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哥本哈根的「指狀規劃」有何特點?

朝歌文史v 發佈 2024-03-05T20:52:27.663793+00:00

第四,由於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最大的城市,這裡聚集了大量的工業企業與商業機構,因此,它長期面臨著沉重的交通壓力與經濟壓力,這些都亟需政府的相關部門去解決。

文|青丘

編輯|海藍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哥本哈根的發展普遍呈現的不平衡狀況具體表現為: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哥本哈根的城市「指狀規劃」

第一,城市北部的發展速度快於西南部,同時城市北部的人口密度也顯著高於西南部;

第二,由於建築區域的不斷擴大,從而導致城市的綠化面積逐漸縮減,甚至部分綠化區域因道路規劃的調整而被擴建的主幹道所替代;

第三,原先制定的對於老城區的景觀建築的改造與維護工程普遍陷入危機;

第四,由於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最大的城市,這裡聚集了大量的工業企業與商業機構,因此,它長期面臨著沉重的交通壓力與經濟壓力,這些都亟需政府的相關部門去解決。

1947年,哥本哈根地區規劃委員首次提出「大哥本哈根地區」的區域概念,並且為實現區域發展的目標而制定了著名的「指狀規劃」(該名稱於2007年被正式使用)。

這是一項涉及包括哥本哈根市區的29座城鎮的綜合性規劃,它的設想是資本應沿著徑向鐵路線(因鐵路線的排布類似於指狀而被比喻為「手指」)延伸。

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以哥本哈根市中心地區為「手掌」,分別有五個向北、向南、向西等延伸的「手指」狀區域,構成類似於手的形狀。

在郊區火車站的周圍計劃建設可容納1萬居民的城市單元,呈放射狀的公路將沿著「手指」的方向在它的外圍修建。在「手指」區域之間則被設計為森林、農田與開放空間。

有關哥本哈根倡導「指狀規劃」理念的由來,「它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隨著第一條電能鐵路的開通,它的線路規劃就呈現出與傳統的鐵路線的差異,它的形式不是以前那種同心圓的形狀,而是呈現手指狀放射形進展的形狀。

這也為戰後區域規劃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因此,在「指狀規劃」設計之初,它就包含著對相關區域日後交通線路的前瞻性規劃,同時還充分考慮到了交通規劃等多方面的因素。

儘管它的制定者是丹麥城市規劃協會這一非官方組織,然而規劃本身卻全面斟酌了在城市治理和建設中的諸多要素。

針對上述的諸多狀況,「指狀規劃」作為一項整體性的區域規劃方案被提了出來,在這個形狀類似「手掌」的方案中,將哥本哈根(包括周邊地區)劃分成為若干個不同的區域。

其中「手掌」的區域是整個城市的中心,「手指」則是城市未來進一步擴張的外圍區域。根據這一規劃方案的設想,位於「手指」之間區域的綠地和農田等不會被納入城市擴張的範圍。

它的優點不僅在於能夠有效遏制城市過度的無規則擴張(業內人士將其比喻為「攤大餅」模式),同時也是一次對於區域總體性規劃的嘗試。

最初提出「指狀規劃」並主持相關設計工作的丹麥著名城市規劃設計師斯通·艾勒·拉斯穆森指出。「指狀規劃」的設計理念來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城市規劃思維,然而丹麥並未像英國一樣選擇類似於「衛星城」的平面設計方案,而是將城市未來可能的擴張方向以一種更明確的方式確定了下來。

城市人口的增長、住房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的用地增多是根據戰前城市發展經驗而得出的結論,因此,新規劃的目標不僅在於完善已有的城市結構,還包括一個可容納有限增長的整體性區域建設目標,以此來為哥本哈根未來的有序擴張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哥本哈根地區由公共非營利性住房協會建造的房屋主要分布於克厄灣周邊。由於「手指」所劃出的路徑為市郊鐵路的建設提供重要的依據。

因此,通常市郊鐵路沿線區域就會成為新定居點和新街區的選址,包括位於哥本哈根西北部的海萊烏、巴勒魯普以及北部的索爾根弗里等地區。

然而,在大哥本哈根區域的「指狀規劃」實行之初,部分交通線路規劃的方案仍然存在缺陷。儘管「指狀規劃」已經預先為鐵路建設提供了方案,通常一部分新的定居點也沿著規劃的線路逐步建造起來。

然而在鐵路建設工程實施的過程中,由於存在先前規劃中遺留的缺陷,導致新方案在實際推行中一度出現阻礙。

同時出於環境保護的設想,哥本哈根地區還提出了「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的大型辦公場所,選址應位於車站周圍600米的範圍內,以此鼓勵市民選擇公共運輸出行,減少私家車的使用。」

早在丹麥未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丹麥城市規劃研究所的區域規劃委員會就針對哥本哈根的公共空間設計了相關方案,內容包括公共區域綠地的規劃設計、擴建的公園以及供步行和騎行的道路系統等方面。

因此,「指狀規劃」方案是對城市宜居理念的一次整體實踐,其目的在於依靠建設更加便捷的鐵路網,採用改造與保護並舉的方式來建設新型的市郊,同時進一步達到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化居住條件和改善生態環境等目標。

它充分考慮了當下的實際狀況與未來可能發展的軌跡,因此它堪稱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工程。然而,由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它在當時仍然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缺陷。

首先,提出規劃方案的丹麥城鎮規劃協會是民間組織,儘管規劃的實施得到了哥本哈根市政府的支持,然而在實行的過程中卻沒有足夠的法律保障。

最終在該項規劃提出的2年後,它才被市政府採納而成為了一項區域規劃方案。雖然該項規劃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確實發揮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由於哥本哈根地區是當時丹麥規模最大且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它在實際建設中並未能完全遵循此項規划進行,例如在「手指區域」中間原本被設計為綠地和農田區域等的空間,其中仍然有部分地區不可避免地被暫時開發後作為其它用途。

其次,該項規劃是一項卓有遠見的前瞻性規劃,它的內容所包含一部分理想化、前瞻性的設計並不能立刻達到預期的成效。

然而當時的條件限制卻使它僅能對哥本哈根地區的規劃提供指導性建議,因此它的優勢並未充分展現。

最後,該項方案未出台針對城市內部規劃設計的詳細方案。由於該項規劃所提及的「手掌」區域,即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地區的建設在戰前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而「指狀規劃」在實行之初仍然受到戰爭破壞、設施落後以及布局不合理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限制。

總之,丹麥政府與民間的區域規劃委員會之間對各種實際問題的考量難免存在分歧,然而最終的決策幾乎完全取決於政府的立場,從而導致部分方案無法全部呈現。

儘管如此,這項被當時的規劃設計者稱為「與其說是作為實際性的發展規劃,倒不如說它更像是規劃設計者的一個辯論主題」的方案。

它在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與完善後,至今仍然稱得上是一項成功的規劃方案。最終該項規劃方案於1956年獲得了丹麥國家政府的採納。迄今為止,它仍然是規劃設計領域相關學者們倍感熟悉和充滿敬意的成功案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