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結直腸癌與腸道菌群失調的關係,來看仁濟醫院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3-03T07:13:33.235277+00:00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房靜遠教授團隊在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影響因子IF=31.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房靜遠教授團隊在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影響因子IF=31.373)在線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腸道菌群能夠介導宿主尿素循環代謝途徑,與宿主形成免疫-微生物代謝軸,進而調節宿主免疫代謝與功能,影響結直腸癌的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干預結直腸腺瘤-腺癌進程提供了潛在的診斷、預警及治療靶點。

這裡的宿主可以理解為人,研究人員將腸癌患者和腸腺瘤患者的腸道菌群進行比較,發現尿素循環通路的抑制劑及富含尿素酶的益生菌有可能成為預防腸道腺瘤復發及癌變的有效干預製劑。

對於結直腸癌的發生機制,目前大多數學者公認腺瘤-腺癌序列學說,約85%的散髮型結直腸癌是由腺瘤進展而來。內鏡下切除腺瘤可以將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降低76%至90%。

腺瘤是息肉中的一種,息肉切除術後仍有相當高的復發概率。目前,對於腺瘤復發和癌變的判斷,主要依賴於解剖和組織學特徵,包括息肉的大小、數量和是否存在異型增生。然而,這些特徵並不具有特異性,亟需更加精確的臨床指標用於判斷腺瘤-腺癌的惡性轉化。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聚焦於腸道微生態與宿主代謝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通過對結直腸腺瘤和結直腸癌的單細胞轉錄組、微生物組、代謝組和臨床隊列數據的整合分析,證實在結直腸腺瘤-腺癌進展過程中,宿主尿素循環代謝途徑顯著激活,並伴隨著以雙歧桿菌為代表的具有尿素降解功能的腸道共生菌的缺失。尿素高負荷可通過抑制巨噬細胞中p-STAT1和SAT1啟動子區域的結合效率,促進巨噬細胞向免疫抑制性亞型分化,進而破壞腸道免疫穩態。進一步動物干預實驗提示尿素循環通路的抑制劑及富含尿素酶的益生菌有可能成為預防腸道腺瘤復發及癌變的有效干預製劑。

這項基礎結合臨床驗證的研究確定了尿素循環通路作為宿主-微生物共代謝途徑參與結直腸癌發生的新機制,首次提出「腸菌和宿主共代謝調控腸道免疫微環境」的全新觀點,從全新的理論層面補充和完善了腸道細菌影響大腸腺瘤進展癌變的知識概念體系,也為干預結直腸腺瘤-腺癌進程提供潛在的診斷、預警及潛在治療策略。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仁濟醫院消化科陳豪燕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童天穎、博士研究生陸詩媛及胃腸外科季林華醫師,消化科房靜遠教授、洪潔研究員及陳豪燕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