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終評項目 | 營國城郭 井井有條——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

中國文物報 發佈 2024-03-09T21:01:08.583262+00:00

自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主幹道路網絡、宮城、宮殿建築群、官營作坊區、鑄銅作坊、貴族墓葬和青銅禮器群、綠松石龍等重要遺存,確認它是中國青銅時代最早具有明確規劃的大型都城。


發掘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

趙海濤


位於河南洛陽盆地中東部的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自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主幹道路網絡、宮城、宮殿建築群、官營作坊區、鑄銅作坊、貴族墓葬和青銅禮器群、綠松石龍等重要遺存,確認它是中國青銅時代最早具有明確規劃的大型都城。

21世紀初,遺址里發現的「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把二里頭都城劃分出多個區域,確定了大致的布局框架。發現宮殿區和作坊區外側均有牆垣圍護。


根據各區發現的居址和墓葬的分布情況、7號牆與「井」字形道路的關係,我們曾推測:「井」字形道路網絡劃分的網格中,除宮殿區和作坊區外,其他網格或為不同家族、群體的居住區和墓葬區;作坊區西側新發現的牆垣Q7,很可能是作坊區以西網格的貴族居住和墓葬區外側的大型圍垣設施的東垣;進而推測,除了宮殿區、作坊區外側存在圍垣之外,其他網格的各貴族居住和墓葬區外圍也應有牆垣圍護。


為了進一步了解其他區域外側是否也有圍牆,裡面的內涵、布局和演變情況等更多細節,2019年以來,考古人員圍繞上述問題展開新一輪發掘,發掘總面積5000餘平方米,取得重要突破。



在中心區新發現的主幹道路及其兩側牆垣,揭示二里頭都城為多網格式布局。

我們宮城西南之外側發掘,首先發現了「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路口處的南北向和東西向主幹道路寬度約18米,且繼續向南、向西延伸;發現了宮城城牆的西牆南段和南牆西側段,西南角被破壞而無存;發現了作坊區圍牆的西北拐角;發現宮城以西區域的南側圍牆和東南角,確證宮城和作坊區之外的其他區域外側有圍牆。

以此處的發現為起點,我們擴大範圍追尋主幹道路和夯土牆垣。以鑽探為先導,鑽探和解剖相結合,在中心區新發現更多主幹道路及其兩側牆垣。


宮殿區南、北兩側的東西向道路向東、向西延伸,向西延伸已分別達470餘米、440餘米,都超過宮城的東西寬度295米,因此推測作坊區、宮殿區、祭祀區以西至少各存在一個分區。

宮西路向北延伸200餘米,東西寬約17米,局部以較小陶片鋪墊得較為平整。道路的兩側均有與宮城城牆平行或成一直線的夯土牆。

祭祀區已發現東側、西側的夯土牆,祭祀區以西區域已發現其南側、東側的夯土牆,宮城以西的區域已發現北側、東側和南側的牆垣以及東南拐角,作坊區以西的區域已發現北側、東側的牆垣。

還在距宮城北牆約350米處發現與其平行的東西向道路,在距宮城東牆約280米處發現與其平行的南北向道路。


新發現的主幹道路及其兩側牆垣,揭示二里頭都城為宮城居中、顯貴拱衛、分層規劃、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多網格式布局,這是二里頭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項重大突破。二里頭都城這樣嚴謹、清晰、規整的布局,顯示當時有明確的規劃,當時的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達的規劃思想、統治制度和模式。這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手工業作坊的新發現、新突破,填補二里頭都邑布局和手工業考古的空白。


在遺址西北角發現大量帶漆陶,提示周邊可能存在制漆作坊。

首次發現較豐富的制陶遺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現場,包括陶器、骨器、角器加工工藝的多個階段,是手工業考古的新突破,填補了二里頭都城布局和手工業考古的空白。

「井」字形道路劃分的祭祀區以西網格中,發現有貴族居住的夯土建築和出有銅器、玉器的墓葬,附近還有多座墓主被截肢、砍頭,但隨葬有陶器的墓葬,還有一座多人亂葬的合葬墓葬,均為以往較少發現。這些新發現,再次證明了二里頭文化盛行「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態,深化了對該網格區域的認識。

二里頭都城嚴格方正的都城規劃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結構,同宮城宮室制度、青銅禮樂制度等制度一起,為商周及後世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礎,體現了二里頭文化、二里頭王國在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開創、引領作用。同時,二里頭都城的這種布局,也為先秦時期其他都城遺址探索布局、結構提供了有益參考。

作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版權說明:本平台有關「十大考古新發現」專題的視頻和內容,版權歸版權人所有。轉載需經版權人同意或授權。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黃雪芮 王雨瑩

覆審 | 馮朝暉

監製 | 李 讓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