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史集粹 第7輯 社會民情卷紹興的酒店(一、二)

俺們地球村那點事兒 發佈 2024-01-01T01:55:54.868162+00:00

而且,這裡的酒店小肆保持著鄉土特色,令人回味無窮,它的各種獨特的習俗和風味,構成了紹興酒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側面。


作者:陳惟於

有酒都、醉鄉之稱的紹興,酒店酒樓遍及城鄉,可以說是「越地無處不酒家」。而且,這裡的酒店小肆保持著鄉土特色,令人回味無窮,它的各種獨特的習俗和風味,構成了紹興酒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側面。其中,酒壚、酒樓、酒店的發展變化和經營特色,各類酒具的不同用途,各階層顧客的飲用習慣,下酒菜的花色品種及其製作方法,以及紹興的著名酒店等,又成為酒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上古時候,酒是用來ji祖敬神的。後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釀酒用的原料增加,酒的釀造數量和飲用數量也不斷增加,酒已成為眾多人不可缺少的食品。大約在商代,就已有人在市上賣酒了。既有買賣就會有店肆,既有店肆就得招徠顧客,於是酒壚、酒旗、酒帘,酒招也隨之而生。到了唐代,城郭鄉村,江南江北到處可見酒旗飄揚,被譽為酒鄉的紹興自然是更多、更盛。

到了宋代,社會上飲酒之風更盛。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貪圖安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朝廷上下,日日沉醉於酒鄉。當時賣酒之人獲利甚豐,酒肆也漸趨講究,發展成為酒樓,其陳設之豪華,遠非其他行業之店肆所能及。宋時的酒樓格局是:一般在樓下設有「散座」,供平民顧客坐堂而飲;樓上另設「酒閣子」,即後來的酒樓普遍所設的「雅座」。都城臨安是如此,處在一江之隔盛產老酒且又系浙東名邑的紹興,自然也是酒肆林立。那位自雲「百歲光陰半歸酒,一生事業略存詩」的愛國詩人陸游,特別喜愛家鄉的老酒,他詩中所云「城中酒壚千百所」,「平時酒價賤如水」,說明當時紹興酒肆之多。「壘土為壚,以居酒瓮」,坊是酒店安放酒罈的土墩子,非溫酒之爐,漢代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夫婦的「當壚賣酒」,只能算是酒店的雛形。陸游喜愛這典故,他詩中所說的酒壚,實際上就是當時紹興的酒店。

明清之際,紹興酒店不減宋代。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初至紹興》一詩中所說「家家開酒店,老少唱吳歌」,可想見當時紹興酒肆之盛況。自明以後,紹興酒店的格局基本定型,歷久而不變。

紹興酒店以多取勝,不重裝飾,這與紹興的地理經濟和資源條件有關。因為它是紹興老酒的集中產地,酒價低廉而名品如花,得天獨厚,嗜酒者多;同時它既非通都大邑,又非繁華都城,顧客之中達官貴人、富貴豪紳究屬不多,因此酒店不必注重裝飾,但以經濟實惠為經營特色,以價格低廉、便利顧客為宗旨。這種風格一直沿襲至今天。

紹興的酒店不僅通衢大街多,在里巷小街上也是鱗次櫛比。紹興人深知「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只要有好酒好菜供應,小巷深處的小酒店同樣會使顧客慕名而來。在這個「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的紹興水城裡,許多居民臨水而居,許多酒店也臨河開設,滿載壇酒的船隻可直駛酒店門前,運輸十分方便,而且憑欄飲酒,下瞰清流,還能給顧客帶來詩情畫意般的享受,對於某些雅士文人更具吸引力。

在紹興的眾多酒店中,除了少數幾家大酒店設置有「雅座」專門接待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外,多數酒店都是面向大眾,顧客都屬中下層社會人士。酒店對他們不分貴賤,一視同仁,所備酒具亦是雅俗共賞,這與他地酒樓那種貴者用金銀酒杯,貧者用粗瓷大碗的情況截然不同。紹興酒店所備酒具,最主要的是藍邊碗,這種瓷碗不大不小,每碗容量半斤,可滿注也可淺斟。另備各式瓷盅,有低腳的圓盅,也有方形、六角形的,有紫砂的,也有青瓷的,不一而足,酒店用以盛酒肴的器皿,多是瓷盤瓷碟。其中有一種淺綠色的小瓷盤,當地人叫「牛眼睛盤」,特別受人喜愛。它盤形細小,瓷質雖較粗,但造型和色澤十分清雅,用它盛裝白雞、酥魚、筍片、花生、茴香豆、蘭花豆等各色下酒菜,顯得和諧雅致,令人賞心悅目,增添酒興。

