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為什麼能夠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首秀?

太宗悅史 發佈 2024-03-02T20:29:45.236878+00:00

眾所周知,戰國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誰要是不圖強,那就只有死路一條。而魏國就是戰國第一個崛起的國家,他是如何崛起的呢?

眾所周知,戰國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誰要是不圖強,那就只有死路一條。畢竟如果不是死路一條的話,歷史上也不會將這個時代稱為戰國。而魏國就是戰國第一個崛起的國家,他是如何崛起的呢?

秦國、齊國?算個屁

戰國後期的魏國與韓國並沒有什麼兩樣,說它是秦國的附屬國家都不為過,要不然也不會僅僅只三個月的時間就亡國。

但是在戰國初期,它可是強大到令後起之秀秦國,一直強盛的齊國都要低頭的國家。

當時魏國西邊的領土遠達洛水以西,洛水以西是什麼概念呢?已經逼近秦國後來的都城咸陽,當時秦國的都城是在雍。

而更加重要的是,既然國土面積都已經到達洛水以西,那就說明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國雄霸天下的函谷關也在魏國的版圖之內。

不過,當時的函谷關並沒有經過發展,僅僅只是一個普通的關卡。

既然如此,為什麼魏國不直接滅了秦國呢?

魏國是肯定想要滅掉秦國的,但是卻迫於現實,不得不改變策略。

因為秦國地處關中,它的都城雍位於關中的最西邊,如果要滅秦的話,那必定要舉全國之力。

要知道,秦國在戰國初期,可是誰都看不起的國家,別人開諸侯大會都不帶他。

為什麼人家都看不起秦國呢?因為秦國相當的落後,落後到了什麼程度呢?有一大部分的人還保留著遊牧的習慣。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商鞅變法頒布的一條規定是,誰開墾的田地就是誰的。

這要是放在其他的國家,完全是不敢想像的,畢竟哪裡還有不開墾的田地?也就只有秦國才有這種情況。

如果魏國要滅掉秦國的話,必定要深入秦國,而一旦深入秦國,補給線就得拉長,因為秦國境內沒有糧食供應。

落後對於當時的秦國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發達的話,說不定已經被魏國滅亡。

反倒是東邊有著相當好的發展前景,因為魏國的中心處於山西,而東邊就是河南、河北。

河南、河北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這在農業社會可是相當誘人的存在。只要拿下了河南、河北,就能夠保證糧食供應。

而往東邊發展有一個國家肯定不樂意,那就是齊國,但齊國又不是魏國的對手。這也是為什麼魏國在鼎盛時期,一度與齊國接壤。

無論哪一個國家強盛,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存在,魏國也是如此。

那麼,他強盛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重視人才

魯國由於孔子的存在,是春秋後期第一個文化中心,而第二個文化中心是哪裡呢?就是魏國。

魏國憑什麼能夠成為第二個文化中心呢?因為魏文侯禮賢下士。

魏文侯也可以說是孔子的學生,因為他的老師子夏就是孔子的學生。

有一次,魏文侯與子夏談論音樂,魏文侯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古時候的音樂聽起來沒什麼意思,現在的音樂聽起來倒是很有意思?

子夏回答他,古時候的音樂都是古典高雅的音樂,而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音樂當然也要貼合生活。

因此,基本上都是男歡女愛。

而你作為一個國君,聽現在的音樂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倒是聽古時候的音樂有很多的益處,因為現在的音樂相當於鄭衛之音,鄭衛之音還有另一個意思,那就是亡國之音。

魏文侯作為儒家的一份子,他肯定也認識其他儒家的朋友,田子方就是其中的一位。

田子方曾經與魏文侯一起吃過一頓飯,由於魏文侯懂音樂,要不然也不會與子夏談論關於音樂方面的問題。

而在當時,貴族吃飯一定會有音樂伴隨。

魏文侯在吃飯的過程中,不斷的指點樂官,說這個音高了點,那個音低了點。

田子方看不過去,直接就說:「你雖然懂音樂,但也不能胡亂指點演奏者。」

難道他錯了還不能指點嗎?不能。

因為魏文侯是君王,如果說君王這個事也要管,那個事也要管的話,國家遲早會亂成一團。

因為你要是懂的話,管的對,無所謂。但你要是不懂,管的錯的話,那就是一場大亂。

這也是為什麼有一句話叫作:「宰相自有度,國君自有法條、法度」。

魏文侯還有一個儒家的朋友,叫作段干木。

魏文侯想要將段干木納入朝廷,但是段干木一得知這個消息,拔起腿就跑。

他為什麼要跑呢?因為他不想為魏文侯所用,更加不想加入那個骯髒的朝廷。

而魏文侯呢?也不勉強,但每次路過段干木附近的時候,都會站起來,雙手放在馬車的橫木上,表示尊敬。

子夏、田子方都用言外之意教訓過魏文侯,但是魏文侯是怎麼做的呢?並沒有在意。

如果將魏文侯換成秦始皇的話,估計他們兩個腦袋都不夠。你算個什麼東西,竟然敢來指導我?

