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竟是長壽藥?警惕顛覆性研究之坑

返樸 發佈 2023-12-06T09:18:18.680993+00:00

這篇論文的研究結論用學術語言可總結如下:尼古丁能結合細胞內的一個分子SIRT1,讓NAMPT去乙醯化,改善NAMPT活性,增加NAD+合成。

自媒體的興起縮短了科學研究的前沿進展和普通民眾的距離,而這種距離的拉近並未提升民眾的科學認識水平,反而加深了原有的混亂。

撰文 | 王晨光(生物學博士、前協和醫學院教授)

今年3月份,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李翔團隊一篇論文在自媒體掀起一次討論的小高潮。

這篇論文的研究結論用學術語言可總結如下(對學術名詞有距離感的讀者可暫時跳過):尼古丁能結合細胞內的一個分子SIRT1,讓NAMPT去乙醯化,改善NAMPT活性,增加NAD+合成。通過這一機制,尼古丁可以刺激神經發生、抑制神經炎症、保護器官免受氧化應激和端粒縮短的影響,改善細胞能量代謝紊亂,讓與年齡有關的退化和認知能力下降得以延遲。

用大白話總結,那就是「低劑量尼古丁可延長壽命」。

誰都知道抽菸有害,而新研究居然發現單純攝入微量尼古丁反而有益,這似乎意味著每天有限地抽幾口電子菸,或者是接受尼古丁貼片,或許真能延年益壽?其次,一些植物(尤其是原本含有毒性成分茄鹼、龍葵鹼的茄科植物)天然含有尼古丁,這一新發現是不是能證明它們有利於健康?圍繞著這兩大「利好」,自媒體展開了自嗨、討論和爭吵。

與自媒體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篇具有顛覆性結論的論文面世已有三個月,科學界對此卻反應冷淡。其原因何在?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類「標新立異」的研究?

在筆者看來,此事典型地反映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困局:自媒體的興起縮短了科學研究的前沿進展和普通民眾的距離,而這種距離的拉近並未提升民眾的科學認識水平,反而加深了原有的混亂。

特殊的主張需要特殊的證據

實際上,李翔的這篇論文結論並不「孤單」,若干年來在各種論壇和自媒體平台上早已充斥著大量為尼古丁「翻案」的文字,列舉出尼古丁有益健康、甚至能夠治療疾病的種種好處。比如之前有研究表明,尼古丁可以作用於人體的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神經保護作用,可改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多動症症狀,對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緩解作用;另有研究發現,尼古丁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和炎症因子釋放,減輕炎症導致的症狀。

這些都是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進行的基礎研究,並不是對尼古丁的全面評估。但這些結論卻被一些人片面理解,甚至把菸草對健康的危害全部歸因於菸草中的其它成分。即使是那些認可菸草有害健康的人們,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只同意造成危害的是菸草中的其它成分,而不是尼古丁,這也是電子菸倡導者長期堅持的論調。尼古丁不僅存在於菸草製品中,還以其它形式出現,除了電子菸還有尼古丁口香糖、尼古丁貼片等。

有關尼古丁能延年益壽的研究正是在部分民眾的這種認識基礎上開展的。

暫時拋開之前研究所證實的尼古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假設這篇文章的結果可靠、結論成立,是否就能夠通過攝取尼古丁改善健康、延年益壽?

依然不能。尼古丁延年益壽的新結論是建立在另外一個沒有根基的舊證據基礎上的,那就是β-煙醯胺單核苷酸(NMN)可延年益壽。NMN和尼古丁有何關聯?請再回到本文第一段對李翔團隊論文的總結文字,NMN正是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NAMPT)催化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生物合成的產物之一。

NMN能夠延年益壽這一論斷來自十年前哈佛大學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其研究團隊報導了NMN能夠延長小鼠的壽命。轉眼間,各種含NMN成分的可食產品在國內外網站上以「長壽藥」的身份登堂入室,其高大上的姿態臣服了一眾懷有長生不老夢想的虔誠人們。

