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公海艦隊,曾經全球第二的海軍力量,為何被德國士兵自己摧毀

任先生講歷史 發佈 2023-12-20T18:42:55.364174+00:00

當英國的救援部隊趕到現場時,他們已經姍姍來遲:在6個小時的時間裡,共有52艘德國戰艦葬身海底。20世紀初規模位居全球第二的德國公海艦隊,就這樣毀在了德國水兵自己的手裡。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任先生

編輯|任先生

1919年6月,正當英法等國在巴黎和平的談判桌上對一戰戰敗國進行激烈的瓜分時。

位於德國境內的斯帕卡灣傳來了一則驚人的消息——一群德國水兵打開了船隻的海閘,準備將德國的這些艦船沉入大海。

當英國的救援部隊趕到現場時,他們已經姍姍來遲:在6個小時的時間裡,共有52艘德國戰艦葬身海底。

20世紀初規模位居全球第二的德國公海艦隊,就這樣毀在了德國水兵自己的手裡。

那麼,這些德國水兵究竟是出自什麼原因,不惜親手毀掉他們國家的艦隊?在隕落大海之前,這支規模位居全球第二的德國公海艦隊又曾創造過怎樣的歷史傳奇?

帝國的野望:公海艦隊的誕生

1871年,在對法戰爭中擊敗對手的普魯士統一成了德意志,成為了歐洲大陸迅速崛起的一股力量。

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到19世紀末,德國已經反超英國,成為了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蓬勃發展的工業讓德國原本匱乏的自然資源難以為繼。

於是,將國際發展的戰略目光停留在歐洲長達百年的德國,第一次將自己的野望投注向海外的殖民地。

德國驚訝地發現:當自己終於有精力將目光投注海外時,世界龐大的工業原材料產地:非洲早已被英、法幾個老牌殖民地國家瓜分殆盡。

1898年,美國發動美西戰爭,從老牌殖民國家西班牙手中奪取殖民地的行動更進一步刺激了德國的野心。

德國舉國上下為此高呼:日耳曼民族也應該有陽光下的一席之地。

工業原材料的匱乏和民族主義的狂熱,讓德國把奪取殖民地的目標定在了英法兩個列強國家的身上。

但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一直有一支能夠保護海外殖民地的皇家海軍,這成為了德國對外擴張之路的重要阻礙。

1898年,德國海軍上將鐵必制毫不避諱地指出:英國皇家海軍將會成為德國對外擴張的首要威脅。

他向德皇威廉二世建議,德國應該迅速建立一支能夠和英國皇家海軍對標的「公海艦隊」,以便在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中迅速擊敗英國,奪取英國的海外殖民地。

德皇威廉二世最終採納了鐵必制的建議。

1908年,德國批准了高達10億馬克的經費,幫助鐵必制打造一支龐大的公海艦隊,這讓統治海洋多年的英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英、德兩國迅速開始了競相製造戰艦的軍備競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德國已經擁有了由8艘無畏艦組成的艦隊,艦隊規模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是世界上位居第二的海軍艦隊。

最後的忠貞:德皇倚仗的力量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由,全面進攻塞爾維亞。

承諾保護塞爾維亞獨立的沙俄集結百萬軍隊,向奧匈帝國發起進攻,作為奧匈帝國盟友的德國隨之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與行軍迅速的德國陸軍不同的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4個月後,德國的公海艦隊都沒有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這是因為德國海軍上將鐵必制,向德皇提出了他的「風險艦隊」理論。

在鐵必制看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的公海艦隊雖然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但還沒有在海上徹底擊敗英國艦隊的必勝把握。

因此,鐵必制建議德皇應該「避敵保船」,讓德國的公海艦隊主要負責在北海巡航,不去主動和英國進行交戰。

但是,如果英國皇家海軍主動來和德國公海艦隊進行決戰該怎麼辦?

鐵必制認為,德國公海艦隊雖然不能徹底擊敗英國皇家海軍,但皇家海軍如果想要全殲德國公海艦隊自己也必然將受到重創。

屆時英國將會失去全球海上霸權,導致法國、美國和日本的崛起,這也不是英國想要看到的結果。

事實證明,戰爭的局勢果然如鐵必制所料:英國皇家海軍也因為忌憚德國海軍的力量,不敢與公海艦隊主動交戰。

真正打破僵局的,是1916年後歐洲大陸上膠著的陸戰局勢。德皇急於打破戰爭僵持的局面,於是讓德國公海艦隊主動出擊,炮擊英國的東海岸城市。

德軍的主動出擊,讓英國也做出了還擊的計劃。

1916年5月31日,兩國艦隊會戰於日德蘭海,日德蘭大海戰就此爆發。

在這場戰役中,德國6.2萬噸艦船沉沒的代價,擊沉了英軍總計11.3萬噸的船隻,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

然而,由於英國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日德蘭海戰結束後,英國艦隊雖然損失比德國要嚴重得多,但其艦隊總噸位仍然遠超德國,同時牢牢控制著北海的制海權。

因此,在戰略上英國更勝一籌,德國發起的這場會戰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戰爭的局勢。

