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撿破爛也不回去」,城市留不下農村回不去,農民工何去何從

李砍柴 發佈 2024-02-28T11:08:48.289841+00:00

近日,綜藝節目《七十二層奇樓》裡,趙麗穎身著時裝、雙手搬三塊磚的鏡頭引發熱議,有網友喊話她,「農民工不是這樣搬磚的,別誤導小朋友。」


近日,綜藝節目《七十二層奇樓》裡,趙麗穎身著時裝、雙手搬三塊磚的鏡頭引發熱議,有網友喊話她,「農民工不是這樣搬磚的,別誤導小朋友。」

搬磚的農民工都是安全帽、灰工裝,一臉髒兮兮。

說起農民工,據官方文獻,截至2021年,我國有農民工2.9億人。

其中1.7億人湧入了城市,有的當建築工人,有的忙碌在電子廠、服裝廠的流水線上,有的干保安、服務員、鐘點工、保姆、清潔工,還有的在街頭擺攤。

然而,城市那麼大,卻沒有農民工的家。

鄭州富士康員工王亮問:「沒有房子永遠沒有歸屬感,城裡買不起房,只能在老家蓋房,蓋了又住不了,我到底算哪裡人?」

「買不起城裡的房,也回不了農村的屋」,是當下大部分農民工的現狀。

視頻里,一名中年男子向追著自己走的城管頻頻擺動左手,滿臉怒氣。

原來,男子曾在一次工傷中失去右手,打工無門,只好擺攤。可城管三番五次上門找他簽字搬遷。

政府要求搬遷,男子不能不搬,無奈之下攜妻子回到農村老家看看還能不能住上。

綠樹掩映下的青磚黑瓦房,四周連著圍牆,打開生鏽的鎖,推開喊疼的門,院裡茂密的雜樹雜草正野蠻生長。

妻子趕緊退回到路上說:「我就算在城裡撿垃圾也不回來。」

男子在院裡踩踏雜草,手摺枝丫,嘶聲喊著,「我們沒有家了。」

城市裡的出租屋逼仄簡陋,但屋外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給人以奮鬥的希望。再回頭看農村,如果不是零星的幾聲狗吠,整個村莊就好像陷入了沉睡。

與這名男子情況類似的,還有電焊工林大付。

他40歲,兩鬢斑白,自2003起開始外出打工,先是在廣州,後來輾轉到了成都。

到成都後,他把妻女接到身邊,一家人租住在郊區一間低矮的舊瓦房裡,房租每月200元。

林大付的妻子沒有上班,專心照顧女兒,可女兒已經3歲,還沒能去上幼兒園。

「我打算在成都一直幹下去,並不是說習慣了城市,而是在城市好歹一個月能掙幾千塊錢,回農村根本掙不到錢。」

林大付說:「成都的房子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沒這個心思。我們也不願交社保,交得多扣得多。現在最大的希望是有份穩定的工作,可是連這個都很難。」

中年男子和林大付是苦逼的「農一代」的縮影,而小陳是無奈的「農二代」的代表。

小陳在蘇州某公司上班,五年來與妻兒兩地分居,他時常會在萬家燈火中思念自己留守的妻兒,「我無數次想像著和老婆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情景。」

父親心疼小陳,幾次勸他回家種地,或者在家附近打工,但他捨不得離開蘇州,「我現在有了工作經驗,工資越來越高,放棄太可惜了。」

他準備等孩子稍大一些,讓妻子也到蘇州找份工作,兩個人一起努力打拼,爭取在蘇州買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經查,蘇州房價高達兩萬多每平方米,於小陳而言,買房之路無異於徒步走長征。

相較於小陳,小劉更為無奈。

小劉從小到大聽父親說得最多的,是那句「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他銘記於心,學習十分刻苦,終成為一名令父親驕傲的大學生。

大學生小劉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甚至有公司以他是「三無農二代」為由不予錄取。

「三無農二代」,即無背景、無家境、無人脈的農民工子女。

說是一旦錄取「三無農二代」,就意味著公司會面臨虧本。

即使有「三無農二代」擠進了公司,也是四面楚歌,因為「三無農二代」奮鬥的終點,不過是周圍同事們的起點。

這樣一來,「三無農二代」的求職空間被嚴重壓縮,不得不降低求職標準,比如送外賣、快遞等。

但無論如何,小劉都不會考慮回到農村,一來他不會種地,二來他已習慣了城市生活。

有「農二代」道出了心聲:

「我們早已習慣了城裡生活,早上7:00起床,8:00上班,下班回家後,約上幾個同事好友小酌幾杯,電影院看場3D電影,KTV唱唱歌,超市商場閒逛,選本好書慢慢看,步行街散散步,天橋看看過往的車輛行人……」

「留不下」也「回不去」的農民工們,在城市的霓虹燈光照不到的地方,默默咀嚼著茫然。

農民工之所以「留不下」,大致原因如下:

