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福山縣的「高疃區」都管轄哪些村?前後法卷包括在內

膠東故事會 發佈 2024-01-24T13:03:37.497422+00:00

本文的話題與膠東歷史區劃有關,這次要介紹的區劃名稱為「高疃區」,它存在於清末民初,是由當時的福山縣所設立。

本文的話題與膠東歷史區劃有關,這次要介紹的區劃名稱為「高疃區」,它存在於清末民初,是由當時的福山縣所設立。

根據《福山縣誌稿》《福山區志》等史志的記載,清代大部分時間裡,福山縣地方區劃都沿用原有的保社制(類似於其他縣的鄉社制,福山全縣共分為4保30社),但到了清末(1908年),大概是受新風氣影響,該縣廢除原有的保和社,新設20個區,統領全縣367個村。「高疃區」就此誕生。(註:當時的煙臺商埠尚屬福山縣轄區,在福山縣新設的20個區當中,就有分別有一個煙臺區和一個芝罘區。當然了,這裡的煙臺和芝罘,跟現在語境中的煙臺和芝罘並不相同。當時的煙臺區主要就指的是商埠以及周邊村落;而芝罘區則集中在芝罘島上,即東口、西口、芝罘三個村。)

通過計算可知,當時福山縣的20個區,平均管轄村莊數量在18個左右。而高疃區就很接近這個標準,其轄下共有19個村莊。

根據記載,高疃區所轄的19個村莊是:屯裡、上厚滋溝、義井、欒家疃、松嵐、寨子、湘河、古上、店子、渡口、前法卷、後法卷、陳家莊、鄒格莊、高疃、唐家疃、趙家莊、龍口、下厚滋溝。

對照現在的區劃,義井、欒家疃(現在寫作西欒家疃)、松嵐、寨子、湘河、古上、店子、渡口、陳家莊、鄒格莊、高疃、唐家疃、趙家莊、龍口(現在寫作隆口)這14個村莊都屬於福山區高疃鎮管轄,而屯裡、上厚滋溝(現寫作北侯旨溝)、下厚滋溝(現寫作南厚滋溝)這3個村屬於福山區東廳街道管轄,前法卷和後法卷則屬福山經濟開發區(原棲霞經濟開發區,口頭上俗稱中橋,系功能區,在區劃上屬臧家莊鎮)管轄。

很顯然,高疃區是因為「高疃村」而得名(當時福山縣所設的區,不完全是以駐地村命名,也有出山區、磁陽區等由地理方位而來的稱呼)。在清末之前,「高疃」雖然沒有被用作「保社」一級的區劃名稱,但由於規模較大且交通便利(臨近清洋河,古代棲霞和福山之間的官道就是從河谷中通過),很早就發展成為福山西部的一處重要「集鎮」。在清末所設立的「高疃區」,其實也正體現出高疃作為周邊範圍內中心村落的特殊地位。而這種地位,也一直延續了下來。

(▲這是2020年之前的福山高疃與棲霞中橋交界的示意圖,前後法卷標註在棲霞地界內)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專門提及,那就是文中提到前法卷和後法卷兩個村。從史志的記載來看,這兩個村莊在明清時期應該一直屬於福山管轄,後來才劃入棲霞。根據《棲霞縣誌》的記載,前法卷、後法卷由福山劃入棲霞的時間是在1941年以後。(註:棲東片區與福山之間的村莊調整不在少數,現在福山區張格莊鎮的瑤台、馬家、岔夼等村,原來就屬棲霞。當時調整的原因主要在於方便管理,這些村莊與原區劃之間都有山脈阻隔。)

而到了2020年,臧家莊鎮由棲霞市劃歸福山區,前後法卷兩村又隨之重新成為福山地界。短短七八十年之間,兩村居民經歷了「福山人-棲霞人-福山人」多次的身份變遷,這種現象也算是少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