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最新研究:糖尿病患者如何選飲料?

熱心腸研究院 發佈 2024-01-05T15:41:00.858689+00:00

這些發現強調了為2型糖尿病患者選則更加健康的飲品提供了重要依據。Beverag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糖尿病患者該喝什麼飲料?

British Medical Journal——[93.333]

① 納入15486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隨訪18.5年,分析飲料類型與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病(CVD)的關係;② 多喝含糖飲料(SSB)與較高的全因死亡、心血管病(CVD)發病和CVD死亡風險相關(HR 1.20, 1.25, 1.29);③ 多喝咖啡、茶、白水或低脂牛奶的攝入量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相關(HR 0.74, 0.79, 0.77, 0.88);④ 人工甜飲料(ABS)、果汁或全脂牛奶與全因死亡率無顯著關聯;⑤ 糖尿病確診後增加咖啡或茶的攝入與全因死亡率降低相關;⑥ 用ABS替代SSB可降低全因和CVD死亡率,用咖啡、茶或白水替代SSB、ASB、果汁或全脂牛奶可降低全因死亡率。

【主編評語】

BMJ最新發表的這項基於NHS前瞻性隊列的研究,揭示了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中,不同類型的飲料與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病結局呈現出不同的關係。其中,含糖飲料攝入量可能增加全因死亡以及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的風險,而咖啡、茶、白水和低脂牛奶則呈現保護作用。這些發現強調了為2型糖尿病患者選則更加健康的飲品提供了重要依據。(@mildbreeze)

【原文信息】

Beverag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2023-04-19, doi: 10.1136/bmj-2022-073406


付雲賀+張乃生等:唾液酸可加劇與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的乳腺炎

Microbiome——[16.837]

① 患有亞急性瘤胃酸中毒相關乳腺炎的奶牛,其瘤胃代謝模式發生改變,唾液酸(SA)豐度顯著升高;② 抗生素處理小鼠給予SA干預後,誘髮乳腺炎,造成黏膜和全身免疫失衡;③ SA加劇抗生素誘導的腸道屏障損傷,導致血清LPS水平上升以及TLR4-NF-κB/NLRP3炎症通路激活;④ SA促進腸道紊亂,增強致病菌的生長和毒力來加劇乳腺炎;⑤ 分別採用抑制腸桿菌科的鎢酸鈉干預、羅伊氏乳桿菌補充或特異性唾液酸酶抑制劑處理,均可減輕SA對乳腺炎的加劇作用。

【主編評語】

吉林大學張乃生教授、付雲賀教授和胡曉宇副教授團隊在Microbiome上發表乳腺炎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前期大量研究已揭示腸道菌群紊亂可促進小鼠乳腺炎發生。乳腺炎是人類和動物最嚴重的疾病之一,由高穀物飲食和低膳食纖維引起的亞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引起的菌群紊亂與乳腺炎的發生和發展有關,然而,其潛在機制仍然未知。本篇工作發現SARA相關性乳腺炎的奶牛瘤胃中的代謝組學發生變化,尤其是唾液酸水平顯著升高。隨後,基於小鼠模型,明確唾液酸加劇腸道菌群紊亂而引起的乳腺炎,表明菌群-腸道-乳腺軸在乳腺炎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出了一種基於腸道代謝調節乳腺炎的潛在干預策略。(@RZN)

【原文信息】

Sialic acid exacerbates gut dysbiosis-associated mastitis through the microbiota-gut-mammary axis by fueling gut microbiota disruption

2023-04-17, doi: 10.1186/s40168-023-01528-8


袁靜+楊瑞馥+王晶:靶向克雷伯菌或可治療自動釀酒綜合徵

EBioMedicine——[11.205]

① 納入5名ABS患者和5名健康對照;② 與健康對照比,ABS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厚壁菌門豐度降低,變形菌門豐度增加,其中克雷伯菌屬的豐度與患者血液中的乙醇濃度波動密切相關;③ 從ABS患者中分離出了3種高產酒精的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變棲克雷伯菌),可誘導小鼠的ABS;④ 聯合使用抗生素、複方益生菌製劑及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緩解ABS,並減少ABS復發。