但仔細分析證據,辛克萊所有NMN延長壽命的研究都是在小鼠、線蟲等非人體進行的。儘管辛克萊博士的結論再次引爆民眾對長壽的期待並為之付出行動(購買辛克萊博士打著哈佛大學的名義推出的各種長壽產品),科學界對此卻表現冷談,甚至有不少科學家公開出面表達反對意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衰老研究所衰老生物學部主任菲利普(Felipe Sierra)博士對此的評價為「The bottom line is I don’t try any of these things. Why don’t I? Because I’m not a mouse」(底線是我不嘗試任何這類東西。我為什麼不(嘗試)?因為我不是小鼠)

科學研究有一原則,即「特殊的主張需要特殊的證據」,無論是NMN還是尼古丁,要判定其真能延年益壽,顯然都還需要更加強大的證據。

與之相對應的一個事實是:科學界早已有足夠夯實的研究證據證明,尼古丁本身就是一種有毒物質,對健康有害。無論是通過菸草還是其它形式攝入,都存在一定的毒性。

首先是其成癮性。尼古丁是一種高度成癮的物質,無論是通過吸菸還是其它途徑攝入,都會導致身體和心理上的依賴。尼古丁成癮使得戒斷變得困難,可能引發戒斷症狀。

其次,尼古丁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興奮劑,短期使用可以讓注意力和記憶力增強、心理興奮和警覺性增加。然而,長期和過量使用尼古丁卻會導致中毒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肌肉抽搐和呼吸困難等。

第三,尼古丁能夠引起血管收縮和心率加快,增加心臟負擔,導致血壓升高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攝入過量尼古丁還可導致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消化系統問題。

也有證據表明尼古丁是一種致癌物質,儘管與吸菸相比,非菸草形式攝入尼古丁的致癌風險較低。

面對醫學新研究,需要「讓子彈先飛一會」

「低劑量尼古丁延年益壽」的新研究甫一出現,便有不少朋友轉發給筆者並詢問其真實性、可信度。論文通訊作者李翔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基於他的這項研究在「吃」方面給出了建議:「不排斥吃茄科植物,可以適當吃一點,番茄、辣椒、土豆、茄子等等」。李翔教授想必是把這類含有尼古丁的菜蔬當成了可延年益壽的食補佳品,建議的背後,顯然是充分相信他的團隊在細胞和小鼠研究中得到的結論對人類也同樣適用。

從一項非人體實驗得到的結論擴展到人體,並給予飲食建議,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從給民眾帶來的影響角度看,這與張悟本的綠豆湯治百病和林光常的紅薯抗癌沒什麼不同。

那麼,作為非專業內的普通民眾,該如何認識這類研究結果?

每天,全球各地的科學期刊會發表大量關於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的新進展、新發現,其中一些會涉及健康、醫療和藥物研發或臨床進展。這些研究成果通常也是健康領域新聞報導的來源,尤其在自媒體時代,很多關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的人們往往會從發布的消息中尋找對維護健康或者治療疾病有利的信息。

但是,對於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普通民眾而言,理解一篇科學論文所描述的研究內容並且能對結果做出正確判斷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筆者不建議普通民眾從新發表的科學論文中獲取那些最新的、關於健康醫學的知識。即便某項研究涉及自身利益(比如癌症患者恰好發現自己所患癌症的治療進展),也要慎重對待,可以考慮向有專業背景的親友諮詢。如果對此有特別興趣,確實想全面了解某種疾病的最新醫學進展,建議先從理解科學論文開始。只有了解一個領域的基礎知識並懂得那些專業術語,才有可能正確理解一篇科學論文所呈現的內容,並做出這些內容是否對健康決策有幫助的判斷。

不像演藝界動輒有驚人耳目的重磅新聞,科學研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鮮有驚天絕世的發現和發明。即便如新冠mRNA疫苗快速上市,也是歷經30年潛心研究、多學科領域同步進展的結果。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往往在一開始並不引人注目。這是因為,無論在哪個領域,理解前沿研究的內容本身就對公眾構成了很大的挑戰。由此甚至可以總結:越是那些被普通民眾容易理解的「重磅」研究進展,往往越是經不起推敲。

從生物醫學最新進展轉化到臨床診斷和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以新近上市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為例,研發期長達半個多世紀。一個有希望的篩選期藥物,即使體外實驗和動物體內實驗驗證有效,到真正臨床上市平均也要10年以上,其中開展臨床試驗最後未能上市的又占了絕對多數,能夠上市的無疑是鳳毛麟角。