而段干木自認清高,不為君王所用,明擺著就是不給面子。

要知道,後來洪武時期也曾發生過這種事情,因為洪武時期的官員待遇太低,又很嚴苛,只要朱元璋一生氣,就得擔心人頭落地。

這也是為什麼有一部分的讀書人躲在山裡不敢出來。

而朱元璋是怎麼做的呢?殺你個乾乾淨淨,不出來行,那就去見閻王。

由此可見,魏文侯的心胸是有多麼的遼闊。

也正是因為魏文侯寬厚待人的原因,本是衛國人的商殃才千里迢迢趕到魏國。

不過卻不曾想,隨著魏文侯的去世,當時的魏國已經不是當年的魏國。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資治通鑑》

有了大量的人才,難道就可以了嗎?不可以,你還得會用,而魏文侯明顯就是會用。

其次,各有千秋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改革變法的國家,而負責改革變法的這個人叫作李悝。

值得一提的是,李悝雖然改革變法,在現在被定義為法家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卻是儒家出身,與魏文侯一樣。

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儒家裡面也有個別的實力派,不是誰都只會沉迷於理想中的那個儒家世界,後來的張居正也是如此。

李悝是怎麼變法的呢?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盡地力之教」。

為什麼叫作盡地力之教呢?因為當時魏國大部分的一戶農民除去上交給國家的稅收,除去吃喝用度,除去各種風俗活動的開銷,一年到頭別說剩,還倒欠幾十石。

百姓都如此窮,更何況國家。

而要富民,那就要做什麼呢?當然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呢?

首先,不要只種一樣經濟作物,要多種多得,就比如種小麥的同時,再種高粱。雖然地是同樣的地,但如果發生天災的話,就算小麥不長,高粱也會長。

而一般情況,房屋的旁邊都會有空餘的地方,幹嘛不在這空餘的地方種上一顆又一顆的經濟作物,就比如大棗,增強自給自足的能力。

其次,收穫一定要快速收穫,就如同有人拿著鞭子抽自己一樣。畢竟時間拖得越久,不安定因素就越多,天災可是誰都預料不到的。

難道你說,別人就能聽嗎?能聽,因為李悝代表的是政府。

更何況也並不是說說而已,一旦到了種植的季節,又或者到了收穫的季節,都會由政府進行組織。

李悝的改革變法雖然有效,但遠遠沒有商鞅變法那麼深入,一直深入到國家的法律層面。這也是為什麼到後來只有商鞅變法才能夠走到最後。

而除了李悝這個人才之外,還有另一個人才,那就是吳起。

吳起是一個勢利之徒,勢利到了什麼程度。他答應他的母親,如果不出頭,絕對不回老家,就連他的母親去世,他都咬住牙,不回老家。

但是他的軍事能力特別的強悍,一手將秦國壓著打的魏國武將就是他。

當然除了他的軍事能力強悍之外,也不排除他的個人魅力。

因為他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什麼待遇,他也什麼待遇,甚至有個別的時候,士兵出現問題,他就會親自下場幫忙。

就比如,有個士兵生了毒瘡,他呢?竟然親自用嘴將毒瘡中的膿液吸出來。可想而知,那個士兵有多感恩。

這也是為什麼士兵的母親聽到吳起的所作所為,當即痛哭流涕,因為當年士兵的父親生了毒瘡,也是吳起將他的膿液吸出來。

而後來怎麼樣了呢?戰死沙場。

李悝是治國之才,吳起是治軍之才,西門豹就是治地之才。

西門豹的就任地點是在鄴。

新官上任要對一個地方有所貢獻,當然要了解這個地方的經濟、政治、風俗。

西門豹一了解就得知了一件事情的存在,那就是「河伯娶親」。

所謂的河伯娶親,就是地方上的官員以及地方上的豪強聯合巫婆,以河伯的名義強行徵收錢財,還美其名曰為了當地的發展做貢獻。

因為河伯是水神,如果不給河伯定期貢獻的話,河伯發起怒來,大家可就都沒有收成。

如果說僅僅只是徵收錢財,那也就算了,他們竟然還要給河伯娶妻,這個妻可是活生生的女人。而這個女人既然要嫁給河伯,那就要扔到河裡。

西門豹暗地裡記下這件事情,到了第二年河伯娶妻的時候,他親自帶著手下到達現場,故意將遮住河伯妻子的帘子拉開,果不其然,那名女子正在痛哭。

西門豹故意說:「這個女子都這樣了,怎麼能嫁給河伯?別說河伯了,就連我都看不上,還是給河伯重新找一個。既然重新找,那也不能讓河伯在那裡等著,畢竟河伯要是生氣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先叫一個人去跟河伯說說。」

