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一州的蜀漢 諸葛亮是如何實現史詩級北伐的

拓跋騰 發佈 2024-01-27T02:50:33.161031+00:00

公元219年可以說是三國歷史重大轉折的一年,劉備從曹操手中拿到了漢中,關羽在襄樊北伐,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許昌以南紛紛響應關羽,曹操嚇得想要遷都,一時大漢的復興似乎就要在劉備的手中實現,結果盟友孫權背刺關羽,10月,呂蒙白衣渡江襲去荊州西三郡,劉備喪失了荊州,此後再也沒有這麼

公元219年可以說是三國歷史重大轉折的一年,劉備從曹操手中拿到了漢中,關羽在襄樊北伐,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許昌以南紛紛響應關羽,曹操嚇得想要遷都,一時大漢的復興似乎就要在劉備的手中實現,結果盟友孫權背刺關羽,10月,呂蒙白衣渡江襲去荊州西三郡,劉備喪失了荊州,此後再也沒有這麼大的規模的北伐,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僅有五個月,半世飄零的劉備,眼看就要完成人生最大的逆轉,隆中對的大戰略眼看就要實現,兩路大軍會師中原,因為這次背刺,天下已註定是要由北方來實現南北一統。

劉備憤而東征孫吳,可惜此時的蜀漢人才凋零,關羽、張飛獨擋一面的將領都被東吳所害,蜀漢的第二大謀士法正去世,劉備獨自踏上了東徵兵敗於夷陵,一場大火燒盡了劉備最後的精銳,也澆滅了劉備的心火,劉備也走了,留給了丞相一個爛攤子,季漢只有益州之地,有狹小的領土、限的人口,蜀漢拿什麼北伐,丞相卻打出了史詩級的北伐,那麼丞相是如何調整隆中對,北伐的戰略又是什麼呢。

隆中對實現的則是兩步走,第一步以荊州和益州為根據地,改革內政,外聯東吳,為北伐積蓄力量。第二步等待時間到來,一路從荊州向宛城和洛陽,一路出漢中奪取關中出潼關,以鉗形攻勢奪取中原。

219年就是這一戰略的第二步,劉備和曹操對峙,曹操留在關中牽制劉備,關羽水淹七軍,鄴城、許都洛陽紛紛響應關羽為之支黨,而孫權的背刺奪取了荊州,劉備失去了荊州,只剩下了益州,劉備對孫權的仇恨超過了曹操,劉備集團的上層是荊州人士,一旦喪失了荊州,劉備就等於喪失了荊州人士的人心,二來則是隆中對則是兩路北伐,失去荊州劉備集團獨木難支,為此劉備發動了東征東吳的戰爭,自己最後的精銳五萬人損失殆盡,喪失了大量的蜀漢精銳,加上關羽喪失的三萬人,蜀漢損失了八萬精銳,南中在這個時候叛亂,蜀漢岌岌可危,丞相在這個時候接下蜀漢的重任。

諸葛亮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和結好孫權,正式承認孫權對荊州的所有,隆中對的鉗形攻勢,改為蜀漢進攻漢中,東吳從荊州進攻宛城和洛陽,另一路大軍從蜀漢集團轉換成了東吳。此後更是在229年孫權稱帝後,雙方約定滅曹後平分曹魏的九州,滅曹魏之後,天下的九州中豫、青、徐、幽四州歸吳,兗、冀、並、涼四州歸蜀,司州兩家平分。

第二步就是平定南中的叛亂,將南中作為蜀漢的兵力和糧草的基地,徵召當地的青壯年北伐曹魏,一來可以避免南中的叛亂,二來可以補充蜀漢的兵員,蜀漢十萬大軍中,一萬的無當飛軍就是來自南中。

第三步就是北伐曹魏,諸葛亮進攻的核心是關隴地區,諸葛亮的北伐的目標不在於中原地區,而是首先占領關隴地區,第二步東出占領山西和河北,第三步就則是從關中、山西、河北三路大軍占領中原,走的就是劉邦奪取天下的路線。

而他攻取的關隴地區,主要在於隴,所謂關隴地區指的就是關中平原和隴東高原,隴西就是龍山以西的高原,隴山指的就是今天的六盤山,呈現南北走向,是今天陝西和甘肅的分界線。

那麼為什麼要首先占領隴西高原呢。

首先就是隴西地區(歷史上又叫隴右地區)離曹魏的隴右地區的核心較遠,曹魏的兵力薄弱。

其二就是隴右地區是高原,溝壑縱橫山脈起伏,有助於蜀漢政權占據制高點,居高臨下,再者就是山區不利曹魏的精銳騎兵施展,在山地中騎兵作用大大減弱了,比如蒙元滅宋戰爭,宋朝建立的山川河谷防線阻擋了當時天下第一的蒙古騎兵長達半個世紀,蒙古為此還折損了一位大汗。

第三就是隴右地區民心並未歸附曹魏,隴右地區自漢末割據長達三十年直到,赤壁之戰後曹操才在211年平定隴右。

奪取隴右可以再次實現諸葛亮的鉗形攻勢,從隴右和漢中兩個地方攻打關中平原,還可切斷雍州和涼州的聯繫,奪取涼州大大增加蜀漢的人口和領土,跨有涼、益二州可彌補丟失荊州的損失,為此諸葛亮覺得北伐攻取隴右地區。

對於弱者來說成功的機會可能就有一次失敗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對強者來說失敗了一次還有機會,諸葛亮這次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諸葛亮第一北伐在228年,此時曹魏在227年在石亭之戰十萬大軍被東吳的陸遜擊敗,此時曹魏的防線都在兩淮地區,曹魏在此時根本沒有重視關隴地區,派了二世祖夏侯楙作為關隴地區的最高長官。

