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的中醫六大病機

觀風雲再起 發佈 2024-01-09T22:22:03.011857+00:00

祖國醫學並無高血壓的相關病名記載,但根據其發病特點、臨宋症狀病程轉歸,可將其歸屬於「眩暈」「頭風」「頭痛」「肝陽」「厥證」「嘔吐」等範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五臟生成》言:「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祖國醫學並無高血壓的相關病名記載,但根據其發病特點、臨宋症狀病程轉歸,可將其歸屬於「眩暈」「頭風」「頭痛」「肝陽」「厥證」「嘔吐」等範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五臟生成》言:「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靈樞》中記載:「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同源」。

《景岳全書:眩暈》又言:「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亡陽而致,當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證也。」以上說明了高血壓的病因主要與情志內傷飲食失節先天不足、氣血虧虛有關。

關於其病機,老年高血壓病人臨床多虛實夾雜,病位涉及到心、肝、脾、胃、腎,病機較為複雜,但歸納起來主要與風、火、痰、瘀、虛有關。

「風」在中醫學有內風和外風之別。臨床中高血壓病人多與內風有關。早在《內經》中就指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臨證指南醫案》中記載:「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扑之虞。」說明內風與肝密切相關。肝氣主升、主動、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之功能正常,則氣血暢達,血壓穩定。

若長期情志不疏,抑鬱惱怒,致使肝氣鬱結,久之郁而化火,火性上炎。肝陽偏亢,擾亂清竅,則發為眩暈。老年病人年高體弱,臟腑功能衰退,氣血生化乏源,肝蕆血、腎藏精功能亦下降。

肝與腎的關係密切,中醫有「肝腎同源」之說,腎又為肝之母,肝與腎在生理土常相互制約,協調平衡;病理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若腎陰(精)不足,則肝血無以滋養,陰不制陽,肝陽偏亢;同時若肝血不足,則腎陰(精)亦不足,相火無以制約,亢擾清竅則會引起頭暈頭痛。

主要指肝火。中醫自古以來都有「天人合一的觀念,人與自然界相輔相成。自王業化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釋放增加,全球氣溫,上升。而自然環境中熱量的增加勢必會影響到人類這一微小群體,導致火熱之邪侵襲人體的概率增加。這與當代大火熱病的多發密切相關。

同時由於當今時代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加,導致人們長期處於焦慮、抑鬱情緒之中,中醫有「五志過極化火」之說,各種情緒疏泄不及均可導致肝火內生

此外,辛辣菸酒之品亦為辛熱之物,過食可致火從內生。壯年之時,機體正氣尚盛,疾病表現不顯著,待年邁之後,諸證盡顯。

寒邪作為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很多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誘因,寒邪侵襲可直接導致營衛不和,還可阻遏陽氣導致氣機逆亂、升降失常,從而引發眩暈。

現代人生活習慣多亦傷陽氣,如過食生冷、夏季空調溫度過低、在空調室內時間過長、工作壓力大導致煩勞等。這些因素導致人體陽氣受損,寒濕內生不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血脈得溫則行,得寒則凝,血管收縮則壓力增大,致使血壓升高而不好控制,更難於治癒。

陽虛之後,體表的衛氣就不足了,導致寒邪、濕邪入侵,更進一步傷陽。寒濕可以堵塞經絡,即產生瘀和堵,使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引起頭暈耳鳴、大腦缺氧。

《丹溪心法》載:「 無痰不作眩」。《聖濟總錄●風頭旋》言:「風頭旋者....有胸膈之上,痰水結聚;復犯大寒,陰氣逆上, 風痰相結,上沖於頭,亦令頭旋。」皆論述了痰飲與眩暈的關係。

張景岳雲:「痰之本,水也,源於腎」。若腎陽不足,則蒸騰氣化作用減弱,久之水泛為痰,痰濁上蒙,發為眩暈也。

中醫將痰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乃視之可見、聞之有聲的痰液;無形之痰指只見其徵象,不見其形質的痰病,如眩暈、癲狂等。臨床中高血壓的發病多與無形之痰有關。

痰飲形成之後,作為病理產物可隨氣流竄至全身,外致肌膚經絡,內達五臟六腑,若上蒙清竅,則擾亂心神,出現頭暈目眩。

《症因脈治●內傷眩暈》中記載:「痰飲眩暈之因,飲食不潔,水谷過多,胃強能納,脾弱不能運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則鍛鍊成痰,無火者則凝結為飲,中州積聚,清明之氣,窒塞不伸,而為噁心、眩暈之證也。」詳細論述了飲食不節會傷及脾胃,致使水谷不化,聚濕生痰,痰濕中阻,從而引發眩暈。

瘀血阻絡與高血壓的發生密切相關,是高血壓的主要病機。《直指方》言:「瘀滯不行,皆能眩暈。」《醫宗金鑒》又言:「瘀血停滯.....神迷眩遠」。

《血證論●瘀血》中指出:「瘀血攻心,而作心中痛、頭暈,甚則神識不清」,皆說明了瘀血阻滯可導致眩暈。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海」,腦髓,功能的正常發揮依賴於全身氣血精液的充養。若有形之瘀血阻於腦竅脈絡,則氣行無力、血流不暢,營養物質不能上達腦竅,腦失所養,發生眩暈;同時氣血不暢,不通則痛,產生頭痛。

臨床上瘀證主要由痰、寒、虛所致,而無論何種原因的瘀證,均會導致氣血瘀阻,不能濡養經絡腦髓,終致頭暈目眩。

早在《內經》中就有「上虛則眩」的記載。《景岳全書》中提到:「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論述了無虛不作眩的理論。

老年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或久病耗傷氣血,導致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因此,氣血虧虛皆會出現眩暈、頭痛等症。除此之外,老年人腎氣不足,腎精漸竭,腎陰腎陽皆虛。腎陰不足,則水不涵木,繼而引起肝陽亢盛,出現因陰虛陽亢所致的面紅目赤、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

總之,自然界中六淫邪氣通過人體陽虛、五臟虛弱、情志不暢時,或發而為痰,或發而為瘀,致眩暈,此為高血壓的主要病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