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卡介苗就不會得結核病?別被這些流言誤導了

內蒙古網上闢謠平臺 發佈 2024-03-03T08:01:40.970897+00:00

「白色瘟疫」「十癆九死」……提到結核病,很多人都聞之色變。作為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慢性傳染病,結核病在人們的認識中仍然存在著很多誤區,更有「嬰幼兒接種卡介苗後就不會再患結核病」「症狀消失後可以自行減藥或停藥」「接觸了肺結核病人就會得結核病」等諸多傳言讓人真假難辨。


「白色瘟疫」「十癆九死」……提到結核病,很多人都聞之色變。作為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慢性傳染病,結核病在人們的認識中仍然存在著很多誤區,更有「嬰幼兒接種卡介苗後就不會再患結核病」「症狀消失後可以自行減藥或停藥」「接觸了肺結核病人就會得結核病」等諸多傳言讓人真假難辨。


今天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在此之際,我們一起來釐清結核病四大流言,科學認識和預防結核病。


圖片來源:版權圖庫


什麼是結核病?有何症狀?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侵入人體後引起的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人體很多器官、系統均可患結核病,其中以肺結核最為常見。


肺結核是一種呼吸道傳播疾病,通過咳嗽、打噴嚏、大聲說話、吐痰等渠道可以傳播「結核桿菌」,健康人吸入結核桿菌後可能會感染從而致病。


肺結核主要症狀是慢性咳嗽、咯痰,痰中帶有血絲。同時,還可能伴有胸痛、盜汗、午後低熱、全身疲乏、食慾減退等其他全身性的症狀。


01

流言:接觸了結核病人,一定會患結核病


真相:結核菌主要通過呼吸道經飛沫傳播,所以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具有一定傳染性。


接觸了肺結核病人及結核菌,其實也不一定會患上結核病。因為,是否感染肺結核,主要和接觸的結核菌量、毒力以及自身免疫力強弱有關係,如果感染的結核菌毒力強、量大,且自身免疫力低的話,則容易感染。反之,則不一定會發病。另外,肺外結核病(如骨結核、淋巴結核)沒有傳染性,即便接觸了該類患者,也不會得結核病。


如果密切接觸了傳染性肺結核患者的群體,也不必過於恐慌,及時就醫,根據醫生指導進行預防用藥或觀察。



圖片來源:版權圖庫


02

流言:嬰幼兒接種了卡介苗就不會再患結核病?


真相:卡介苗是一種減毒結核菌製成的活疫苗,是用人工方法使未受結核菌感染的人體產生一次輕微的、沒有臨床危險的原發感染,從而誘導免疫系統產生針對結核菌的特異性免疫力。


在正規醫院出生的孩子,第一針都會接種卡介苗。人體接種卡介苗後,8至12周可產生免疫力,但並非終身免疫,免疫時間通常為5至10年。隨著時間推移,卡介苗的保護效果會慢慢減弱,所以,嬰幼兒即使接種了卡介苗,還是會有部分孩子會在感染結核桿菌後發展成結核病。


接種卡介苗後雖不能產生終身免疫,但可以有效降低兒童嚴重結核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對結核病的防治工作有重要意義。


03

流言:結核病人在症狀消失後可以自行減藥或停藥


真相: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後,結核病症狀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消失,讓人誤以為已經治癒。但在人體內,有的結核桿菌很活躍,藥物能夠在短時間內消滅病菌;有的結核桿菌不活躍或在細胞內生長,這種情況下難以短時間內殺滅病菌,則需要進行長期治療,不能自行減藥或停藥。


如果擅自減藥或停藥,未被殺滅的結核桿菌可能會再次大量繁殖,導致結核病復發。復髮型結核菌往往會出現抗藥性,治療非常困難。所以,患者一定要按照醫囑堅持全療程、不間斷規律用藥,最大限度地避免結核病復發。


圖片來源:版權圖庫


04

流言:肺結核無法治癒


真相:肺結核是一個古老的疾病,曾被稱為「白色瘟疫」,人類與它纏鬥數千年。在過去很長時間內,肺結核是不治之症,「十癆九死」並不誇張。但隨著人類醫學不斷發展,只要堅持正規治療,絕大多數肺結核患者都可以治癒。


一般而言,新發傳染性肺結核的徹底治癒時間為服藥6~8個月,需要注意的是,中途不能漏服和間斷服藥。


如何科學預防肺結核?


1.及時接種卡介苗,卡介苗能使人體產生特異性抵抗力,進而減少感染風險。即使後期藥效逐漸降低了,也能減少結核病重症概率。


2.避免接觸有傳染性的肺結核病人。如需要接觸,戴好口罩進行自我防護。


3.家裡如果有肺結核病患者,建議分室居住。老人和兒童是結核病的高危人群,更要注意避免接觸病人。此外,房間多通風,通風有助於降低空氣中結核桿菌的濃度,進而減少吸入病菌可能。


4.加強鍛鍊,提高自身免疫力。免疫力高的時候通常不容易感染病菌,因為人體會抵抗一部分病菌入侵。但當免疫力比較低的時候,結核桿菌就更容易入侵體內,增加肺結核的發病機率。


5.結核病患者應提高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不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不要對著別人,出行時佩戴口罩等,以防擴大病菌傳播。


作者|鍾艷平

審核|施勁東 上海第五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


文章由「科學闢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不授權轉載。

來源:科學闢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