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立」前一天的「絕日」,應該來源於上古「六壬盤」的「廢日」

一老沈一 發佈 2024-01-15T15:34:56.698504+00:00

網絡上,不少人在討論「絕日」這個話題。一些人講,這是《玉門經》裡的說法,還附上了引文——「四絕者,四立前一辰也。」

網絡上,不少人在討論「絕日」這個話題。

一些人講,這是《玉門經》裡的說法,還附上了引文——「四絕者,四立前一辰也。」意思是:四個「絕日」,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立」的前一天。

關於《玉門經》——很可能屬於子虛烏有。

請恕孤陋,史上真有過《玉門經》這部書麼?

《漢書·藝文志》,收錄先秦至前漢「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沒有《玉門經》。

《隋書·經籍志》,據隋代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萬玖仟六百六十六卷存書,與《隋大業正御書目》比對,改變《漢書·藝文志》的「編目」方法,按「經史子集」分類,另附「道經」「佛經」共六大類。其中亦無《玉門經》。

明永樂年間,成祖朱棣敕令編纂《永樂大典》,集古代典籍於大成,共22877卷11095冊。裡面仍無《玉門經》。

清乾隆朝,高宗乾隆親自主持,編撰《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收3462種書籍,共79338卷36000餘冊。還是沒有《玉門經》。

與《玉門經》之名相近的,據傳唐李靖有《玉帳經》;還有宋代的《玉皇經》,最為出名,元代以始曾廣為傳播。另有《玉室經》《玉髓經》,亦當成書於宋代,屬道教、醫巫一類。

還據說,現存有清末手抄本的《六壬兵占》,附錄《金匱玉門經》。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六壬非為用兵而作,而五行生剋制化與夫王相死生之用理可相通,故兵家亦多取為占驗。《唐志》有李靖《玉帳經》一卷,李筌《六壬大玉帳歌》十卷,彭門《玉帳歌》三卷,其餘若胡萬頃《軍鑒式》之類,不可勝數。然流傳既久,大抵出自術士偽托,非其本真。《新唐書·李靖傳》贊,謂世言靖精風角、鳥占、雲祲、孤虛之術,故善用兵,是不然,特以臨機果,料敵明,根於忠智而已。可謂知言。為將者苟能如靖之決策制勝,即一切游都、天目玉帳軍占之說俱可存而不論,矧其出自後來之傅會者乎?是書為明人所刊,所采諸家,亦多未備。《兵占》末條稱,太歲與太陰旺生大將年命,主後宮有暗助之力,其說尤為鄙謬矣。」

這個說法靠譜。

所謂《六壬兵占》附錄的《金匱玉門經》中,未見說到「絕日」或「四絕」。

看來,《玉門經》大概率是部子虛烏有的書,所謂《玉門經》中「絕日」的引文,大概率也是以訛傳訛。

插上一句,現在網絡上倒是有一部網絡小說叫這個名字。

關於「絕日」——來源是上古的「廢日」極有可能。

「絕日」是什麼意思?

前面說到的那些人,繼續引錄《玉門經》說:「立春木旺水絕,立夏火旺木絕,立秋金旺土絕,立冬水旺金絕。故先一日為絕也。」

這確實與「六壬」聯繫上了。

「六壬」,一般來說,被定義為是古代用陰陽五行占卜的方法之一,與「遁甲」「太乙」合稱「三式」。其因「六十甲子」中含六個「壬」;在十天干中「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遂舍陰取陽而得名。

實際上,「六壬」的真正起源,是中國的古天文學和最初的「天圓地方」宇宙觀。

題圖,是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壬式盤」。圖1為「北斗」居中的「天盤」,刻有「十天干」標記;圖2為「十二辰」做標記的「地盤」,代表北南東西中「五方」。

「天盤」為圓,「地盤」為方,十天干配以五行、五位,形成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的完整配屬。

這種配屬,體現了上古先民天地、方位、時間的「時空統一觀」。

進一步說,此一觀念的起源要遠遠早得多。

距今7000年前的安徽雙墩遺址出土了「九宮形埒」,那時的古人,已經對「方位」的認知精確到了「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中」。

距今5000年前的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了「八方九宮玉盤」,被稱為「洛書玉版」。對於「時空」的圖形化、術數化,是「洛書」「河圖」的本真面目。

有意思的是,前述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也出土了「太一九宮式盤」,見下圖——

「太一九宮式盤」,是「六壬式盤」的深化和精細化。但無論如何,這兩種「盤」的最初用途,都是「計量」日月運行和編排曆法的「儀器」。

比如上面所說的「太一九宮式盤」,以「坎宮」紀日開始,每四乃還於中央,終於九位的「離宮」結束,用日九天,這是基本循環;五個循環的長度,就是「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這「八節」的長度;十個循環,便是「春夏秋冬」這「四時(季)」的長度。

可是,如此算下來的「四時」長度為三百六十天。這與太陽視運動回歸年的長度相差五六天,這在「太一九宮式盤」上是無法體現的。

請注意,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宮式盤」上,專門鑄有銘文解決了這件事。其雲——

冬至,汁蟄。四十六日廢,明日立春。立春,天溜。四十六日廢,明日春分。春分,蒼門。四十六日廢,明日立夏。立夏,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廢,明日立秋。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廢,明日秋分。秋分,倉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

照此說,一年中有五個「廢日」,歲實長度為365日。

與此銘文相同的內容,又見於《靈樞經·九宮八風》——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靈樞經》所云,有六個四十六日,一年就成了三百六十六日。這倒是與《尚書·堯典》的說法一致,大約是記錄了更早先民的認知。

《淮南子·天文訓》中,將「廢日」與「二十四節氣」的配合講得更詳細。限於篇幅,不遑贅引。

可知,「絕日」之說,應該來自漢及之前的「廢日」。四個肯定不對。其從陽氣陰氣根絕角度上解釋,倒也說得過去。但因為純粹作為占卜之術,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