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桂枝

中醫王振濤教授 發佈 2023-12-24T08:19:05.989571+00:00

桂枝,別名:柳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

桂枝,別名:柳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主產於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曬乾或陰乾,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形態】

中等大喬木;樹皮灰褐色,老樹皮厚達13mm。

一年生枝條圓柱形,黑褐色,有縱向細條紋,略被短柔毛,當年生枝條多少四棱形,黃褐色,具縱向細條紋,密被灰黃色短絨毛。

頂芽小,芽鱗寬卵形,先端漸尖,密被灰黃色短絨毛。

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先端稍急尖,基部急尖,革質,邊緣軟骨質,內卷,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淡綠色,晦暗,疏被黃色短絨毛,離基三出脈,側脈近對生,自葉基5~10mm處生出,稍彎向上伸至葉端之下方漸消失,與中脈在上面明顯凹陷,下面十分凸起,向葉緣一側有多數支脈,支脈在葉緣之內拱形連結,橫脈波狀,近平行,相距3~4mm,上面不明顯,下面凸起,其間由小脈連接,小脈在下面明顯可見;葉柄粗壯,長1.2~2cm,腹面平坦或下部略具槽,被黃色短絨毛。

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8~16cm,三級分枝,分枝末端為3花的聚傘花序,總梗長約為花序長之半,與各級序軸被黃色絨毛。

花白色,長約4.5mm;花梗長3~6mm,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內外兩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2mm,花被裂片卵狀長圓形,近等大,長約2.5mm,寬1.5mm,先端鈍或近銳尖。

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一、二輪雄蕊長約2.3mm,花絲扁平,長約1.4mm,上方1/3處變寬大,花葯卵圓狀長圓形,長約0.9mm,先端截平,藥室4,室均內向,上2室小得多,第三輪雄蕊長約2.7mm,花絲扁平,長約1.9mm,上方1/3處有一對圓狀腎形腺體,花葯卵圓狀長圓形,藥室4,上2室較小,外側向,下2室較大,外向。

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連柄長約2mm,柄纖細,扁平,長1.3mm,被柔毛,先端箭頭狀正三角形。

子房卵球形,長約1.7mm,無毛,花柱纖細,與子房等長,柱頭小,不明顯。果橢圓形,長約1cm,寬7~8(9)mm,成熟時黑紫色,無毛;果托淺杯狀,長4mm,頂端寬達7mm,邊緣截平或略具齒裂。

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炮製】除去雜質,稍泡,洗淨,潤透,切薄片,晾乾。本品為類圓形、橢圓形的片或不規則形的段。皮部紅棕色,表面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稜線,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髓部類圓形或略呈方形。

【性味】辛甘,溫。

①《醫學啟源》:"氣熱,味辛甘。"

②《本經逢原》:"辛,甘,微溫,無毒。"

【歸經】入膀胱、心、肺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③《藥品化義》:"入肝、腎、膀胱三經。" ④《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肝。"

【功效】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附方】

①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傷寒論》桂枝湯)

②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③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④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生薑枳實湯

⑤治傷寒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⑥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桂枝龍骨牡蠣湯)

⑧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湯)

⑨治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⑨方均出《金匱要略》)

【備註】

(1)桂枝辛溫,善祛風寒,能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應用。如風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汗;如風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調營衛的作用。桂枝能溫通經脈,對寒濕性風濕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風等同;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常配合當歸、芍藥、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濕停滯形成痰飲的病症,常與茯苓、白朮等配伍應用: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陽化氣,助利水藥以通利小便,常配合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⑵ 桂枝與麻黃雖都能發汗,但麻黃辛苦開泄,能開腠理而透毛竅,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腫;桂枝辛甘溫熙,主要功能是溫通經脈,能通達陽氣而解表,發汗的作用較為緩弱。故治風寒表症,風寒無汗,常與麻黃配伍,以增強它發汗的作用;而治風寒表症、自汗惡風則不用麻黃,多配芍藥同用,以協調營衛、發表散寒。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傳說】

相傳清代浙江有一戶姓倪的富戶,一天,他的小妾生病。名醫金慎之診察之後,認為病人所患為傷寒。於是用了醫聖張仲景的名方「桂枝湯」。由於病人體質較弱,金大夫特意只用了桂枝 5 分(約 1.5 克)。病家拿了藥方到一家名叫「三益堂」的藥店抓藥,誰知藥店柜上新來了一個夥計,他竟然把桂枝的量抓成了 5 錢(約15 克)

病人服了取回煎好的藥後,次日就一命歸西了。倪家懷疑是大夫開錯了藥,於是把金大夫告上了縣衙。經過查對藥方和藥渣,才發現是桂枝的藥量出了致命的錯誤,金大夫才得以雪洗冤屈。為了警示後人,縣官還命「三益堂」藥店在死者的墓旁建立了一座「桂枝亭」。




以上內容摘自網絡,謹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