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店600多家!麵館新貴們正被誰拋棄?

餐飲老闆內參 發佈 2024-03-15T08:20:27.662309+00:00

近日,NCBD餐寶典發推文稱,「過去15個月裡,五爺拌麵關了將近600家店」,「在過去一年到一年半的閉店率高達41.8%,是餐飲平均水平的兩倍」。


高光不再,麵館新貴們迎來「洶湧的關店潮」!



總第 3441

餐企老闆內參 七飯 | 文



關店600家店!

麵館擴張之路戛然而止!


近日,NCBD餐寶典發推文稱,「過去15個月裡,五爺拌麵關了將近600家店」,「在過去一年到一年半的閉店率高達41.8%,是餐飲平均水平的兩倍」。



在五爺拌麵的官網,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發展歷程:2021年2月突破了500家,8月,全國門店數突破了1000家。2022年12月,全國門店突破1300家+。


在2021年,僅僅用了6個月,狂開出500家店。但從1000家店到1300多家店,這個過程,用了1年4個月,降速非常明顯,除疫情影響外,似乎有別的原因。



當下,五爺拌麵的門店數為1066家,如果僅以12月1300家+店店的數據為節點,那至少關了300家店,門店規模回到了2021年8月。


規模大「縮水」的五爺拌麵外,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粉面新貴們的發展狀況。


  • 2022年8月,陳香貴門店數達到了237家,到了年底,門店數維持在190多家,差不多4個月關閉了40家門店。3月初,門店數也維持在190多家,看似「原地踏步」,實則是開店與閉店同步進行。


  • 2022年11月份,馬記永的門店數大致為220+家,現在的門店數仍維持在220多家,2023年的新店僅有5家,發展速度大幅降低。


  • 累計在全國範圍內簽約100家門店的張拉拉,門店僅剩56家。


曾經要開出500家店、1000家店的雄心壯志,已在風中消散,曾經的麵館新貴,正逐漸被拋棄。


2021年,是粉面賽道的高光時刻。


超過25起的融資事件,占據了快餐賽道的2/3,湧現了陳香貴、馬記永、張拉拉等麵館新貴,老品牌和府撈麵更是完成了近8億元的E輪融資。


自此開啟了「逆行」之路——其他餐飲品牌收縮回血保命,麵館新貴們南上北下,快速擴店。


但這種好趨勢,似乎在2022年下半年戛然而止,開店速度放緩,關停門店增多。有人將粉麵館定為2022年第三季度購物中心的五大失意品類,「粉麵館開關店比0.69,拓店趨緩」。


在2023年,新的餐飲形勢下,麵館新貴們的「頹勢」並未好轉,甚至有加劇之勢,閉店潮還將繼續。



一碗麵40塊

消費者越來越吃不起了


被消費者拋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產品不過關。這是根基,根基不牢,再高的樓都會塌。


像某知名麵館,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味道差了一些:


「麵條吃起來沒有韌勁,很明顯不是手工做的,不是現做的,肯定是工廠的,預包裝引進過來的。」


「21塊的面是純素的,服務員態度不敢恭維,說沒辣椒了讓自己去旁邊拿。」


「一塌糊塗,點了一份小酥肉,居然沒有辣椒粉,給了一包番茄醬,拜託,這是小酥肉,不是雞米花。


花了20塊點了一份熱乾麵,澆頭太感人了,還不夠小雞啄米的,味道也是一言難盡,坨得不能再坨了。」


大眾點評消費者的曬圖


在其大眾點評頁面,這種評論頻出,不少門店的評分艱難維持在3.5分左右。


產品之外,我們也讀到了很多關於服務的吐槽,有消費者犀利地吐槽到,「吃碗麵,還要當回孫子」。


其次,消費者回歸理性,對品牌高溢價不買帳了。


這半年來,餐飲圈的熱點詞非「刺客」二字,雪糕刺客、火鍋刺客、滷味刺客、燒烤刺客,連吃碗麻辣燙都有刺客。


這背後是,消費者理性回歸,對品牌溢價越來越不買單了,不光是正餐、大餐,日常的快餐也是如此。


雖然有新店面、新環境,重做蘭州牛肉麵或拌麵,但消費核心依舊是那碗面,曾經十多塊的一碗麵,愣是高到了三四十塊錢,不少消費者稱,「變天了,連碗面都吃不起了」。


在2022年下半年,不少15元左右的蘭州拉麵館開始回歸:


合肥的蘭小妖、金城百年、馬記隆,以16元的價格快速打開市場;西安品牌牛一嘴賣價15元一碗,目前已有22家連鎖店;天津上榜麵店隴八味同樣以性價比作為賣點,定價15元,開了十多家店;和府撈麵開出了18元一碗的蘭州牛肉麵店——阿蘭家。



更具性價比的區域品牌的出現,無疑給了消費者更堅定的選擇,在品牌面前,價格才是王道。


如果說性價比低是產品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衝突,還有調整餘地,那產品本身出現了問題,則是致命傷,連叫價的底氣都沒了。



模式沒跑動

規模只能靠錢燒


不光消費者清醒了,理性了,投資者也逐漸理性起來,發現麵館這品類,不是靠多燒錢就能跑出規模來的,如果模式沒跑通,產品和服務跟不上,只會錢越燒越多,很難持續的走下去。


不高的性價比,不高的復購率,這些都是麵館新貴們在消費端遇到的難題。


但在內部,高成本依舊是麵館新貴們難以解決的問題。除五爺拌麵外,品牌門店多開在一線、新一線城市,商場店占比超過了80%。



商場的高房租之外,還有人力成本,店裡的拉麵師傅越來越貴,工資漲到了1萬多,隨著店越開越多,拉麵師傅的身價水漲船高,甚至出現了拉麵師傅緊缺的罕見景象。


在資本的快速擴張要求下,各品牌定下了千店的拓展目標,加快了擴店速度。


一個高成本、低復購的模型,在高速拓展模式下,缺點被放大,短暫提速後,進入了放緩期,門店數停滯不前。


不光規模達不到資本的要求,門店的營業額也做不上去。在2022年末,餐飲收穫了短暫的「報復性消費」後,一切都回歸正常與理性,三四十一碗的面不香了,消費者不買單了。


商場內的更新換代仍在繼續,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不少麵館的商場店紛紛停業、撤店,在新的快餐品牌衝擊下,顯得疲憊無力。


就這樣,在快與慢的博弈中,麵館新貴們帶著尚未完工的「門店模式」倉皇上陣,邊擴張邊調整,而嗅到苗頭不對的資本可以隨時更換投資標的,似乎這場麵館狂飆記里受傷的,只有曾經信心滿滿的加盟商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