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要遠離話少的人?看完你就明白了

第一心理 發佈 2024-03-11T09:20:46.841957+00:00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在生活當中是否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可能是由於長期作為一名諮詢師,職業的原因使我在人際交往的場合,總是會不自覺地去觀察他人的表現和特徵。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在生活當中是否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可能是由於長期作為一名諮詢師,職業的原因使我在人際交往的場合,總是會不自覺地去觀察他人的表現和特徵。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曾經將人的人格類型區分為內向型(Introverted type)和外向型(export-oriented),對應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是那些在人群當中侃侃而談、發表意見的人和那些不善言辭、看起來總有些沉悶、話少的人。


這兩種性格本來難分伯仲,我們很難去評價什麼樣的性格類型是好的,什麼樣的又是不好的。

但根據我所積累的工作和生活經驗來說,如果你只是一個在人際交往和情商方面表現平平的普通人,我建議你要遠離話少的人。

其實一個人話少的原因,無非在於兩種,其一是他們年紀尚輕、缺少閱歷也不諳世事,所以面對很多需要他們表達的場合會因為自己沒有談資所以感到緊張和茫然,進而顯得木訥。

還有一種就是他們內心的城府極深,明白言多必失的道理,在傾聽的善於同時通過他人外在的表現去探尋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做出針對性的判斷和決策。

別看他們不愛說話,但一旦有需要他們發言的關鍵時刻,他們所說的話則會擲地有聲,和這樣的人相處,如果沒有掌握充分的人際交往技巧,則很少有人會是他們的對手。

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有接近70%的成功人士都來自於話少的內向者,像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股神巴菲特。

更為典型的例子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芬賈伯斯,他在工作之餘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看電影以及冥想。

儘管在賈伯斯的自傳當中寫道他在私下其實是一個寡言的人,身邊的朋友並不多,也沒有固定的伴侶,和家人也少有聯繫。

但如果你去觀看在蘋果最鼎盛時期的產品發布會,你就會發現賈伯斯的語言表達邏輯之順暢,起承轉合之間銜接得行雲流水。

由此我們也可以推知,對於那些話少的人來說,他們並不是缺乏與人交際的能力,他們只是不喜歡那種浮於表面的無意義交流。

很多外向話多的人,他們會自豪於自己的能言善辯,看起來好像和誰都能很快地打成一片,就是我們俗稱的「自來熟」。

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話多的人,其性格內核往往不如話少的人穩定、有力量。

根據著名的英國人格心理學家艾森克關於話少者的「喚醒理論(arousal theory)」,我們可以得知相對於話多的人來說,話少的人有更為準群的信息識別和篩選的能力,他們會在此基礎上選擇將時間花費在用於維護更深度的關係、探索與重要的人更多的情感交流和與學識淵博的人進行更加實質性的思想碰撞上。

這也就是說,那些在你看起來話少的人,可能只是認為和你沒有什麼交流的必要,所以才選擇的沉默,這樣聽起來可能有些刺耳,但真相就是對於大部分話少的人來說,他們都會根據場景的需要為自己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郭德綱就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過,「我在台下和台上完全不一樣,台下我其實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不太喜歡和別人聊天,也不喜歡和別人唱歌喝酒,甚至和陌生人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都不太樂意。」

正因為話少的人會用更多的時間去向內探索,因此當他們做決策的時候,他們只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會更加直接地從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

因此他們在社交場合的惜字如金,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說話,而是他們在瞄準時機,揣摩對方的意圖和打算,同時也讓別人難以摸清自己,正是因為話少,所以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直擊要害。

根據耶魯大學2018年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格特徵當中的內向性與情緒智力和推論社會心理現象的準確率成正比。

通俗來說就是,這個人話少的傾向性越高,他的情緒智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情商」也就越高,同時他對於別人心理現象的把握也就越準確。

話少的人常常能給人一種靠譜、做事情很穩妥、情緒管理能力強的感覺,有人把話少的人比喻成洋蔥,我感覺是比較準確的,他們的內心不會輕易為人所知,而是需要一層一層剝開才有可能窺探到冰山一角。

The End -

作者 |孫榮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