普通的酒店通常只備冷菜,到了後來,都市酒樓之風漸及古城,開設在大街上的幾家酒店開始兼營熱菜,但它們的經營特色仍與京滬酒樓有所不同:一是所備熱菜以本地特產時鮮魚蝦為主,並無眾多的山珍海味;二是在烹燒過程中特別注重菜餚的鮮潔度和鹹度的適中,滿足顧客細細品嘗的需要。如早年開設在城內上大路的泰甡酒店,前門臨街,後門臨河,店主特在後門河埠旁常年停泊一艘滿裝魚蝦的小船,魚艙內養著一批鮮蹦活跳的鱖魚、鱸魚、鯽魚、鱸魚、河蝦、湖蟹之類,顧客、可在船旁逐一挑選,隨捕隨烹,保君滿意,酒店中的夥計對新老顧客曲意奉承,服務態度十分周到, 因此,生意興隆,遠勝其他專營菜館。他如城內的張清河,傅有記,沈永和等酒店以出售陳酒、酒肴品種較多而著名。紹興的村鎮裡巷酒店,可以魯迅筆下的咸亨酒店為代表。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飲用熱酒的習慣。黃酒加溫後飲用,更覺氣味芬芳,可口適飲;白酒加溫後飲用還能揮發一部分對人體無益的醛類物質。古人雖不懂得醛類物質於人體有害的科學道理,但加溫後的酒更可口,則是他們從實踐中得到的經驗。在很早以前人們已發明了溫酒器皿。其中宋代的旋鍋和湯桶,明清時期的盤腸壺、穿心燙酒壺更是紹興人長期用的溫酒器,延至近代,金、銀、銅、鐵、錫、竹製的各種溫酒器可謂琳琅滿目,不論大小酒店,溫酒器皿成為酒家必備之物。

紹興酒店中最常用常見的溫酒器亦與他地不同,它是一種用白鐵皮製成的圓形直筒,名叫「爨(音竄)筒」,下頸較細,上頸較粗,頗似一個倒寫的「凸」字。爨筒的容量有大有小,大的可盛5斤,小的只容半斤,一字形地排列在曲尺形的櫃檯上。客來入座後,酒保問明沽酒數量,即從壇中打酒入筒,放進置在一旁的燙酒爨爐內,爐中貯滿 80℃的熱水,隔水燙熱,幾分鐘後,筒內的酒面上徐徐冒出熱氣即可,熱氣過多,酒溫太高,有損酒味,熱氣太少,酒溫過低,則香氣不溢。筒口子較大,冒出的熱氣多少一目了然。紹興人有「熱酒傷肝,冷酒傷肺,沒酒傷心」之說,其語雖謔,也說明了酒溫適中的重要性,紹興人喜用爨筒,道理正在於此。

同時,用爨筒倒酒入碗,因口大頸細,簡口緊靠碗沿,不易外溢,又穩又快,點滴不漏,在紹興,小板桌,大酒碗、白鐵爨筒、白竹筷幾乎是每家酒店的共同標誌。 但最有地方特色的當推爨筒,它成了紹興熱老酒的代名詞,有「跑過三江六碼頭,吃過爨筒熱老酒」之說。

同時,爨筒除了適宜溫酒和倒酒方便之外,另一妙處是易於將不同品種的紹酒搭配在筒內,加溫後讓人享用。本來,酒不宜混飲,白酒與黃酒更不能混飲,紹興人最忌「老(酒)合燒(酒)」;黃酒與啤酒混飲亦風味全失。但酒中的不同品類只要配鑲得好,卻能增添風味,別具一格。由於紹酒中的不同品類如加飯、善釀、元紅等等,只是所用原料的比例稍有區別,其工藝流程是相同的,酒中所含的糖度,酒度和酸度雖然略有高低,內質並無二致。有的善飲者因而發明了混飲之法。經過無數次的混配試飲,得出了最佳比例,從而出現了「六十」與「十二四」兩種別有風味,品質特佳的混飲酒。用6兩(以16兩為1斤)善釀酒與10兩加飯酒,合成1斤叫「六十」。用12兩加飯酒與4兩善釀酒合成1斤叫「十二四」。這兩種酒兼有善釀酒的甜潤和加飯酒的香醇,只有本地的善飲者才懂得享用。這種「六十」與「十二四」,雖配製方法簡單,但並非每家酒店都能配製,較小酒店通常在酒只有元紅、加飯兩種,就無法滿足顧客的需要。而「六十」與「十二四」必須剛從壇中吊出,隨配隨飲為最佳,如預先配製,則風味不免遜色。所以,即使是大酒店也從不預先配製瓶裝應市的,若要品嘗,非親詣酒店臨時沽飲不可。

(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