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公立免費教育,就是一場「笑話」?

澳洲財經見聞 發佈 2024-03-27T10:47:41.258880+00:00

前段時間開學季,有朋友在微信群里抱怨,兒子入讀墨爾本一所公立中學七年級,一個開學季下來,前前後後花費了近萬澳元。

前段時間開學季,有朋友在微信群里抱怨,兒子入讀墨爾本一所公立中學七年級,一個開學季下來,前前後後花費了近萬澳元。


朋友細細算了一筆帳,還沒開學,她就已經陸續支付了兒子參加學校各類活動的費用將近3000澳元,包括露營、學校樂隊、體育活動和一些選修課程的費用等。此外,購置新的校服、鞋子和教材書本,外加一台學校建議的新電腦共計3000多澳元


臨近開學,學校的APP上顯示還有幾筆自願捐款(Contribution)和募捐(Donation)需要支付,包括圖書館建設費、建築基金費等等,共計1000多澳元


據說,維州是養娃成本最高的州,即便是公校父母也被逼支付各種自願費用。


針對澳洲公校「伸手要錢」的行為,有人總結說,澳洲公立免費教育,只是聽起來很美罷了!


公校窮得叮噹響


「露營、運動、樂隊這些深化拓展項目,學校收費家長都能接受,畢竟這些活動不在課程大綱之內。」讓朋友糾結的是自願捐款到底要不要交。考慮再三後,她還是支付了捐款。「公校已經不收學費了,捐款也不算多,能付就付吧,錢也是用在孩子身上,學校添置設備也是孩子受益。」另外,朋友還擔心,如果不捐款,學校會不會對孩子有看法,給孩子「穿小鞋」。



公校向家長「乞求」贊助費其實並不是新鮮事,多年來一直備受爭議。但即便爭議不斷,即便各州教育部都曾明確禁止學校強迫家長付款,但缺乏資金的公立學校在每個開學季「跪求」父母捐款的現象卻越演越烈。


原因很簡單,公校真的太窮了!


數據顯示,澳洲大部分公立學校都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一些學校的資金缺口高達200萬澳元,無論家長貢獻多少,都無法彌補這些缺口。


維州尤其嚴重。維州公立學校是全澳資金最不足的學校之一,只得到了他們應該得到資金的84%。



於是,越來越多的父母被要求出資彌補公共教育部門的資源不足。校長們甚至警告說,如果沒有捐款,學校只能提供基礎教育,而自願捐款可以幫助他們提供更小的班級規模、額外的支持人員、識字和算數項目、樂器、科學設備,甚至是烹飪課所需的烤箱。


就連精英學校也不例外。比如,墨爾本著名的精英公立男校Melbourne High School,除了電腦、校服和書籍的費用外,一名9年級學生的自願捐款總計高達3600澳元。


私校也能獲得撥款,公平嗎?


針對公校向家長索求自願捐款,維州州長曾回應,維州的父母沒有義務在公立學校支付費用。


但馬上有人質疑,就是因為公校沒有得到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全額資助,才不得不向父母和社區「乞討」、「借錢」。


更令公校父母扎心的是,雖然政府錢罐子裡的大多數錢都撥給了公校,但是最近幾年,私校的撥款比例一直在增加。


數據顯示,2021年,澳洲每個公立學校的學生每年平均獲得20940澳元的政府資助,非公立學校學生為12442澳元。


但是,在過去10年裡,政府為每個私立學校學生提供的資金增加了3338澳元,而公立學校的學生獲得的資金只增加了703澳元。尤其是在莫里森政府期間,政府撥款偏向私校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有3/5的聯邦政府撥款都流向了私校!



很多人包括筆者都感到疑惑的是,私校已經收取了高額學費,還能通過捐贈和投資等方式獲得豐厚資金,為何還能獲得大量的政府撥款?


其實,在給私校撥款方面,澳洲真的是「特立獨行」。


在一些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私校學生幾乎無法得到任何來自公共基金的款項。在另一些國家,比如加拿大和紐西蘭,撥給私校的政府資金比例也遠遠低於澳洲。


據了解,澳洲政府資助私校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當時,由於戰後嬰兒潮的影響,不論是公校還是教會學校都面臨巨大壓力,而後者在傳統上是為貧窮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聯邦政府認為如果不給教會學校注資,會導致教會學校系統崩塌,會有更多學生湧入已經不堪重負的公立學校。


於是,給教會學校和私校注資的傳統便從那時開始保留下來,聯邦政府會根據每個孩子的教育成本來決定給各個學校的撥款。



其中,私校從聯邦政府獲得的撥款金額取決於家長為孩子支付教育的能力,這意味著如果一所學校曾獲取過高於基於家長支付能力所獲撥款,那麼它將可以保留這個金額,並且這個金額還將在一個被稱之為指數化的操作流程中不斷上漲,最終加劇了私校和公校之間嚴重的資金差異。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政府給予大量經費給本就收入不菲的私校很不合理,加劇了澳洲教育體系的不公平性,政府應該停止對所有富裕私校的資助。


然而,也有私校家長感到不滿,從納稅人角度看,無論私校還是公校,學生的家長都是納稅人,他們的孩子都有權利享受國家的教育經費撥款,憑什麼私校學生分攤到的政府撥款要比公校學生少呢?


這似乎是個無解的難題。


窮公校,富私校,還用選嗎?


前段時間,有澳媒報導,2020年維州公校的平均捐贈收入為每位學生179澳元,而著名私校Melbourne Grammar則為5055澳元!


這意味著私校有更雄厚的財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資源,例如體育館和圖書館,或課外活動。



另外,根據一些機構的預測,到2029年,公立學校將面臨600億澳元的資金短缺,而私立學校的資金將出現60億澳元的過剩。


如此巨大的鴻溝,作為家長,在面對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選私校還是公校」時,還需要糾結嗎?這也難怪華人家長要不惜一切代價供孩子上私校了。數據顯示,最近兩年,公立學校的入學人數持續下降,而私校的入學人數則持續上升。


當然,對於大部分工薪階層的家長來講,供孩子上私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隨著生活成本危機的加劇和私校學費的大幅上漲。



不得不承認的是,孩子的起跑線大部分時候還是由父母的財力、能力和格局決定的。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不存在教育資源的絕對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始終是稀缺貨。通常情況下,父母投入的越多,孩子獲得教育資源就越好。當然,作為父母,還是要量力而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