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曜:東晉唯一實權皇帝,綱紀大亂毫無作為

鄧海春 發佈 2024-03-06T19:46:02.401762+00:00

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司馬睿以王導居機要中樞,王敦掌控重兵,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職,構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司馬氏在建立起短暫的西晉朝廷後,因為血親爭權導致無力抵抗外敵,以司馬睿為首的司馬王室以及北方門閥士族、平民紛紛南渡。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司馬睿以王導居機要中樞,王敦掌控重兵,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職,構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也是從司馬睿開始,東晉權勢掌握在門閥大族手上,直到東晉第九位皇帝司馬曜才打破了這個格局。

一、皇位將失,門閥互爭

連司馬睿想要抵抗門閥都失敗了,更別說他的繼承人了,東晉政權相繼落在了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的手上,這其中要屬桓溫的權力最大了。桓溫一度想要取晉室而代之,司馬曜的父親司馬昱一度是司馬王族對抗桓溫的不二人選,卻也在登基為帝後戰戰兢兢,甚至願意「禪位於溫」

若非名臣王坦之當著司馬昱的面手撕遺詔,司馬氏的帝位很有可能就此被桓溫奪去。桓溫為了取代晉室得罪了許多門閥士族,因此這些世家們寧願扶持年僅十歲的司馬曜為帝,也不願擁立桓溫。在士族門閥的聯手下,桓溫最終未能篡晉就病逝了,東晉王朝得以延續。

桓溫一死,出力最多的王坦之和謝安就請出崇德太后褚蒜子臨朝聽政,但實際上東晉實權仍然不在皇帝手上,而是轉移到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手中,王坦之一死,朝中最大的話事人就是謝安了。為了維持局面,司馬曜與弟弟司馬道子都迎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子,而在地方上,桓溫之弟桓沖依然手握重兵。

二、前秦外患,通力合作

就在東晉一直忙著窩裡鬥的時候,前秦天王苻堅完成了北方統一,立志「黎元應撫,夷狄應和」的他眼下只有一個敵人——晉。前秦的兵卒勝多敗少,兵峰一度逼近到了長江邊,苻堅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東晉天命已定,「投鞭於江,足斷其流」,自己終於能夠奪取帝位。

東晉諸臣當然沒有坐以待斃,謝安的侄兒謝玄所創的「北府軍」成為日後穩定華夏政權的重要基石。與哥哥桓溫不同,桓沖不僅盡忠於晉室,還多次放棄自己與桓氏的利益表達對謝安執政的認同,更是放下血海深仇,轉而在抗擊前秦的一線奮鬥。

三、內鬥再起,威權己出

面對來勢洶洶的前秦,司馬曜清楚自己帶兵打仗不是好手,沒有亂做動作,東晉上下勠力同心,通過淝水之戰的大捷消除北方的隱患,甚至還收復了不少失地。然而外患解除後,內鬥的悲劇又再次上演。

隱忍了多年的司馬曜在淝水之戰期間就開始布局,正值桓沖在此時病逝,司馬曜的主要對手便是封無可封的謝安了。該如何削弱謝安的權柄呢?司馬曜抓住了謝安懼怕「功高震主」的心理,逼迫謝安用退讓換取一份體面。

名將謝玄因為叔父的死屢次上書請辭,在他病死後,於是司馬曜任命胞弟司馬道子和宗室重臣司馬恬身居要職,一舉將軍權掌握在己方手中,還避免門閥指手畫腳,成為了能夠說一不二的實權皇帝。但這場內鬥還沒有結束,甚至越演越烈,司馬曜最終自食惡果。

四、兄弟鬩牆,悽慘境地

東晉政權的團結從來只是一時的,當大家的利益將受損時便空前一致,但如果外患沒了,他們又會陷入你死我活的內鬥之中。收回權力的司馬曜絲毫沒有北伐復晉的偉大抱負,他和司馬道子成天飲酒作樂,放縱手下玩弄朝權,直到司馬道子的勢力強盛起來,雙方又有歪腦子了。

兄弟相爭離不開一個外戚勢力的入局,那便是太原王氏。雖然同娶王氏女,但此時的太原王氏沒有能鎮得住家族的俊才,以至於一家人之間斗得天昏地暗,甚至不惜見血。「既而朋黨同異之聲,播於朝野矣」,忌憚弟弟權勢滔天的司馬曜殺了攛掇司馬道子專攬朝政的袁悅之,雙方爭鬥公開化了。

比起司馬道子,司馬曜顯然更勝一籌,他在弟弟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在要職上留下自己的人,使得自己在兄弟鬩牆中占了上風。可能隱忍算計了一輩子的司馬曜沒想到自己因為一次「口嗨」就直接被宣判了死刑。

眼見自己已無敵手,司馬曜在某次喝高了的情況下對他寵幸的張貴人說要廢了她,「張氏潛怒,昌明不覺而戲逾甚」,結果爛醉如泥的司馬曜就這麼被張貴人殺死。本來司馬道子還在頭疼哥哥的強勢,結果卻是喜從天降,趕緊扶持愚笨的晉安帝,地方上手握重兵的將軍們也積極參與奪權,竟然沒人疑惑司馬曜的死因和追查處死兇手。

司馬曜的一生仿佛只是一場鬧劇,皇位是由王坦之保的,淝水之戰的勝利是謝玄等人打的,能扳倒門閥是謝安主動退讓的,而司馬曜手握權柄後卻沉溺酒色,葬送大好局面,自己的蹊蹺死因也無人關注,「晉亡決於孝武之末年」,自司馬曜之後,東晉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何其悲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