【主編評語】

自動釀酒綜合徵(ABS)患者在攝入無酒精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後出現醉酒表現。首都兒科研究所的袁靜團隊、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楊瑞馥團隊、朝陽醫院的王晶團隊在EBio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現ABS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其中克雷伯菌屬的豐度與血液中的乙醇濃度密切相關。從ABS患者中分離出的3種克雷伯菌可誘導小鼠的ABS,提示克雷伯菌可能是導致ABS的病因。在一名ABS患者中,抗生素+益生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緩解ABS。(@aluba)

【原文信息】

Three Klebsiella species as potential pathobionts generating endogenous ethanol in a clinical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auto-brewery syndrome: a case control study

2023-04-13, doi: 10.1016/j.ebiom.2023.104560


曹崟團隊:菌群易位標記物與男性大腸風險的關係

EBioMedicine——[11.205]

① 對18159名男性進行了一項前瞻性巢式病例對照研究,在採血後長達16年的隨訪中,共有261例結直腸癌(CRC)患者和261例匹配對照人群被納入分析;② 在抽血時,隨後發展為CRC的參與者比對照組更有可能有CRC家族史,維生素D攝入量較低,C反應蛋白和IL-6循環水平較高;③ CRC風險與不同的菌群易位潛在標記物含量的相關性不同,與可溶性CD14含量正相關,與內毒素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M含量負相關,與LPS結合蛋白含量無關。

【主編評語】

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結直腸癌CRC的發病機制,部分原因可能是腸道對LPS的通透性增加、微生物易位以及隨後的內毒素血症和炎症。然而,將微生物易位的循環標誌物與CRC風險聯繫起來的流行病學證據是有限的。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曹崟團隊在EBioMedicine上發表最新前瞻性巢式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微生物易位和宿主對細菌的反應與男性發生CRC的風險相關。(@RZN)

【原文信息】

Circulating markers of microbial translocation and host response to bacteria with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prospectiv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in men

2023-04-17, doi: 10.1016/j.ebiom.2023.104566


NEMoE:基於飲食-微生物組-宿主互作的一種新型營養-生態專家混合模型

Microbiome——[16.837]

① 研究提出一種新型的營養-生態專家混合模型(NEMoE),基於對飲食特異性和個體差異性的考量,建立腸道菌群與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② 使用正則化的專家混合模型框架並採用綜合參數共享策略來確保數據驅動的飲食-菌群識別在不同分類水平上的一致性;③ NEMoE在一系列仿真研究中得到證實且在參數選擇和不同程度的數據異質性方面表現出穩健性;④ 在真實案例中NEMoE不僅能夠提高對帕金森病的預測性能,且可以識別疾病中飲食特異性的微生物特徵。

【主編評語】

研究飲食-菌群-宿主健康間的互作可以促進個體的精準化醫療以及精準營養的發展。常規的方法通常根據飲食對患者進行分類再進行分析。Microbiome上發表的方法類文章,提出一種新型的營養-生態專家混合模型(NEMoE),同時考慮到飲食特異性與個體異質性,或能更真實反映菌群與宿主健康之間的關係。(@好雨)

【原文信息】

NEMoE: a nutrition aware regularized mixture of experts model to identify heterogeneous diet-microbiome-host health interactions

2023-03-15, doi: 10.1186/s40168-023-01475-4


腸道訓練和攝食挑戰對耐力運動中的胃腸狀態標誌物的影響

Sports Medicine——[11.928]

