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在美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專家:難診斷、致死率高

健康時報 發佈 2024-03-05T07:13:23.035523+00:00

據CDC稱,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會在90天內死亡,而且在受感染的住院病人中,估計有30%至70%的人最終會死亡。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振雅)當地時間3月20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信息,耳念珠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傳播,目前已遍布美國一半以上的州,成為緊迫的公共衛生威脅。據CDC稱,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會在90天內死亡,而且在受感染的住院病人中,估計有30%至70%的人最終會死亡。

「這是一種新的真菌,其致死率高、高傳染性,容易發生院感,耳念珠菌是耐藥真菌,目前缺少特效治療藥物。」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蔣子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我們一定要有防患於未然的意識,提高對該真菌的認識與科普。

新真菌在全球多國發現,美國一半感染者死亡

耳念珠菌是一種近年來新發現的酵母菌,因為其最先從外耳道發現,所以稱為耳念珠菌。2009年首次在日本發現。近年來,耳念珠菌在全球30多個國家有報導,目前該真菌在美國為較為嚴重的流行傳播。從2019年至2020年,美國的感染人數增加了59%,達到756人,2021年感染人數增加了95%,達到1471人,2022年感染人數進一步上升,達到2377人。

「耳念珠菌作為一類重要的感染性病原微生物,能夠廣泛定植於黏膜和皮膚上。」蔣子棟介紹,由於免疫抑制藥物、抗生素過度廣泛使用變異出了新的真菌,耳念珠菌耐藥性高,對抗真菌藥物不敏感,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耳念珠菌現已成為美國第四大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發病率和致死率較高 。因其可長時間附著於醫院環境和設備上且難以有效消除,成為引起院內感染的重要源頭。

「耳念珠菌能停留較長時間,並且能通過病人和被污染的物體傳播。」蔣子棟介紹,皮膚可攜帶該菌,不造成感染,但可傳播給其他人。該菌可引起重度感染,多重耐藥時導致治療困難,容易播散。

預防是關鍵,早診斷避免院內感染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發現,在我國,2019年已有18例患者感染耳念珠菌 。2022年6月,耳念珠菌在某院重症科病區內傳播,1例患者發生耳念珠菌敗血症醫院感染,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2018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1例腎病綜合徵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檢測出耳念珠菌,這是我國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但在該患者其他部位及周圍環境中未檢出耳念珠菌。截至2020年8月,中國公開報導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報導數量已有25例[1]。

接觸傳播是耳念珠菌引起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一旦發生耳念珠菌醫院感染,極易在病區,甚至醫院內播散。2022年6月6日我國某院重症科1例長期住院患者(章某)檢出耳念珠

菌,隨後在該重症科14例在院患者進行篩查發現,其中8例患者檢出耳念珠菌9株。

而章某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多年,長期滯留重症病房,免疫力低下,最終出現耳念球菌敗血症,搶救無效死亡。但其他7例檢出耳念珠菌的重症患者,均無臨床正常,考慮為定植菌。經過採取積極防控措施,7例定植患者後期複查均轉陰,未在病房內發生暴發流行,由此說明,目前耳念珠菌是可防可控的,即使發現醫院感染,也無需恐慌。

蔣子棟提醒,「對於進入過疫區後回國的人,回國前、回國後,一定要認真清洗身體與衣物,並進行消毒,同時,不要接觸有免疫力缺陷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最好不要到醫院看病人。」

此外,對於預防耳念球菌早診斷非常重要。蔣子棟介紹,如果臨床上,醫生發現耳道出現感染、並伴有不明原因的高熱、腹瀉、呼吸困難的患者,一定要其轉到上級專業檢查機構進一步檢查,不要誤判、漏判,發現疑似患者,要採取相應隔離防控措施,才能避免大規模傳播。

參考文獻:


②《臨床檢驗雜誌》2020年8月第38卷第8期。
③汪俊等:《重症監護病房患者耳念珠菌感染的調查與防控》.中國感染控制雜誌2023年3月第22卷第3期
④黃小強等:《耳念珠菌感染研究進展》.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2020年第30卷第2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