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糖②明明含糖,這些飲料為何能打「無糖」標籤?標準是怎麼定的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3-19T03:54:36.434213+00:00

「糖含量小於等於0.5g/100g,糖含量符合GB28050聲稱無糖的要求。」細心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包括無糖飲料在內,部分無糖產品包裝有這樣的聲明。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 28050-2011),食品中糖的含量≤0.

「糖含量小於等於0.5g/100g,糖含量符合GB28050聲稱無糖的要求。」

細心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包括無糖飲料在內,部分無糖產品包裝有這樣的聲明。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 28050-2011),食品中糖的含量≤0.5g/100g或100ml,就可以標註為「無糖食品」。

從字面上理解,無糖,似乎應該意味著飲料中糖含量為0,但明明有微量的糖含量,國標卻允許其宣稱無糖。如何理解國家標準中的「無糖食品」仍然允許含糖呢?又該如何看待這類飲料普遍打上「無糖」標籤的現象?

宣稱無糖的標準是什麼?

國家標準起草單位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陳曉明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當年起草時,「無糖食品」的標準是跟著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國際標準來的。

CAC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63年聯合設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專門負責協調政府間的食品標準。

CAC在1997年發布了Guidelines for Us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laims(CXG 23-1997),最新一次修訂在2013年,其中對糖的含量宣稱條件是,「無糖」指每100g(固體)或每100ml(液體)中含糖量不高於0.5g。

來源: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

我國的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 28050-2011)於2011年10月發布,並於2013年1月1日實施。

澎湃新聞記者向CAC發送郵件請求採訪,截至發稿暫未獲回復。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100%無糖是不可能的,國標是一個浮動值,這是合理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翟天昶認為,國家標準中對於食品中糖的含量≤0.5g/100g或100ml即可標註為「無糖食品」,可以理解為是一個誤差範圍的問題。「從技術上來說,不可能要求一點(糖)都沒有,允許存在一些誤差,其實這個含量已經很低了,基本上可以等同於沒有。」翟天昶說。

「無糖」之後,飲料的甜味從哪裡來?

「無糖」之後,各類飲料如何保證它們的甜度?那就得靠添加各式各樣的甜味劑,尤其是代糖。

「飲料的發明首先是為了享受它帶來的快樂。」某知名食品飲料公司相關人士指出,其公司研發了一些完全不添加糖或代糖的茶飲料,也有一定市場,但仍在不斷調整口感和濃度,試圖讓消費者喝起來覺得「好喝」,而不是強迫自己喝「健康」飲料。

以無糖可樂為例,儘管標註「無糖」,喝起來卻依然甜的原因是,阿斯巴甜、安賽蜜與三氯蔗糖(也稱「蔗糖素」)這類合成代糖在「欺騙」味蕾。

甜味劑又分為營養性甜味劑與非營養性甜味劑,前者包括蔗糖、果糖、乳糖及各種糖醇類甜味劑,這些甜味劑含有能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代糖屬於非營養性甜味劑,甜度超高且產生能量少。

某知名食品飲料公司經理級別人士何磊(化名)向澎湃新聞記者指出,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約600倍,安賽蜜、阿斯巴甜的甜度則約為蔗糖的200倍。

來源:國金證券研報

代糖健康嗎

據翟天昶介紹,最早的時候,規範「無糖食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食品中不含游離糖,食品飲料加工過程中添加的糖就屬於游離糖,熱量比較高,「糖在游離狀態的時候,與非游離狀態還不太一樣,游離狀態的糖非常容易(被人體)吸收,而且(吸收)非常快,一下子(產生)特別多熱量就可能會引起脂肪堆積。」翟天昶解釋稱。

代糖因為能量少、價格合適,又能保證甜度,並且不屬於游離糖,添加後仍符合國家標準對包裝標註「無糖食品」中糖含量的規定,成為不少企業的「香餑餑」。

翟天昶指出,儘管目前代糖也存在爭議,但代糖的熱量較低是確定的,「代糖至少在等量的情況下,比糖還是要好一些的,至少熱量就低,而大家買無糖飲料最主要的目的是因為它熱量低。」因此可以說,合規的「無糖食品」比有糖食品更健康。但需要指出的是,代糖等甜味劑本身是否健康,目前尚未有定論。

「(甜味劑)裡面可能也有利益炒作的問題,但單純拿兩瓶等量的飲料來說,目前還是認為『無糖飲料』比有糖飲料更健康一點。」翟天昶強調,超量攝入代糖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

如何規範「無糖」標籤

那麼,國家標準對「無糖食品」標籤的界定,是否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國家現在也在規範這一塊,但是國標這一塊還沒有完全落實,雖然說未來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是發展的一個方向和路徑。」朱丹蓬認為,設立國家標準能建立消費者的信任,整體來看,「無糖食品」還處於初級階段,產業端整體也並不是非常成熟,政策端也沒有太多加持,消費端又存在重度消費人群的剛性需求,裡面存在很多矛盾,矛盾背後就是亂象。

在「無糖食品」有待規範的同時,產品中添加代糖宣稱「無糖」成風,是否需要有關部門細化營養標籤的規定呢?

翟天昶認為,代糖不屬於游離糖,關於代糖攝入會給健康帶來風險的問題,目前的科學證據還比較弱,所以一般情況下還是認為代糖相對健康,攝入代糖不會帶來熱量超標並增加肥胖風險。如果代糖攝入會給健康帶來較大風險的證據較強,相信世衛組織會出台相關建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