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後,清朝皇帝為何愛將儲君密詔放在牌匾後面?

鷓鴣山散人 發佈 2024-03-28T17:36:04.668694+00:00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康熙帝的兒子胤礽,早年由於溺愛而越發囂張跋扈,最終鑄就大錯而含恨而終。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康熙帝的兒子胤礽,早年由於溺愛而越發囂張跋扈,最終鑄就大錯而含恨而終。

在此之後,康熙帝再未公開宣布皇太子為誰,等到康熙晚年,儲位空懸,遲遲沒有定論。

一場腥風血雨悄然而至,康熙剩下的9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各自為營,朝廷上一片混亂。

這場宮廷政變也被稱為「九子奪嫡」,最後的勝家竟是平時稱自己為「天下第一閒人」的胤禛。

雖然時至今日,不論是歷史還是現在的學者,對於雍正帝奪得帝位一事多有議論。

但在史書所載的雍正帝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在雍正帝當著眾臣的面將立儲密詔放入殿上的「光明正大」匾後,他身後的皇帝紛紛選擇了這一做法。

為什麼在這場宮廷鬥爭後,大家都放棄了漢文化中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轉而秘立不宣了呢?

公開立儲惹黨爭

清朝後代皇帝不再公開立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第一,將繼承人公之於眾後,繼承人自身心性不定,容易驕傲自滿;

第二,一旦確定了繼承人,朝堂上部分大臣會為了自己的仕途,提前與太子結盟,人一多就會形成黨派,黨同伐異,非常不利於日常政務的處理。

而這些情況,早在清朝建立以前就出現了。後金政權時期,努爾哈赤政權一開始選擇的可汗,與自西漢伊始的「立嫡立長」嫡長子繼承制還是有所不同。

當時努爾哈赤最初選擇的是自己的長子褚英,這個選擇實際上受到了漢文化「嫡」「長」的影響,但由於是少數民族,始終還是更希望能者任為可汗。

而他的長子確實也很符合一般少數民族對於可汗的要求,所以,努爾哈赤的選擇其實是打破了兩種制度束縛,將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的新制度。

然而,就在他公開宣布了未來的繼承人是褚英後,事情並沒有朝著他預想中的發展。

在培養褚英的過程中,往往都會讓繼承人試著帶領整個部族進行日常活動。

褚英掌權後,非但沒有認真學習治世之道,反而越發狂妄自大,與朝廷中諸多大臣不和。

有一次他竟在努爾哈赤出兵征戰時,暗中焚香咒自己的父親死在戰場上,好讓自己早點登位。

作為女真族的後代,後金乃至滿清都信奉薩滿,褚英的行為無疑是大逆不道。努爾哈赤知曉此事後,立即將其圈禁,後來褚英鬱郁不得志死在了禁所。

原定的繼承人廢了,現在努爾哈赤又選中了代善,結果又有人告發說代善與自己的大福晉接觸頻繁。於是,代善也被排除在繼承人角逐圈外。

至此之後,努爾哈赤再也沒有公開立儲,抉擇汗位繼承人的辦法也隨著清朝建立後逐漸遺忘。

清朝初建時,曾經效仿漢族王朝遵循嫡長子繼承制,這裡看得出漢文化對清朝統治者的影響之深。

然而到了康熙帝這裡,嫡長子繼承制的弊端越發明顯。

康熙帝之所以會選擇胤礽作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最初也是看見這個孩子有人君之資,再加上又是與他心愛的仁孝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嫡子。

康熙飽讀詩書,深受漢文化影響,其實他是十分認可嫡長子繼承制的,於是在胤礽剛滿周歲的時候就公開冊立其為皇太子了,可見康熙多麼寵愛胤礽。

只可惜隨著時間的流逝,皇太子胤礽一點點長大,待他能夠與前朝接觸,甚至暫替父親代為朝政時,他便集結了不少親信以壯大自己的勢力。

而群臣中也有不少騎牆或勢利之輩,都是侍君,況且還是老子的兒子,那都是遲早的事,現在巴結上太子,將來或許還能走得更遠。

於是許多臣子也加入到太子黨中,這都是隨著太子年齡的增長,行使儲權形成的勢力。

既然有太子黨,就有反太子黨,而在這當中有其他皇子與太子想抗衡的勢力,也有一心只為朝政輔佐君王的勢力。

而這些黨派林立,紛爭不斷都對當時的朝政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而皇太子也在這個過程中得意忘形,迫切想要登上皇位,不尊重自己的父親。

