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終評項目 | 中國百萬年人類史新的考古實證——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

中國文物報 發佈 2024-03-18T04:57:14.061379+00:00

2021年起,為解決 「鄖縣人」相關學術問題,為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創造條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武漢大學、鄖陽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等單位,組成多學科交叉的考古團隊,對該遺址開展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

發掘單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武漢大學

鄖陽博物館

十堰市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

陸成秋


學堂梁子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坐落於漢江北岸,曲遠河口西邊(圖1)。

遺址因為曾發現兩具約100萬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俗稱「鄖縣人」)而聞名,是一處集古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和石製品三位一體的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保護面積50萬平方米,分布面積超過190萬平方米,發育有五級階地,主體為第四級基座階地(圖2),階地上保留的第四紀堆積平均厚度超過8米,保存了100多萬年來不同時期的地層堆積。

2021年起,為解決 「鄖縣人」相關學術問題,為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創造條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武漢大學、鄖陽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等單位,組成多學科交叉的考古團隊,對該遺址開展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


為保障考古發掘的質量和文物安全,各方共同努力,在遺址創新性地搭建了1000多平方米溫濕可控、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考古方艙、考古工作站等(圖3、4、5)。

同時,為了使考古發掘更加科學、系統、規範和可持續,考古團隊引進了考古發掘數字管理平台、ArcGIS系統和最新的發掘記錄系統,對遺址進行地點和發掘區的劃分,納入新的布方與測控系統。學堂梁子作為第一地點(Loc.1)只是遺址其中之一條山樑,本輪發掘主要在學堂梁子的B、C、E發掘區進行。


B區位於四級階地的遺址核心區,緊靠出土「鄖縣人」1號和2號頭骨的A區。發掘面積203平方米,目前共揭露3個自然層。該區出土了1具古人類頭骨、45件四級階地下文化層石製品和豐富的動物化石(圖6)。石製品主要是簡單打制的石核、石片和搬入石料(圖7)。


出土的動物化石呈雜亂塊狀或條帶狀聚集分布;部分骨骼化石保留了原始連接狀態,表明這些化石被原地埋藏或未經過長距離搬動。經初步觀察,動物種類有猴、虎、鬣狗、劍齒象、犀牛、野豬、小豬、貘、鹿、牛、馬等(圖8)。



C區位於四級階地最高處,目的是尋找遺址更加完整的地層。發掘面積105平方米,目前共揭露6個自然層,其中第二至五層應該為遺址首次發現。目前已出土四級階地上文化層石製品83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和搬入礫石。相對B區出土的下文化層標本,石器技術更加進步(圖9)。C區新發現的層位延長了該遺址的地層和文化序列,對於探討遺址完整的地層、年代和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E區位於三級階地的油坊梁子東端,目的是尋找更晚階段的舊石器遺存。發掘面積126平方米,目前共揭露3個自然層。出土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和搬入石料等舊石器時代較晚階段的石製品,共148件(圖10)。E區的發現進一步延長了本區域古人類活動史,對於探討本區域舊石器文化技術演進和構建本區域更加完整的舊石器文化序列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2022年5月18日,在距「鄖縣人」1號頭骨發現33年後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遠的考古發掘地層壁面上,「鄖縣人」3號頭骨面世(圖11)。

新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保存完好,形態清晰,具有直立人的體質特徵。3號頭骨形態基本正常,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形,所能提供的性狀信息比以前發現的兩具頭骨更豐富而真實,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前兩具頭骨變形的缺憾。


「鄖縣人」3號頭骨面世後,考古團隊制定了科學周密的工作方案,採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規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多學科聯合攻關,對埋藏頭骨化石的部位及時進行了擴方發掘。2022年12月3日上午9時許,「鄖縣人」3號頭骨在湖北鄖陽學堂梁子遺址被順利提取出土,進入修復和研究環節(圖12)。

圍繞人類化石和其他遺存,考古團隊系統採集了1400多份用於年代、環境、埋藏、殘留物和分子生物學分析等多學科研究的沉積樣品,拍攝了20多萬張高清照片,進行了20多次的高解析度實景三維建模,留取了海量的發掘圖片、影像與數據資料(圖13、14、15)。

所展開的地層對比分析表明,「鄖縣人」3號頭骨與以前出土的1號、2號頭骨位於同一套地層中。地貌位置、地層序列和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顯示人類化石埋藏於早-中更新世地層中。以前採用電子自旋共振、鈾系法、古地磁方法測年結果指向距今約100萬年,新的取樣和多方法測年將會得出更精確的年代數據。


「鄖縣人」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徵;該化石處在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係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化石及文化證據。本次發掘的收穫為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講好東方人類故鄉先民演化和文化發展的故事,提供了關鍵節點的重要依據與信息。


作者:湖北省考古研究院

版權說明:本平台有關「十大考古新發現」專題的視頻和內容,版權歸版權人所有。轉載需經版權人同意或授權。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黃雪芮

覆審 | 馮朝暉

監製 | 李 讓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