1917年4月,隨著美國的參戰,德國徹底失去了獲得一戰勝利的可能。

1918年10月,獨木難支的德國正式簽署停戰協定,向協約國投降。

但是,德國公海艦隊的司令官舍爾仍然在正式停戰前夕組織德國公海艦隊對協約國艦隊進行攻擊,以試圖為停戰談判後的德國爭取最有利的外交條件,這讓德皇十分感動。

然而,德國公海艦隊的屢屢參戰引發了艦船上士兵強烈的反戰情緒,加上德國國內受戰爭影響,經濟持續凋敝。

1918年11月,德國基爾港口的水兵發動兵變,十一月革命爆發,德國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得知基爾港口水兵爆發兵變的德皇,徹底失去了希望,他對身邊的人說道:「我不再擁有海軍了。」

隕落大海:不願服輸的德國人

1918年11月基爾水兵的兵變,徹底宣告了德國霍亨索倫王朝的終結。

新成立的德國魏瑪共和政府迅速正式確認了與協約國的所有停戰協定,下令讓全部的德國軍隊停止了抵抗。

1919年1月,決定一戰戰敗國命運走向的巴黎和會正式召開。在這場會議上,協約國對戰敗的德國進行了嚴格的軍備限制。

在海軍方面,協約國只准許德國保留六艘前無畏艦,六艘輕巡洋艦,十二艘驅逐艦和魚雷艇,海軍總人數規模不得超過1.5萬人。

其餘船隻要麼改裝成民用船,要麼就被協約國瓜分。

如此苛刻的條款,自然不會被每一個德國人一時間接受。

當巴黎和會的消息傳出時,整個德國上下表示了強烈的抗議,德國魏瑪共和國當局迫於輿論壓力,也沒有立即在和約上簽字。

此時,英法等國對德國進行了武力威脅,一旦德國不簽署協議,英法就將對德國再次開戰。

德國國內的猶豫不決,英法盛氣凌人的脅迫,種種消息傳到了停泊在斯卡帕灣德國公海艦隊士兵的耳中。

在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後,德國公海艦隊的74艘船隻就被英國扣留在這個海灣中。

公海艦隊的德國水兵意識到,如果英法再次對自己的祖國開戰,那麼德國的公海艦隊船隻很有可能被英法徵用,調轉炮口去進攻自己的同胞。

在愛國情懷的驅使之下,德國公海艦隊的水兵趁英國在斯卡帕灣的駐紮士兵出門訓練之際,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秘密沉船行動。

在鑿沉艦船之前,這些德國士兵再次升起了英法禁止他們懸掛的德國海軍軍旗。

1919年6月21日,上午12點16分德國艦隊中的「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開啟了左側船舷的密閉倉,首先自沉,其他德國艦船也紛紛效仿,打開了自己的海閘。

一些在遠處看到德國艦隊慢慢沉沒的英國士兵方寸大亂,他們驚呼著跑進斯卡帕灣內,想要阻止德軍的艦隊自沉行動,更有一些英軍士兵對船上的德軍進行開槍射擊。

這讓德國水軍付出了25人傷亡的代價,但都沒有能阻止德軍的這次自沉。

6個小時後,52艘德國軍艦沉沒大海,其中包括10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公海艦隊95%的力量都在這次自沉事件中沉沒,昔日裡位居全球第二的艦隊從此不復存在。

毀滅之後:戰敗與反思

德國公海艦隊在沉沒之後,英法等協約國不得不打消了徵用德國公海艦隊船隻的計劃。

20世紀20——30年代,英法組織船隻對沉沒的德國艦船進行打撈,但其中的大部分已經不能再使用,因此只能當作廢鐵變賣。

德國公海艦隊的毀滅,也讓德國軍隊元氣大損。自此,德國再也沒能建成一支躋身全球前列的海軍。

儘管希特勒上台之後,納粹德國一直試圖重組公海艦隊,但財政原本拮据的德國心有餘而力不足,這讓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憑藉一支強大海軍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成為泡影。

儘管沉沒的公海艦隊並沒有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納粹德國任何荷槍實彈,但它自沉的這段歷史還是成為了希特勒鼓吹戰爭,煽動德國民眾的一段宣傳材料。

希特勒不止一次在演講中聲稱:

「德國並沒有輸掉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是輸於猶太民族,共產黨人的背叛。」

1918年發動基爾水兵起義的反戰和平愛好人士,在納粹德國統治期間被冠以了「叛國」的罪名,受到了各種迫害。

然而,懷揣著民族狂熱和復仇主義的德國,並沒有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在二戰戰敗之後,德國人民迎來了更大的災難。

自1871年以來統一的國家,再次分裂成東西兩半。這次民族歷史上的挫折,給了德國人更多反思自身的機會。

時至今日,德國依然會在每年的公海艦隊自沉之日進行紀念活動。但與既往不同的是,這場紀念活動更多的含義是緬懷那些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無辜犧牲的平民,珍惜今天和平的來之不易,讓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新上演。

參考文獻:

[1] Butler, Daniel Allen. Distant Victory: The Battle of Jutland and the Allied Triumph in the First World Wa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 ISBN 0-275-99073-7.

[2] Fine, John Christopher. Lost on the Ocean Floor: Diving the World's Ghost Ship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4. ISBN 1-59114-275-X.

[3] Marder, Arthur Jacob. From 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 The Royal Navy in the Fisher Era, 1904–1919: 1917: Victory and Aftermath. Volume V.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ISBN 0-19-215187-8.

[4] 章騫.德國公海艦隊啟示錄[J].現代艦船,2011(03):55.

[5] 夏敏軍.德意志帝國的海上驕傲——德國公海艦隊主力艦[J].國際展望,2003(01):70-7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