中國有句老話,久病成醫。無論是患者還是其家人,在忍受病痛折磨時去尋找最新的治療方面的研究進展,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出於實際效果考量,我們不能鼓勵那些不具有專業知識的民眾從最新研究成果中尋求治療手段,改變或者放棄現有的治療方案。

披上科學外衣,不老神藥依然是個坑

與病人及家屬企圖從新研究中尋找治療方式不同,另有一些人,每天瀏覽新進展的目的是從浩瀚的論文中找尋那些支持自己認識的研究結果。這就造成了當前的一種怪象,民眾一方面試圖從科學研究中尋求支持自己理念的答案,同時又不遺餘力地攻擊和詆毀不合己見的科學進展。當這種思維被某些所謂的科學人士接納時,就可能會危及社會:為支持傳統理念而用科學手段去拼湊證據,出現諸如以「君臣佐使」配伍原則指導現代藥物開發的奇聞;無視現代醫學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卻去強調以替代療法為中心的整合醫學;大講醫學的哲學概念,不惜作假也要支持符合其「哲學思考」的研究結論。

這種思維體現在普通民眾身上時,帶來的則可能是直接的經濟損失和身體傷害。當一位痴迷減肥者看到某種靠吃也能減肥的方法,當嘗試過各種治療手段無效後發現一款新的癌症療法,當抽菸者糾結於戒菸的戒斷反應時看到一篇論文說菸草中某種原本有害的成分卻對健康有益,當酗酒者發現有研究論文支持某種酒可以護肝……這些「需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市場,同時也製造了這個群體的焦慮。

「長壽藥」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近年來,聲稱能夠延年益壽的神藥層出不窮,其中有世界級研究機構和國際級名人的加持,更不缺狂熱民眾的追隨。NMN之外,白藜蘆醇、二甲雙胍等神藥也輪番登場。人們在浩如煙海的論文中尋找延年益壽的「良方」,無論這些研究結果是來自線蟲、果蠅還是小鼠(為實驗對象),只要能延長壽命,就不乏有勇氣的嘗試者。

然而事與願違,這些神藥和良方毫無例外地挖了一個又一個的坑,讓信徒們從一個坑跳進另一個坑。真實情況是,所有這些「神藥」除了發明人的個人證言,並沒有嚴格的科學證據支持服用它們可以改善生命體徵(變年輕)。即使是個人證言,變年輕的標準也可以是自己設定的。正如倡導NMN可延年益壽的辛克萊博士,在大力推廣NMN產品的同時,還自定標準開發了一款能檢測一個人「健康年齡」的應用程式。

同一問題的另一方面是本來已被充分證據證明有害健康的東西卻被有意隱瞞,甚至還挖掘出對健康的積極影響來。如某種酒可以保護肝臟和胰腺、降低肝癌發生,或者能夠幫助降低血糖,這樣的結果甚至還會堂而皇之地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中國工程院某院士還提出過驚人理論,把藥物加入菸草讓患者抽,煙氣可直達胸肺,治療肺部疾病,還能被血管吸收到達全身。

誠然,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解決現實問題;醫學科學的最終目標是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病因和發病機制等方面取得進展,進而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然而具體到任意一位研究人員,他(她)眼前能做的只能是通過嚴謹的觀察、實驗和分析,積累證據來驗證或證偽某一假設或理論;要讓具體成果從實驗室走上臨床,還需要逾越很寬的一道鴻溝,而這往往不是研究者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

參考文獻

1. Yang L., et al. Nicotine rebalances NAD+ homeostasis and improves aging-related symptoms in male mice by enhancing NAMPT activity. Nat Commun. 2023 Feb 17;14(1):900.

2. Benowitz NL. Pharmacology of nicotine: addiction, smoking-induced disease, and therapeutics. 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2009;49:57-71

3. Siqueira LM; COMMITTEE ON SUBSTANCE USE AND PREVENTION. Nicotine and Tobacco as Substances of Abu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17 Jan;139(1)

4. "Nicotine and Health" (2014) -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審核:李長青

科學闢謠 x 返樸 聯合出品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