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綠化 重慶森林覆蓋率已達55.04%

重慶廣電第1眼 發佈 2024-02-29T19:31:23.233204+00:00

「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通過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實施,重慶將「科學」二字貫穿到植樹造林中,同步提升森林數量和質量。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04%,林木蓄積量達到2.6億立方米。


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通過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實施,重慶將「科學」二字貫穿到植樹造林中,同步提升森林數量和質量。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04%,林木蓄積量達到2.6億立方米。




在北碚區歇馬鎮,這兩天切割機等大型機械和人員配合,正在砍伐火燒跡地的壞死松木,以便後期開展大規模的生態修復。



北碚區林業局黨組成員、北碚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文友介紹,在後續生態修復中,他們將栽種小葉楨楠、木荷、楓香等防火樹種,這樣可以改善林分結構,做道綠葉與彩葉混交,針葉與闊葉混交。



這樣的造林思路,也運用在國家儲備林的建設中。在位於梁平區雲龍鎮的松材線蟲病防治與馬尾松林改培試點基地,松林完成除治後,已經種上新的樹種,楨楠、馬褂木、楓香錯落有致。



梁平區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彭楷隆介紹說,「這樣可以降低馬尾松的密度,增強森林的生態功能,增強抗病蟲害能力。同時楨楠等樹種是極有價值的經濟作物,可以用作高檔家具製作等等,此舉也可為國家培育儲備大經濟珍貴木材。目前,改培試點已完成2萬畝,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推動松材線蟲病從被動防控向綜合開發利用轉變。」



第1眼記者了解到,國家儲備林一期建設330萬畝林地收儲任務已完成270萬畝,同時累計實施營造林74萬畝。累計支付林地流轉和營造林務工費用12億元,僅林地流轉就帶動約17萬戶林農增收。



不同於普通的營造林,「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在提升城市生態屏障功能的同時,還兼顧了景觀品質與特色經果林發展。在豐都縣興義鎮長江村,當地村民正對去年種下的樹苗進行撫育。過去,這片700畝的森林樹種單一,如今已經種上紅櫨、欒樹等彩葉、蜜源樹種,逐步打造景觀示範林,扮靚沿江生態廊道。



豐都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程用告訴第1眼記者,圍繞「三類」「四帶」的布局,他們在消落區探索喬灌草治理模式;在濱江生態隔離帶,栽植多層次、多色彩、多功能的喬木樹種;在中山生態產業發展帶,重點布局特色經果林;在高山生態防護林帶發展森林康養等產業。通過這些舉措,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通過結合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等生態工程,統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推動淺丘產業生態屏障、中山生態產業發展帶建設,因地制宜布局生態產業基地,全市已累積發展經濟林近1700萬畝,其中發展筍竹134萬畝、油茶近100萬畝、核桃112萬畝。



全市初步形成以「柑橘、李子」為代表的特色水果、以「核桃、油茶」、「花椒」為代表的木本油料、以「筍竹」為代表的森林食品等特色經濟林產業為支撐,森林中藥材、茶葉等林下經濟多向發展的經濟林產業格局。



全市經濟林結果總面積超1100萬畝,經濟林產量達到557萬噸,帶動從業人員近200萬人。榮昌麻竹、黔江蠶桑、江津花椒等被認定為國家林業生物產業基地,各類森林食品、木竹產品成為群眾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



過去五年,全市林業資源總量持續增長,累計完成營造林2737萬畝。自「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啟動實施以來,已完成「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95.7萬畝,長江重慶段兩岸森林植被增加,水土流失減少,生物多樣性更豐富,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今年,我市計劃完成營造林500萬畝,其中人工造林 36 萬畝,封山育林62萬畝,退化林修復約12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質量約282萬畝,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50萬畝,國家儲備林建設100萬畝。



市林業局生態處處長楊德敏表示,我市將繼續科學推進全域國土綠化,充、分利用規劃造林綠化空間和「四荒」「四旁」等非耕地空間,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提升森林數量。大力實施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等措施,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多功能森林,切實提高森林質量和碳匯增量,持續築牢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廖夢然 周慶 編輯 陳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