康熙帝又是尤為看重孝順這一人品的君王,他十分反感目無尊長、與兄弟之間相處不佳的皇子。

胤礽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失去康熙帝對他的認可的,經歷過兩次廢黜後,他終於被廢不再立為太子。

然而朝廷上的風波並未消失,康熙遲遲未能選出下一個儲君,一個是他無心立儲,這個是情感原因。

第二個則是他意識到公開立儲很容易助長太子黨勢力,從而擾亂朝政,再加上他想暗中觀察哪一個皇子更加適合,既是謹慎,也是保護措施,

因此,在今天有學者也認為秘密立儲這一制度,實際上自康熙晚年時就已初具模型了。

但康熙遲遲未能表達他正觀察皇子,或是秘密立詔的意願,只是在朝廷上確認了嫡長子這一制度如今確實是不大適宜了。

他在繼承人一事上纏鬥了太久,以至於晚年他在政務上頗為怠惰,影響了他從事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政務,這是十分可惜的。

此外,由於儲位懸而未定,朝廷上諸皇子黨派混戰,康熙自己也說,皇子們應該視自己為君父,他如何立儲是他的是,皇子們應該將心思用在朝政上。

康熙瞭然皇子黨爭的危害,可惜如今局勢已成,他也是有心無力。

康熙61年,康熙帝於暢春園去世,在清實錄中曾記,康熙生前留下了一紙諭旨,稱四皇子胤禛人品貴重云云,選了他做皇帝。

至此,九子奪嫡的爭鬥才畫上了句號,雍正帝即位後,很快做下了諸多措施,而他也正是秘密立儲制的實際建立者。

不拘嫡長而立儲

養光韜晦的雍正帝尚為親王時,從不在公眾表露自己與臣子結黨,但他自己在府內也有一批從小跟到大的親信。

這些親信在他小時候是粘蛐蛐等昆蟲的侍從,等他長大以後,他加以利用這些人,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

在九子奪嫡這一宮廷鬥爭徹底爆發後,作為雍正身邊的親信,掩蓋了他謀求地位的野心。而最後,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手段獲得了帝位。

至於歷史上對他潛邸與帝王形象虛實的討論,在這裡按下不表。

雍正帝45歲即位,將近20多年的親王生涯,讓他體察到康熙在位時的諸多弊病,他一上位便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這當中就包括選定繼承人的制度改革。

雍正元年8月17日,雍正剛登基就召集大臣們在乾清宮的西暖閣開會,當時就談論到了冊立太子一事。

在皇帝青壯年時期就立下繼承人,這是清朝素來的習慣,但是雍正帝並未像他的父親及祖輩那樣,明確說明太子是誰。

他當時說了一段話,而這段話便開啟了後朝秘密立儲的傳統。

當時,他提到自己被聖祖委以重任,任何事情都不敢怠慢,必須做長久的打算。

如今孩子們都還小,立儲一事必須小心謹慎,這個時候公開立儲實在太早了。

說到這,他便接著把秘密立儲一事告訴給諸位大臣,他今天親自寫下立儲密詔,將其密封在匣子內,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中,以防萬一。

雖然這只是會議中的一部分議題,但雍正帝的這一番話是正式廢除了嫡長子繼承制的證明。

曾經身處黨爭旋渦的他,深知立儲一事處理不當,對於朝政的危害性是難以想像的,他父親便是前例。

因此他認為絕不可再以嫡長子繼承製作為選拔清朝繼承人的制度,事實上,一個人要想從固有的制度觀念中掙脫出來是十分困難的。

在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前,多少漢族王朝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制。

