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寧六公路 見證江北芳華

南京江北新區發佈 發佈 2024-01-04T04:59:10.002713+00:00

江北大道的前身——南京寧六公路,是中國第一條一級汽車專用公路,是我國現代化交通建設的初步嘗試,是一條前所未有的創新大道。

說起城市脈絡,縱橫交錯的各式道路是最直觀的體現。談到南京,被譽為「金陵子午線」的中山大道、號稱「一條長江路,半部金陵史」的長江路,充滿復古風情的頤和路,以及中華路、湖南路、北京西路等,都各具特色,聞名遐邇。

將視線移至江北,作為江北地區大動脈的江北大道,其歷史同樣顯赫。江北大道的前身——南京寧六公路,是中國第一條一級汽車專用公路,是我國現代化交通建設的初步嘗試,是一條前所未有的創新大道。時至今日,路暢人和,道行致遠,江北新區正大步向前。在現代化新主城的建設征程上,不妨讓我們順著這條江北大動脈,再一次駕乘歲月之車,回首那動人的時代芳華。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一橋飛架南北,長江天塹變通途,南京的大江兩岸首次完成相互聯結。但長江大橋的通車只是交通改善的一部分,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相較於橋南下關地區的繁華,受制於落後交通狀況的大橋北邊反而顯得默默無聞,甚至一度歸於沉寂。

下長江大橋一路向北,沿途有泰山、沿江、大廠、葛塘、長蘆、龍池、雄州等地,在當時,這一段不到30公里長的路程,大部分仍為土路,而且彎彎繞繞,崎嶇不平。自長江大橋通車後,其所承擔的交通壓力也與日俱增。到1976年,這段路的交通量是長江大橋建成前的12倍。

掃除障礙,踏平坎坷,建成大道,是當時擺在江北、南京乃至江蘇面前的希望願景,也是急迫的現實需要。

1976年5月,江蘇省交通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明確表示,為了提高通行能力,更好地發揮南京作為中心城市的對外輻射功能,要在南京至六合之間修一條一級公路,這便是寧六公路。

寧六公路南起泰山新村,連接大橋北路,北至六合南門轉盤,是進入六合城區必由之路。

在開建寧六公路前,全國範圍內的公路基本都是在二級以下,按照往常經驗,建設一段路不過是「兩邊一個點,中間畫條線,農民挑土方,碾子碾幾遍」。要建造一條全新的汽車專用一級公路,在沒有任何參照的情況下,工藝、材料、技術、設備都是難題,具體怎麼建,建成什麼樣,當時的建設者們心中疑慮不少。

盛夏時節,酷暑難耐,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的師生們前往江北對地形地貌進行現場勘測。他們通過在這近30公里的長路上的反覆行走、探測、研究,最終敲定了設計方案:將原有83處彎道去彎取直,並以原路作為輔道,平行新建新道,形成了全長24.47公里的最佳通行路線,路幅也由原本的單幅7米,拓寬至雙幅各10米,中間還設有綠化分隔帶。

1976年11月24日,寧六公路動工開建。

令人遺憾的是,當時的施工隊伍機械化程度較為落後,從硬體裝備上來說,和一級公路的要求相距甚遠。扁擔、籮筐、洋鎬、鐵鍬等傳統工具依然是主力。其它的機械投入也不盡理想,型號舊、效率低、質量差,問題百出。不過,寧六公路的建設者們還是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彌補先天條件的不足。為了克服知識上的短板,他們急用先學,每天工作結束後,還要補習相關建造知識,工棚搖身一變成了臨時課堂。

至於建造材料,按高等級公路的建設需求,工程必須採用能同時抗高溫變形和低溫龜裂、抗高密度行車疲勞的路面瀝青。這類產品在當時無處可尋,只能通過別的方式解決。南京產的氧化瀝青、9424廠和無錫煉焦廠的回配瀝青加上一些外國的材料均被用上。瀝青和砂石運至工地後,為了讓其混凝拌合,建設者們便支起了大鍋,架起了鋼板,用柴火燒熔瀝青,再以土法在鋼板上一次又一次炒拌,這樣的做法,後來大家笑稱為「糖炒栗子」。

1979年10月13日,寧六公路一期工程通車,但當年冬季天氣不佳,頻繁下雨下雪,加上車輛通行碾壓,使原本嶄新的道路變得坑窪不平。

缺乏經驗、技術落後、裝備不足,這些都是主要原因。質量不達標最為致命,寧六公路一期鋪了七公分瀝青,施工工藝、檢測手段又落後,有的地方還不到七公分,路面太過脆弱,後來二期的時候加鋪了五公分,才讓路面基本穩定。寧六公路二期工程始於1980年8月,這次,為了解決一期工程暴露的問題,交通部門從勝利油田運來了最好的100號瀝青,並重新調配硬體設備和相關技術人員,終於在次年9月,二期工程如期完工,並通過驗收,獲得一致好評。


寧六公路建設工程,尤其是汽車專用車道的設置不僅是對工程技術的挑戰,更是對人們傳統觀念的顛覆。當時的居民們早已習慣人車甚至牲畜並行的混合車道,並不理解為什麼要單設汽車專用車道,認為這是一種資源浪費。面對創新,一部分人固守著老觀念,這本身並非不可理解,但新事物定會突破阻礙和藩籬向前發展,如此趨勢不可阻擋,事實也證明了自從寧六公路動工那一刻起,就預示著這條路將打破陳規,獨樹一幟。隨著這條大動脈的誕生,江北也在歷史上完成了一次關鍵轉身。

由於寧六公路的建成,南京江北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地位得到大大提高,曾經黯然無光之處也在這一條主幹道的帶動下,成為時代的捕風者。流逝的歲月在氣象學院、丁解、龍山、沿江、泰山新村、紅太陽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不論是早年的家具城、建材城、汽配市場,還是現在的橋北商圈、高新區、工業園,寧六公路沿線的每代人都以親身經曆書寫著江北的年華轉變,其中哪怕是最為微小的細節也會成為與寧六公路心照不宣的默契,而記憶就像是自動生成的電影畫面,一一而過:沿路騎車至南京長江大橋、在鼓揚線上一次又一次體驗人擠人、堵車時一邊抱怨一邊期待這條路何時能夠暢行無阻。


如今,寧六公路上的南京氣象學院改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寧六公路本身也已更名為六合大道,成為江北大道快速路的一部分。幾年前,這條路的上方跑起了地鐵,一節節車廂再一次拉近了寧六公路兩端的距離,曾經的高新區也變身為生物醫藥和智能製造的高地,北邊的新材料科技園正在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

朝向大橋北路,寧六公路在泰山新村拐了一個彎,向南是繁華的橋北商圈,向西則面迎濱江,背靠老山,隨路蜿蜒的朱家山河波光粼粼,中央商務區和產業技術研創園的高樓鱗次櫛比。最終,江北大道快速路一路西延,與江心洲長江大橋完成了又一次的兩岸對接。如此來看,時代的生生不息,是一個路口連著一個路口,是長路大道一米接一米的延續。

寧六公路也好,江北大道也罷,無論過去、當下,抑或是面向未來,其所承載的意義,絕不是簡單地南去橋北,北往六合,它所聯結的,也不僅是由一個起點去往一個終點,它是時代的創造者、見證者和講述者——它創造了中國第一條一級汽車專用公路的壯舉,見證了南京江北的起步、奮進和騰飛,講述著過去的厚重歷史和國家級新區的日新月異。


素材來源 | 新華日報 中國公路 江蘇交通 公路運輸文摘

文 | 顧楊樂

發布 | 鄭好

審核 |劉雲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