① 納入8篇研究,總結運動前和/或運動過程中,腸道訓練或攝食挑戰(供應碳水或碳水+蛋白質)對胃腸道完整性、功能及症狀的影響;② 兩周重複攝入碳水和五次重複攝入流食可使腸道不適感分別下降47%和26%,兩周重複攝入碳水可降低45%-54%的碳水吸收不良率;③ 2/6的研究報導了腸道訓練或攝食挑戰可顯著改善Ex-GIS;④ 腸道訓練或攝食挑戰對胃排空率、腸道損傷和通透性標誌物無顯著影響;⑤ 增加碳水攝入對運動後的血漿炎症因子濃度的影響不確定。

【主編評語】

運動期間的營養對於維持長時間活動及提高表現十分關鍵,但在耐力運動員中,運動誘導的胃腸道綜合徵(EIGS)及運動相關胃腸道綜合徵(Ex-GIS)是常見問題。Sports Medicine上發表的一篇系統性綜述,總結在耐力運動前和/或運動過程中,腸道訓練或攝食挑戰對胃腸道症狀、胃腸道功能及完整性標誌物的影響。(@aluba)

【原文信息】

The Effect of Gut-Training and Feeding-Challenge on Markers of Gastrointestinal Status in Response to Endurance Exercis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2023-04-15, doi: 10.1007/s40279-023-01841-0


十二指腸巨噬細胞調控鐵吸收

Blood——[25.476]

① 巨噬細胞特異性Tsc2(mTORC1的負向調控因子)缺陷的小鼠呈現穩態紅細胞生成缺陷和裝載鐵的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與十二指腸上皮細胞的鐵輸入阻斷有關;② 絨毛狀十二指腸CD68+巨噬細胞中mTORC1激活誘導絲氨酸蛋白酶表達並促進轉鐵蛋白局部降解,而刪除巨噬細胞增加轉鐵蛋白水平;③ 抑制mTORC1或絲氨酸蛋白酶活性可恢復Tsc2缺陷小鼠的轉鐵蛋白水平及飽和度;④ 膳食過程和檸檬酸桿菌感染期間,十二指腸的轉鐵蛋白水平受到調節。

【主編評語】

鐵是一種重要的細胞金屬,對許多生理功能都很重要,包括紅細胞生成和宿主防禦。鐵是在十二指腸中從飲食中吸收,並被裝載到主要的鐵轉運蛋白——轉鐵蛋白。膳食鐵吸收效率低下會導致許多疾病,但對調節鐵吸收的機制仍知之甚少。Blood近期發表的文章,十二指腸巨噬細胞通過控制固有層絨毛中轉鐵蛋白水平,決定鐵是否向血液循環中轉移。(@章台柳)

【原文信息】

Duodenal macrophages control dietary iron absorption via local degradation of transferrin

2023-04-05, doi: 10.1182/blood.2022016632


Nature 子刊:細胞間交流的表觀遺傳學決定胃腸道器官的命運

Nature Communications——[17.694]

① 間質PRC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es)可能通過細胞間交流控制消化道上皮細胞的命運和增殖;② PRC2以器官特異性的方式調節譜系決定因素的表達,PRC2的缺失或無法在器官特化前確定器官命運;③ PRC2控制Wnt2的表達不受染色質可及性的影響,PRC2的缺失會異常激活GI間質龕的信號;④ 間質PRC2通過維護二價染色質介導器官特化的形成,控制參與腸道分化、祖細胞增殖和形態形成以及幹細胞穩態的間質龕信號。

【主編評語】

胃腸系統中的上皮-間質信號在器官發育過程中建立區域特徵和維持成人幹細胞的平衡方面至關重要。研究發現在胃腸道發育和幹細胞穩態過程中需要間質細胞表達的Wnt配體,但細胞交流驅動的時空控制的表觀遺傳機制仍然是未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證明,胃腸間質細胞通過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介導的染色質二重性來控制上皮細胞的命運和功能。(@NL)

【原文信息】

Epigenetic control of Cellular crosstalk defines gastrointestinal organ fate and function

2023-01-30, doi: 10.1038/s41467-023-36228-2


華南理工大學:一種無滲漏、術後無組織粘連的腸道專用貼片

Bioactive Materials——[16.874]