諸葛亮是這樣部署的首先策反上庸地區的孟達,孟達由於不服劉備的養子劉封,於是帶領著漢中東三郡投降了曹魏,諸葛亮知道孟達是反覆的小人,其目的在於吸引曹魏的注意力,讓孟達反叛,讓關隴地區大軍去平定孟達的叛亂,為自己奪取隴右地區爭取時間,為此諸葛亮還派了老將趙雲去褒斜谷來吸引關中的大軍,為此魏明帝馬上派曹真替換了二世祖夏侯楙,來眉縣來抵禦趙雲的進攻,當曹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趙雲和孟達的時候,諸葛亮迅速占領了隴右三郡,天水郡(治今甘肅天水市西北)、南安郡(治今甘肅隴西東南)、安定郡(治今甘肅涇川北)。

一時間直接曹魏震動,只有隴西(治今甘肅隴西附近)、廣魏(治今甘肅天水東)二郡不服。曹魏震動為此派了老將張郃率領五萬騎兵沿著關隴古道,從關中援救隴右,諸葛亮為此派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馬謖鎮守關隴古道最重要的據點街亭,諸葛亮的目的就是讓馬謖阻擊張郃,為自己完全占據隴右爭取時間,結果馬謖只會誇誇其談,在山上紮營,結果被張郃擊敗,廣魏郡的據點上邽本來就要投降,結果一聽張郃到了,馬上燃起鬥志拼命阻擊諸葛亮,諸葛亮一看魏軍的主力要到了,西邊的隴西郡也並未投降,如果再不撤退自己容易被包了餃子,無奈撤退,可以說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最容易成功的時候,而到了二次北伐則是沿著陳倉道進攻曹魏的眉縣,眉縣沿著關隴大道和隴右地區相連,打陳倉的目的則是切斷隴右和關中的聯繫,曹魏經歷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在陳倉城的舊址上又修了一座陳倉新城,陳倉城堅如磐石,諸葛亮無奈只能再次無功而返。

諸葛亮兩次北伐失敗後自貶三級成為了右將軍,但還是領丞相府,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敗後依然在漢中屯兵,並在229年春拿下了武都和陰平,武都陰平是入蜀的小路七點,又是進攻隴右地區的前沿陣地,歷史上稱之為第三次北伐。

曹魏三次都是被動防守,還丟失了武都陰平,因此在230年要攻打漢中,曹真從子午谷攻打漢中,司馬懿沿著漢水從漢中東三郡出發攻打漢中,相約在漢中會師,但子午谷憐憫陰雨,曹真剛開的道很快被雨水破壞,司馬懿因漢水湍急難以沿著漢水西進被迫退軍,這就是三國演義算作的第四次北伐,曹魏無功而返,關隴地區的最高長官,曹真也由此憂憤去世,蜀漢擊退了曹魏進攻軍心大陣,曹真死後司馬懿得以走向前台曹魏雍涼大都督,開始逐漸奠定司馬家在曹魏的位置。

擊退了曹真的第二年,231年春諸葛亮馬上又組織了第四次北伐,這次則是二出祁山,目標是占領隴右地區,諸葛亮派大軍圍困祁山其目的在於圍點打援,想要和司馬懿進行戰略決戰,結果司馬懿被諸葛亮擊敗後採取了僵持戰術,蜀漢內部也發生了分裂,劉備託孤了諸葛亮和李嚴,李嚴一心想和諸葛亮平起平坐,李嚴甚至想把在原有益州的基礎上把巴郡化為巴州,自己做巴州刺史目的在於和諸葛亮平起平坐,諸葛亮為了避免分裂對李嚴多加忍讓,這次北伐特地讓李嚴督運糧草,諸葛亮就要攻取上邽的時候,李嚴說糧草不夠了,諸葛亮被迫撤回漢中,到了漢中一看糧草充足,氣壞了諸葛亮,李嚴的目的在於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勢必自己會比諸葛亮地位更低,李嚴因私心破壞了蜀漢的大局,諸葛亮將他貶為庶民,可惜再次功敗垂成,天不佑大漢。

在234年,丞相進行了最後的一次北伐,這次是從褒斜谷進入關中,目標並不是長安,而是眉縣。戰略目的依舊是切斷隴右和關中平原的聯繫,諸葛亮的則是佯攻長安,逼迫司馬懿和自己決戰,諸葛亮駐紮在五丈原,五丈原北臨渭水,渭水是溝通關中和隴右地區重要河道,

諸葛亮準備向北攻占五丈原北岸的北原,割斷隴右和關中的聯繫,司馬懿看透了諸葛亮的計策堅持不戰,魏明帝也看出諸葛亮這次並不能持久,蜀漢的國力遠遠不如曹魏,根據此後的三國人口統計魏國人口是蜀漢的五倍,魏國大軍有四十五萬,蜀漢的國力所供養的軍隊的極限只有十萬,每次蜀漢進攻都是傾全國之力,丞相也在最後一次北伐中耗盡了最後的心力,在五丈原病逝。

諸葛亮的北伐可以稱之為是史詩級的,在僅有一州的情況下去對抗擁有十二州的曹魏,在有限的人口兵力下,使得曹魏朝廷震驚,在失利的情況下,還能全身而退,如果荊州還在,那將是再次的威震華夏。

這五次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最有機會的就是第一次北伐,如果當時選的不是馬謖,如果占據了隴右,熬到魏明帝去世,魏明帝在丞相去世五年後離世,蜀漢就將完成漢朝的第三次復興,炎漢四百年的大火再次燃起,可惜在選馬謖的那個瞬間,結果似乎就已經註定,作為弱者的你上天只能給你一次機會,不可能再給你第二次機會去彌補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