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益農|太原「頭腦」

豐融春秋 發佈 2024-03-03T11:12:01.633534+00:00

太原「頭腦」作者 管益農癸卯兔年的一股倒春寒,令人不禁想念起太原的名吃「頭腦」來。說到太原的特色食品,「頭腦」應該排第一。這種小吃,在外地人看來,無非就是一碗加了配料的麵糊糊。呵,可別小看這麵糊糊,裡面有大講究、大文化呢!

太原「頭腦」


作者 管益農


癸卯兔年的一股倒春寒,令人不禁想念起太原的名吃「頭腦」來。

說到太原的特色食品,「頭腦」應該排第一。

這種小吃,在外地人看來,無非就是一碗加了配料的麵糊糊。呵,可別小看這麵糊糊,裡面有大講究、大文化呢!頭腦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外加醃韭菜做引子,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


由此可知,頭腦本質上是一種藥膳,具有驅寒、補虛、健胃的滋補功能。太原頭腦現代的加工方式是先把羊肉煮熟、切塊,再把山藥、藕去皮成型蒸熟。小麥麵粉入蒸籠蒸三個小時後製成煨面。把原來熬羊肉的熟湯加黃酒、酒糟和黃芪燒沸,將煨面置於滾湯中,攪拌成糊,稠稀達到掛勺不糊勺為好。然後將羊肉、藕塊、山藥置於碗中,再注入滾湯,吃時配以醃韭菜即可。

要了解太原頭腦的文化底蘊,不能不提到一個叫傅山的古人,因為太原頭腦就是他研發的。其實,名曰「頭腦」的食品在傅山之前就有,例如傅山出生前就已問世的小說《水滸》中,明明白白寫有「趕碗頭腦」的話,足見那個時期,社會上已經有了賣頭腦的飯館,只是當時頭腦的配料都有些什麼,今人不甚了了罷了。


傅山乃太原人氏,生長於明末清初之際,是個博學多才的一代名士,本身就精通醫術,同時又是個大孝子。「八珍湯」就是他為了給老母親調養病體而在前人「頭腦」製作工藝基礎上加以研製的,母親喝了效果不錯,後來他將八珍湯的配方和製法傳授給一家飯店,並為該店起名清和元,八珍湯由此也易名為頭腦。在清和元牌匾的上邊寫有「頭腦雜割」四個小字,合起來便是「頭腦雜割清和元」,意寓宰割元、清封建王朝統治者之頭。這種說法可信程度有多少不得而知,不過傅山確實是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有這種推測演繹也屬合理想像。

猶如老北京的豆汁、滷煮,到太原不吃「頭腦」,很難說真正到過太原。當地朋友特意從飯館買回幾碗正宗的頭腦擺上早餐桌,讓我們幾個外地客品嘗。比起前幾天喝過的羊肉湯,頭腦有明顯的膻味和藥味,開始還真喝不慣。但在座的一位姓白的太原朋友說,他每周一三五必去喝頭腦,已經堅持了二三十年,如今五十多歲,身體健壯得很,與喝頭腦成癮大有關係。


據說,在「老太原」中,像老白這樣的「頭腦迷」大有人在。特別是每年入冬後,人們會經常在早晨喝頭腦,圖的就是個驅寒和胃、進補養生。對老太原人來說,早晨喝頭腦是一種生活方式。從農曆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間,正是吃頭腦最佳且最為盛行的時候。一大早,人們就會從街頭巷尾趕來,把店裡擠得滿滿的,一碗又一碗的頭腦端上桌,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瞬間溫暖了趕早人們的身心,也點燃了老太原人這一天從舌尖上蔓延開的幸福感。

吃頭腦,配燒麥,是標準吃法。愛喝酒的,如果嫌頭腦的酒味不夠,還會另點二兩黃酒,就著頭腦自斟自飲,悠然自得,其樂無窮。

飲食習俗是一切文明的基礎,它融於言行,關乎禮儀,近乎信仰。它在人們的骨子裡,形成了一個民族特有的精氣神,表現了一個地方的生活之美、之樂、之獨樹一幟。


三晉大地文化積澱深厚,山西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洋溢著滿滿老太原味道的頭腦,不僅是大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藥食美膳,而且蘊寓沿襲著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吃頭腦,就是吃文化。

初到太原的朋友,也許你開始不習慣這個味道,但你繞不開它所氤氳的文化氣息。所以,一定要找個老店去品嘗一碗,也許你喝過之後就會像我一樣,離開之後還時不時地會想念這個味道呢!


作者簡介:管益農,從軍23載,轉業後辦報28年,在某報社任職多年,資深編輯、記者,曾獲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金獎。專著有《兵法謀略辭典》等,散文、小小說多篇見諸國內報刊。退休至今仍活躍在採訪寫作第一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