① 開發了一種由內部粘合劑和外部抗粘合劑層組成的三層貼片,兩面層由力學增強的中間層通過共價鍵連接,保持貼片整體的穩定性(防止層分離現象);② 內層膠粘劑緊密地通過-NHS化學附著在傷口部位,基於兩性離子結構,外層抗粘層可抑制細胞和蛋白質污染;③ 這種互補的三層貼片具有獨特的即時濕組織粘附性、高機械強度和生物惰性等特點;④ 通過大鼠和豬模型均表明,三層貼片能夠有效密封腸道損傷,抑制術後組織的不良粘連。

【主編評語】

臟器受損後,血液或者組織液流出容易引發炎症反應和纖維化反應,從而引發術後組織間的粘連,目前臨床上實現腸道快速堵漏主要通過傳統的縫合器械,但二次機械損傷也會進一步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術後也會造成組織粘連。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施雪濤、邊黎明及團隊在Bioactive Materials發表最新研究,開發了一種無滲漏、術後無組織粘連的腸道專用貼片,並且在動物模型中測試效果較好,值得關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A sandwiched patch toward leakage-free and anti-postoperative tissue adhesion sealing of intestinal injuries

2022-12-14, doi: 10.1016/j.bioactmat.2022.12.003


3D列印的電化學多孔板,監測腸道食物不耐受

ACS SENSORS——[9.618]

① 開發一種3D列印的電化學多孔板,以確定腸道類器官中5-羥色胺(5-HT)水平在暴露於食物中不同化學成分下的變化;② 炭黑/聚乳酸電極在5-HT(0.1-2μM)中具有線性範圍,檢測最低閾值為0.07μM;③ 利用含腸道類器官的電化學多孔板,在0.1mM肉桂醛和10mM槲皮素存在下觀察到5-HT增加,與對照組相比,在1mM山梨醇中觀察到5-HT水平的降低;④ 使用色譜法和摻硼金剛石電極的電流分析法,在體外迴腸組織測量中證實了這些變化。

【主編評語】

腸道細胞通過釋放5-HT對管腔化學刺激物作出反應,從而直接改變腸道的運動能力。ACS SENSORS發表的研究,開發了一種電分析方法,使用三維(3D)列印的電化學多孔板測定腸道器官中的5-HT,以確定廣泛存在於食物中並能引起食物不耐受相關症狀的不同化學物質的影響。該方法能以高通量的形式快速監測5-HT變化從而能夠篩選出大量的化學品,以了解哪些化學品會導致食物不耐受的症狀。(@NL)

【原文信息】

Three-Dimensional-Printed Electrochemical Multiwell Plates for Monitoring Food Intolerance from Intestinal Organoids

2023-02-07, doi: 10.1021/acssensors.2c02245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mildbreeze,一隻豆豆菌,WK紅葉,RZN,拍了花寶貝,Rustypotatis,Sunflower,NL,九卿臣,阿當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4-20 | 10文一覽:益生菌研究有何新動態?

04-19 | 房靜遠等Nature子刊:他汀抑腸癌,腸菌來幫忙!

04-18 | 菌群藥物臨床研究再登JAMA

04-17 | Nature領銜+4篇高分綜述,一覽5種消化道腫瘤研究前沿

04-16 | 飲食如何影響認知功能?吃核桃真能「補腦」嗎?

04-15 | 馬迎飛/戴磊等Cell子刊領銜!11文一覽噬菌體/病毒組研究前沿

04-14 | 武陽豐等Nature子刊:降低老年人血壓,代鹽vs限鹽誰勝出?

04-13 | 李娟/周宏偉/陳世賢等Cell子刊:促關節炎的「壞」腸菌被鎖定

04-12 | GUT新證:幽門螺桿菌如何促進大腸癌?

04-11 | 2項新研究:如何利用飲食-菌群互作改善腸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