工作不穩定。農民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普遍缺乏技術,只能幹那些髒活、累活,而這些,又是高度的重複、單調、枯燥,是個人都會厭煩,所以跳槽成了家常便飯,可跳來跳去,總也跳不出那辛苦的圈子。

河南小伙劉某,16歲進城打工,先後當過服裝廠車工、餐廳服務員、理髮學徒工,現在鄭州富士康上班。他說:「不想受氣就換工作。」

高房價。除開房租、生活費、孩子的撫養費、教育費等,農民工辛苦一年根本余不了幾個錢,更別說買房了,「打工十幾年,還買不起個廁所。」

第三,高額醫療費。農民工在城裡看病全靠自費,若是患個傷風感冒還能勉強支撐,一旦患上大病,就會壓垮整個家庭。即便有的人在老家買了醫保,還是會為報銷醫藥費而傷透腦筋。

某網友的父親在外地突生重病,來不及回老家的醫院,只得住進了當地一家醫院。後來為了報銷醫藥費,他來回跑了半年,總共花去路費一兩千元。

子女教育受限。農民工的子女進不了公立學校,只能上私立,而私立學費高昂,有時甚至連私立還進不去。

@科科理財(江蘇)說,「我們這裡小學升初中,外地學生要交3到5萬元隨遷入學(費),也就是給當地學校增加收入的福利罷了,哎,還是上學難啊。」

@深漂小市民(廣東)說,「我們隨遷13年,沒辦法插班入學,連私立都不收!」

受歧視。農民工用青春和汗水澆灌出了美麗的城市,卻反受城裡人歧視。

漢口三金潭小區的一座廁所圍牆上,竟然寫著這樣一段告示語:外來民工入內違者罰200元。

無獨有偶。

2012年1月9日11時37分,一名農民工背兩個蛇皮袋搭乘公交車,女公交司機用車門夾住蛇皮袋好幾分鐘。

農民工幾次喊女司機開門,女司機全當沒聽見。最後,女司機發現有乘客在拿手機拍她,才心打開了車門。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總結說:「……就業、就醫、就學、住房,哪一樣都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攔路虎。」

其實,「留不下」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回不去」。

一是收入銳減。農民工已離開田地多年,再也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望天收的耐心。

另外,糧食價格不高,農藥化肥價格卻居高不下,餘下的錢,能填飽肚子就謝天謝地了。若是遇上喜、喪、疾病等事,完全束手無策。

二是土地流轉,無田可種。農民沒地種,就好比魚兒離開了水,朝不保夕。就算附近有零工可打,也是有一沒一天,還不如留在城裡來得保險。

三是習慣了城裡生活。城裡繁華熱鬧,農村貧瘠荒涼,兩相比較,農二代毫無疑問會選擇前者。

知乎有網友說,「……大城市留不下來,買不起北京的房子……吐槽一下,生活還要繼續,作為一個農村人,吃苦耐勞是唯一的優點。」

針對「農民工城市留不下、農村回不去」這一問題,國家人社部出台了文件,決定從三方面支持農民工。

一是拓寬外出就業渠道。

河南開封杞縣大力開展勞務輸出,實行「點對點、一站式」輸送計劃,每年輸送10多萬人,還幫助6000多人實現了季節性就業,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多虧了人社局領導幫忙,從家門到廠門、點對點接送,把事情做到俺們的心坎上了。」

二是促進就近就業。

吉林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營盤村,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走訪,建立農民工就業台帳,加大支持力度。

擴大農民就業面,確保農民務工有門、就業有路、困難有助,且對首次創業經營滿6個月的農民工,發放一半一次性創業補貼。

這樣一來,曾經的留守兒童和老人都樂開了懷。

「我終於可以天天見到爸爸了!」

「以前我兒子在外面打工,他來回走我們都很擔心……現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我們心裡踏實多了。」

我們相信,隨著新農村建設、直播與配送、農村物流等的興起,農民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就近工作的機會。

三是強化平等就業服務和權益保障。

一直以來,「農民工」掙著微薄的工資,住著老舊的房屋,背負著養老撫幼的重任,卻基本沒有社會保障,同時還要忍受城裡人的歧視。且因討薪難,上千農民工含恨選擇了跳河、跳樓等。

農民工的酸楚,國家看在眼裡。

2006年,國務院專門下發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就農民工問題作出了幾項重要指示。

黨的十八大報告也進一步指出,要讓農民工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學有所教,擁有一個完整的家。

有了國家這個強大的後盾,以及農民工們自己不懈的努力,農民工「住得了城市,也回得了農村」,將指日可待。

. END .


【文|楓蕊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林徽因:我綠茶?等你們成了眾星捧月,做出我這般成就再來議論我

性感神秘的「維密」內衣越來越難賣了,男人口味變了?這才是真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