哪怕這個嫡長子如晉惠帝愚痴,或是明熹宗無心朝政、沉迷木雕等等,基本上都是因為他們嫡長子的身份當上了皇帝。

而雍正帝能夠跳出這個怪圈,其實也是因為他作為少數民族,接受的文化與漢族不同,嫡長子繼承制是他們學習的制度,並不是深入民族意識的文化。

當這個制度無法為朝代提供發展的空間時,像雍正帝這樣善於開拓進取的帝王,就會選擇改變。

雍正帝有四個孩子,而他最後選擇的是庶出而年幼的弘曆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皇帝選擇弘曆的因素有很多,雖然看起來好像是為了革新而為之,倒不如說是以「賢」為基準綜合考慮的結果。

雍正有4個孩子,其中身份最高者為弘時,而弘曆的生母只是府內的一名庶妾,年紀也小,按往常的規矩怎樣都輪不到弘曆的頭上。

雍正秘密立儲四個月後,為了不暴露自己的意願,弘曆和弘時的生母一同被封為妃子,而福慧的生母則封為貴妃更高一等。

弘曆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其聰穎的一面,6歲時他便可背得《愛蓮說》,康熙帝尚在時還將他留在宮中教養。

並且弘曆,即乾隆帝的自述中又可得知,他小的時候在夏天隨祖父去避暑山莊練習射箭,連中五箭,祖父十分欣慰,賜了他黃馬褂。

清朝皇家相當看重箭術和騎術,這也和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不可分割,即便現在進了中原,成為霸主也不可忘了本。

滿族作為女真人後代,雖不信嫡長制,但非常重視長幼秩序,弘時作為長兄而不被雍正考慮,或許是這父子倆關係不好的緣故。

倘若真像雍正所說的那樣,弘時行事不穩、放縱不端,那便是品格上的問題,以「賢」所立的話,自然只能放棄。

等到雍正帝駕崩,弘曆登基成為乾隆帝,這位皇子確實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成長為了一名具有政治才能的皇帝。

至少在雍正這裡秘密立儲制發揮了它該有的功效,而到了乾隆、道光又陡生波折,真正嚴格實施了秘密立儲的皇帝僅有雍正和道光。

但總的來說,這一制度徹底終結了長達2000年的嫡長子繼承制,對於後朝有著深刻的影響。

加強中央集權制

乾隆帝兩立儲不成,關注的兩名皇子皆英年早逝,在立儲之事上花費了一些心思。

雖然他依舊深受嫡長子繼承制的影響,但他自己也曾說過,從前以嫡長子立儲實在荒謬,無理由的立嫡立長,釀成了太多手足相殘的悲劇,還是應當以品德、賢能作為立儲的標準。

可以說,清朝統治者選擇廢除嫡長子繼承制,還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從另一方面來講,秘密立儲制的建立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君王將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掌心。

這避免了皇子黨派林立,擾亂朝政,有利於封建王朝時期的政權穩固,維持社會發展穩定。

另外,這項繼承制度的建立,也極大避免了皇權與儲權之間發生矛盾。康熙帝時乃至以前,公開立儲也就選擇讓太子擁有一定權力與皇權抗爭,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悲劇。

況且,這項制度給了皇帝容錯、修改的空間,也避免了立廢太子對皇子造成的巨大傷害。

不過這項制度在實踐中也體現出了一個弊端,首先是如果皇帝本身的子嗣不多,孩子又易夭折的話,實際上能夠選擇的範圍也非常的狹窄。

例如咸豐帝僅有一子,不選他也就沒得選了,而到了同治、光緒帝時沒有子嗣,秘密立儲制也就名存實亡了。

總而言之,在封建時期,自雍正帝實行秘密建儲制度後,清朝的皇位繼承便少了許多變數,朝臣也能真正效忠皇帝,保證了朝政的穩定和皇位的安穩。

同時,秘密立儲制也方便皇帝對皇子進行基本政治、文學素養的教育、考察,也讓皇子們將重心轉移到向皇帝展現自己上,不再進行無謂的手足相殘之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