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今晚19:45 BRTV生活《醫者》欄目講述「人民」專家王殊的感人故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發佈 2023-12-15T14:15:13.144276+00:00

守護鳳凰花開12月7日19:45BRTV生活《醫者》欄目講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乳腺中心王殊主任的感人故事當一位女性突然被告知即將失去兩個乳房,她隨即下意識地選擇從手術室中逃離。故事發生在當下,但乳腺癌帶給女性的痛苦卻漫長而沉重。

守護鳳凰花開

12月7日19:45

BRTV生活《醫者》欄目講述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乳腺中心

王殊主任的感人故事

當一位女性突然被告知即將失去兩個乳房,她隨即下意識地選擇從手術室中逃離。故事發生在當下,但乳腺癌帶給女性的痛苦卻漫長而沉重。

這裡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乳腺中心,也是中國最早的乳腺專科。從當地手術室逃離的這位女性名叫張蘭,三天後,她出現在故事的主人公,王殊醫生的門診中。

她和王殊講述了自己的遭遇。

故事的起因,與普遍存在的乳腺結節相關。結節是癌嗎?會癌變嗎?多大需要處理?要不要切除?它會不會自己消失?這樣的發問,王殊經常遇到。而張蘭,本只想做一個切除結節的小手術,不想事情卻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了。

術中病理最先帶來的是左側結果——乳腺癌,HER2陽性。王殊告訴我們,乳腺癌分子分型主要根據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三個指標劃分。張蘭罹患的類型,生長更快,也更容易轉移。

而手術台上的張蘭對這個剛剛出現的「敵人」還一無所知,她隱約感知到自己這次手術,可能不會順利。很快,她又遭遇了另一重重擊。第二份術中病理的結果讓張蘭和家人更加難以接受,右側,竟然是另一種癌症類型——三陰性乳腺癌。

躺在手術台上的張蘭大腦一片空白,她無法接受乳房即將被切除的現實,當下選擇了逃離。然而事情總要面對。

再見到張蘭是在王殊的病房。我們都知道,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因家族遺傳導致基因BRCA突變,在38歲事業巔峰時期主動預防性切除了雙乳和卵巢。而張蘭,竟然也拿到了這個「人生劇本」,這就意味著,除乳腺癌外,她還可能會遭遇卵巢癌。是的,她又得知了一個壞消息。

王殊查房時最愛問兩句話,這是她多年來的習慣。一句是,如果能保乳,你希望保留嗎?另一句是,如果不能保乳,你希望重建嗎?同樣身為女性,她更懂得患者選擇先保命的無奈,在此之外,希望能給她們更多的選擇。

這次住院,張蘭和丈夫用出差當藉口,瞞著家裡的老人和孩子,然而他們清楚,這樣的謊言無法持續太久,張蘭希望手術後能迅速恢復正常,起碼要看起來正常。而對於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全切已是必然。

最終,王殊想到一個最佳方案。用腔鏡手術,通過小切口切除並取出乳腺腫瘤組織,同時用矽膠假體完成填充重建。這就相當於在包子的外側緣開一個小口,將包子餡掏空,再從小孔中重新填進餡料,保持包子的外觀完整。

手術日,依舊是對醫者體力和耐力的極限挑戰。和常規全切手術相比,腔鏡下的操作更為複雜,更耗時間。張蘭的手術被安排在第四台,也是當天的最後一台。

在手術正式開始前,王殊要先確認一件事。她在張蘭的腫瘤位置,注射了一種名為吲哚菁綠的液體。這是一種具有螢光顯像作用的示蹤劑,經過不同波段的近紅外線激發能夠產生螢光。在腫瘤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一個位置至關重要,它是原發腫瘤淋巴結轉移所必經的第一批淋巴結,被稱為前哨淋巴結。示蹤劑會流經淋巴系統,讓醫生清晰看到示蹤劑從腫瘤部位到達了哪些淋巴結,這是醫生判斷切除範圍的決策依據。

100多年來,從擴大切除到保乳手術,從腋窩淋巴結清掃到前哨淋巴結活檢,外科醫生一直在手術降階之路上苦苦思索。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是外科領域微創評估的重要技術。21世紀初,這項技術在國外就被廣泛應用,有效地幫助患者判斷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如果前哨淋巴結轉移了,就意味著後續再轉移的可能性較大,患者做腋窩淋巴結清掃的獲益就更大。反之,就沒有必要做腋窩淋巴結清掃,從而避免清掃帶來的淋巴水腫、關節活動受限等併發症問題。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國內沒有可用的示蹤劑。示蹤劑的金標準——「核素+染料」,在國內一直得不到推廣。王殊決定主動出擊,找出一套適於推廣的「中國方案」。從2009年開始,王殊帶領團隊嘗試過各種螢光物質,最終找到了在眼科臨床應用成熟的吲哚菁綠,開始了運用吲哚菁綠作為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示蹤劑的研究。從2011年正式註冊研究,到2021年應用螢光示蹤技術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長期隨訪結果發布,10年時間證明,大部分早期患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腋窩清掃,不再承受因此產生的淋巴水腫和活動障礙等併發症折磨。

此刻,張蘭成為這項技術的受益者,她的腋窩得以保留。腔鏡下,將雙側乳腺組織從胸部掏空,王殊用了4個小時,接下來,事先準備好的假體被填充進缺口。重建乳房,不僅是對完整身體的修復,更是對女性心靈的巨大撫慰。

離開醫院時,已是深夜十一點,醫院大門外,王殊的丈夫像往常一樣接她下班回家。

走近王殊,我們也接觸到在她身後默默付出的家人。一家人呵護著這位外科醫生的雙手,小心翼翼避免生活中可能造成的傷害。而王殊,從一個喜歡寫文章的小小少女,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曾變化的仍是那清澈的眼神、豐盈的內心。

談到二十七年如一日地打拼,王殊這樣形容「前兩天他們給我安排了一個題目,讓我講一下職業倦怠感。我說,我不會有職業倦怠感,因為還有很多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去創新。哪怕我將來不當醫生我還可以寫小說。有時候你會看到白髮蒼蒼的媽媽帶著近50歲的女兒看病,照顧得無微不至。母親哪怕到了90歲,心中還是全心全意的只想著她的孩子。我們還會看到丈夫對妻子那種最真摯的感情。其實人來這一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疾病算什麼?只不過就是人生當中的一個經歷。遇到逆境依舊做當時最好的自己,人世間最寶貴的心境不過如是。」

來源 | BRTV生活《醫者》欄目

編輯 | 師雨

聲明 | 如轉載請註明來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微信號:rmyy 1918)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服務號上線

關注官方服務號

微信掛號更便捷!

我知道你在看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