情懷

一點書畫 發佈 2023-12-05T12:43:24.905846+00:00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在這天包粽子,賽龍舟,插艾草,飲雄黃酒,系五彩縷。粽子的包法,也蘊含中國人端正、包容的處世哲學。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人們在這天包粽子,賽龍舟,插艾草,飲雄黃酒,系五彩縷。

這些習俗傳承至今,蘊含的精神也該被子孫後代銘記。

包粽子

  • 端正持身,包容萬物

《廣雅》裡講:「端,正也。」古時候的宮殿,端門就是午門,午飯就是正餐。

端正無邪,這就是端午節的本意。

粽子的包法,也蘊含中國人端正、包容的處世哲學。

屈原故里秭歸,至今傳唱著一首《粽子歌》:

「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

用於包裹的粽葉,松一分則散,緊一分則破;

煮粽子的時間,多一分則味不純,少一分則煮不熟;

粳米更是要求甜度、軟硬皆適中。

一切恰到好處,一顆粽子才算成功。

也只有這樣的粽子,才配投到江里,祭祀屈原這樣的先賢。

因為他的人品,同樣是端正、包容的。

包好的粽子,外形有稜有角,內陷有甜有咸。

《周易》裡講:「君子正位以凝命。」

做人也要像粽子一樣,行事端正穩重,內心包容善良。

又有什麼邪祟可懼?自然吉無不利。

賽龍舟

  • 自強不息,同舟共濟

龍是一種保護神,它司降雨、主旱澇。

《越絕書》中說,越人「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

古時候,越人以漁獵為生,經常「爭先恐後」地在水上勞作。

他們斷髮紋身,通過模擬龍族的形態,表示自己是龍的子孫;

又將龍的圖案刻於舟上,祈求每次勞作都得平安與豐收。

江上龍舟競渡,岸邊鼓聲相和,這就是端午賽龍舟的起源。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人生如逆水行舟,即便逆流而上,也要奮勇爭先。

鑼鼓喧天、浪遏飛舟,到中流擊水,方顯英雄本色。

俗話說得好:聚陽才能生焰,攏指才能成拳。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篤信「集體力量」的民族。

就像龍舟這種競技,比的就是同舟共濟 、人舟合一。

一船人團結一心、步調一致,龍舟才能在各種風浪曲折中奮力前行。

你撐我、我撐你,彼此支撐,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插艾草

  • 清白做人,家國天下

相傳,楚王聽信讒言,將主張抗秦的屈原貶黜流放。

秦國攻破楚國首都後,屈原不甘受辱。

抱著一塊大石頭,投入了汨羅江。

正是這樣的家國情懷,讓屈原被人們長久地紀念。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在他的家鄉楚地,人們有佩戴香草的習俗,尤其以艾草最多。

民俗認為,午日午時太陽最烈,此時百草都是藥。

端午插一把的艾草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代表著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

《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能灸百病」,故又被稱為「醫草」。

還可以做成「艾虎」和「艾人」 ,壓在小兒床頭,求得健康吉祥。

飲雄黃酒

  • 以毒攻毒,為我所用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

君子齋戒,處必掩身。」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五日是「惡日」「毒日」。

此時蛇蟲繁殖,疾病瘟疫橫行。

中國人最忌諱這一天,想盡辦法要戰勝它。最初,端午節作為避疫、驅邪的節日流傳下來。

直到唐代,人們才逐漸把端午當成佳節良辰來看待。

唐代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端午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

雄黃俗稱「雞冠石」,是一種礦物質,本身有劇毒。

但它對於驅蟲、殺毒,卻有奇效。

《本草綱目》裡記載,少量服用雄黃可以瀉內毒,外敷有殺菌鎮痛的功效。

不能飲酒的小孩,大人會在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

意在達到消毒防病,蟲豸不叮的效果。

在「毒日」,飲「毒酒」,驅「毒蟲」。

原本劇毒的礦物,變成了以毒攻毒的法寶。

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

系五彩縷

  • 平安和順,祈福納祥

端午節當天,把五彩絲縷系在小孩兒的手腕上,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

五彩縷又稱長命縷,以五色絲結而成索。

五彩縷,不是五彩繽紛的花色絲線。

而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合併成的縷索。

中國古代崇拜自然,以天地間的這五種顏色為吉祥色。

據說可以避邪祟,防止五種毒蟲叮咬。

五彩縷要繫到「六月六」,下過第一場大雨。

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

為家人系上一條五彩縷,送上一句「端午安康」。

在這特殊的日子裡,就是最溫暖的祝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