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巫婆。

西門豹的手下將巫婆扔到河裡去,結果,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就是不見巫婆。

西門豹又將跟隨在巫婆身邊的女巫也扔了進去,叫她催一催巫婆,趕緊回來。

可是時間又一分一秒的過去,還是沒有見女巫回來。

西門豹轉頭又將地方豪強也扔了進去,當然,地方豪強的結局也是與巫婆、女巫一樣回不來。

既然地方豪強也回不來,那就只能叫地方官員去。地方官員當即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求西門豹饒命。

西門豹說:「饒命可以,今後如果再幹這種事情的話,那就別怪我無情無義。」

相信一部分的人總感覺這一段歷史有點熟悉,因為這段歷史就是錄入小學課本里的《河伯娶親》。

西門豹靠著自己的以毒攻毒,將地方一害徹底剷除,但另一個問題,他必須要面對,那就是水利問題。

因為如果不是水利問題的話,就不會有河伯娶妻這種鬧劇。既然如此,那就要治水。

西門豹治水也是一把好手,他總共修了十二條水渠,這十二條水渠雖然到現在已經消失,但是在漢朝的時候還依舊存在。

有個別的地方官想要挖掉這十二條水渠重新修建,畢竟有任務就有收益,但當地的百姓紛紛站出來阻止。

阻止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十二條水渠是西門豹修的,你們誰都不許動。這就是百姓,一個官員對他們好,他能夠記上幾百年。

國家的強大需要李悝、吳起、西門豹這樣的人存在,但是還得需要另一樣的存在,那就是軍隊。

畢竟如果沒有軍隊的話,拿什麼鞏固國家?

最後,發展軍隊

魏國最精銳的軍隊叫作「魏武卒」,相當於古代版的特種兵。魏武卒的入選條件相當的苛刻,因為要成為魏武卒,身體是一定要強悍的。

強悍到什麼地步呢?負重一百公斤左右,行軍百里。

因為魏武卒的裝備太過於精良,單單是鎧甲就要穿三層,而頭盔當然要戴的。

除去鎧甲、頭盔這種最基礎的配置之外,還需要攜帶武器。武器分別有三種,劍、弩、戈。

要知道,劍佩戴起來或許輕鬆,但弩和戈佩戴起來可是相當的不輕鬆。

弩可不是是一隻手拿在手裡就能夠射出去的那種弩,而是需要一個人躺在地上用腳才能撐開的弩。

這種弩一射那就是五百米遠,可想而知,體積遠遠不是劍能夠比較的。

而戈普遍比人還要高,論佩戴困難程度,絲毫不亞於弩。

既然條件苛刻,也就有一定的榮譽感,因為你不行,我行。

單單只談榮譽感行嗎?不行,因為人是要吃飯的,只有榮譽感是吃不飽的。

只要加入魏武卒,國家不但分配土地、住房,還免稅。最主要的是,就算年老退出魏武卒也不用交稅。

說簡單點就是一句話,只要加入魏武卒,一輩子衣食無憂。

魏國能夠打遍天下無敵手,靠的就是魏武卒。

但後來隨著「軍功爵制度」的出現,魏武卒變得不敵秦國,因為無論你的裝備再精良,也怕一群不要命的。

而魏武卒的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那就是花費太高。

魏國強盛的話,還好,魏國一旦衰弱,對於魏國的經濟將會造成一定的打擊,因為待遇太高。這也是為什麼荀子說魏國的軍隊是危國之兵。

不過這也不能夠怪魏武卒,畢竟你魏國的君王要是一直都像魏文侯的那種,魏武卒又豈會成為魏國的負擔。

如果不是魏國的話,戰國時期的歷史肯定會發生改變。因為是魏國的強大,給予了各國壓力,各國才紛紛變法。說簡單點,就是魏國開了變法的頭。而如果沒有魏國,各國也會進行變法,不過可能時間會進行推遲。畢竟古老的制度已經不適合戰國時期的發展需要,要是不變的話,就只能等著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