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不受補」該怎麼辦?

中醫彭鑫博士 發佈 2024-03-04T02:43:23.851951+00:00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七百三十五 。(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七百三十五 。(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


(接前文)再往後叫做「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王冰註解:「血脈滿堅,謂邪留止,故先刺去血,而後乃調之」。《素問吳注》裡邊註解∶「謂去瘀血之在脈者,蓋瘀血壅塞脈道,必先去之,而後能調其氣之虛實也」。比如我們在臨床中就有一個傾向性,你是先給他補呢?(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還是先通呢?還是通補結合呢?這時候得根據具體情況,這裡講的是有淤血的情況下,我們先祛淤血。把淤血去掉了之後再給他補氣血,不能一開始就給他補。


很多患者就說我腎虛,你現在給我補腎,沒那麼簡單,腎虛是一個主要問題,你是不還有脾虛,還有一些壅滯,還有濕,這些東西不調整好之後補不進去,這就是古人經常說的虛不受補。很多人本來就虛,然後脾氣不足濕氣重,這時候先去掉濕氣,慢慢的調補脾胃之氣,等濕氣去差不多了,脾胃氣也足了,能消化的了,再用那些滋膩之品。補腎的都是滋膩之品,比如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等等這些滋膩藥都是滋陰的、補腎的。你不把他的脾胃調得強健了之後,這些滋陰的東西吃進去有兩條去路,一條去路就變成火。


為什麼呢?因為膩的東西一進去之後就把脾胃給滯住了,停滯不前的滯。把脾胃滯住之後,脾胃化不動,氣有餘便是火,變成火了,往上走了,下巴上痘了,這是一條路。另外一個是脾胃徹底化不動之後,腹瀉、便溏,到最後排掉了,也吸收不了。所以我在臨床中為什麼特別重視調理脾胃呢?用四君子湯也好,加上陳皮、砂仁、焦三仙也行。總而言之,把脾胃先調整好之後,再給他補腎,再給他養血,再給他滋陰,再潤肺養心都行。但是沒有脾胃調整好之前,用這些就根本補不進去,這就是為什麼《黃帝內經》也好,《傷寒論》也好,反覆強調是保其胃氣,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某種意義上把脾胃調整好了之後,其他臟腑的病也能好一半。為什麼呢?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充足了之後能潤肺,氣血充足了之後能養心,氣血充足之後能養肝,氣血充足之後能養腎。只要中焦調整好了,很多臟腑跟著就好了,這也是中醫學的一個治療思路。為什麼李東垣後世醫家就特別推崇,就是因為他的方法非常好使,他抓住了一個關鍵。


我們在臨床中也會看到就是這個患者生病好久了,但是慢慢身體恢復,身體恢復一個標誌是胃口好了,吃飯之後氣血充足了,氣血充足了之後,身體的臟腑慢慢的就滋潤了,原來虛弱也變得強壯了,原來特別瘦弱也變得身體結實,肌肉這各方面都充實了。原來他沒勁,現在脾胃氣足了之後,他也有勁了。總而言之,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在臨床中需要重視,在調整患者身體的時候要需要進行第一步開脾胃,最後一步調理脾胃來收功。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這裡邊也藏著這樣一個道理,也就是誰先誰後的問題,把這些道路都打通了之後,你再給他補,這樣才能補進去。


所以我在臨床還是在講課當中反覆強調,就是我們的患者一定要明白,為什麼醫生他是在一步一步給你治,每一步都有一套方案,有一個方子,而不是開這一副藥之後,你永遠是吃一輩子,你的病所有都好了,沒有一個大夫能開出這樣的方子來。總而言之,就是吃一個方子吃上一星期、兩星期,有的時間長可能得吃上二十天、三十天,吃完之後身體就有變化了,變化之後再進行複診,再進行調方,這樣才好,而不是說一個方子一下吃上一年,這樣是不符合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的原理的。


好了,今天的課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七百三十五。(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