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心臟疾病,有一個前提千萬不能忽視!

雲南中醫 發佈 2024-01-08T08:17:10.884192+00:00

氣與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氣血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氣血失調為百病之始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血是運行於脈道中富有營養的紅色物質。


氣與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
氣血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血失調為百病之始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血是運行於脈道中富有營養的紅色物質。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云:「氣血乃人生之根本」,且「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可見氣血對人身具有重要作用。



氣血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二者相互依存且共同發揮重要的生理功能。「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行血以及攝血;血能載氣、養氣。若氣虛則血液化生乏源,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日久可以發為血瘀;血失去了氣的固攝則血行於脈外成為離經之血。因此,氣分受病,氣機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均可導致血瘀形成,故臨床常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的基本病機。因此,氣血失調為百病之始,氣血失調為百病之機。


氣血充盛可保心臟健康


中醫學認為,人體之氣是由精所化生的,並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相融合而成。所以,一身之氣的生成,是脾、腎、肺等臟腑綜合協調作用的結果。腎藏精,先天之精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吸入自然界的清氣與水谷之精氣結合成為宗氣,宗氣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以行血氣。


《靈樞·決氣》提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可見血是中焦水谷之精所化生、行於脈中的紅色液體。「諸血者皆屬於心。」故心與血、脈密切相關。


血源於氣和津液,具有營養滋潤全身的作用。「心主血脈」是指心能推動血液在脈內運行。心之所以能主血脈,主要是靠心氣的作用而實現,心氣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脈中沿一定的方向運行不息,從而將血中的營養物質供應全身的需要,而見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等外在表現。


心氣充沛,心血充盈,脈管通利是保證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的前提。若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可致血液運行不暢,臨床可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等外在表現;甚則血脈瘀阻於胸、心脈痹阻,可見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疼痛、心悸等症狀,同時可見脈細澀、結、代、促,舌暗有瘀斑或青紫等外在表現。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人體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活動均在心的主宰下進行,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充足,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和正常。若心主神明的功能異常,則可見失眠、多夢、頭暈頭痛、神志不寧,甚至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嚴重的還可出現譫語發狂、昏迷、不省人事等不適。心主神志的功能和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也必然出現神志的改變。


因此,調氣理血,達到氣血充盛,血脈和利,是保證心臟健康、預防心臟疾病的重要前提。


本期專家:童曉雲

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老年病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

擅長: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咳嗽等疾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