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時當心落枕,四種功法迅速緩解,快來試試~

中醫王振濤教授 發佈 2024-03-29T16:03:51.170959+00:00

冬春交替時,雖春風拂面,但乍暖還寒,容易著涼,是落枕高發季節。那麼,落枕為何發生,又該如何預防呢?落枕又稱失枕,表現為睡醒後出現頸部疼痛,頭常歪向患側,活動不利,頸項不能自由旋轉後顧,旋頭時常與上身同時轉動,以腰部代償頸部的旋轉活動,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冬春交替時,雖春風拂面,但乍暖還寒,容易著涼,是落枕高發季節。那麼,落枕為何發生,又該如何預防呢?

落枕因何發生

落枕又稱失枕,表現為睡醒後出現頸部疼痛,頭常歪向患側,活動不利,頸項不能自由旋轉後顧,旋頭時常與上身同時轉動,以腰部代償頸部的旋轉活動,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同時頸部肌肉痙攣壓痛,觸之如條狀或塊狀。頸肩部兩側斜方肌、背部兩肩胛內側的菱形肌等處亦有壓痛。X線檢查可顯示頸椎曲度變直,失去正常弧度。


落枕可因睡眠姿勢不良、頭頸過度偏轉、睡眠時枕頭過高、過低或過硬,使局部肌肉處於長時間緊張狀態,持續牽拉而發生靜力性損傷造成。中醫認為,頸肩部遭受風寒侵襲也是落枕的常見原因,如有身體素虛或頸部有慢性勞損之人,睡臥當風受涼,造成風寒之邪侵襲頸項部,局部肌肉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僵凝疼痛。《諸病源候論·失枕候》就對失枕的病因有專門論述:「失枕,頭項有風,在於筋之間,因臥而氣血虛者,值風發動,故失枕。」


發生落枕應及時診治,如果不予重視,會導致反覆發作,最終還可能演變成頸椎問題,導致頸椎病、寰樞關節不穩等問題。

預防注意四點

預防落枕,日常應注意以下四點。

一是枕頭不能太高,一般以12~15cm為宜,亦不能過低或者不枕枕頭,這樣都容易造成頸肌勞損和扭傷。枕頭以軟硬適度為宜,填充物材質以蕎麥皮、決明子等為好。


二是注意保持正確睡眠姿勢,頭頸部切莫長時間處於偏歪狀態,這樣會造成肌肉緊張痙攣和頸椎小關節失穩。


三是頭頸部活動要小心,防止頸部扭傷。不做猛然轉頭、甩頭動作,更不要長時間上網、低頭看手機。


四是注意頸部保暖。中醫有「熱則筋縱,寒則筋攣」之說,應避免頸部遭受風寒侵襲,導致氣血不通,脈絡瘀阻,不通則痛。

中醫治療有良效

落枕採用中醫綜合治療可取得良效,包括手法按摩、中藥內服外用、穴位調理、功法鍛鍊等。


手法按摩

手法治療是此病的首選方法,可很快緩解肌肉痙攣,消除疼痛。操作時,患者取坐位,醫生先用點按、拿捏等手法,施展於頸部至上背部痛點,松解痙攣肌肉筋膜。繼而採用端項旋轉法,一手托其下頜,一手扶於枕部,使頭略向後仰,兩手同時用力向上端提,來回連續作左旋右旋活動3~5次,以理順筋絡、活動頸椎小關節。最後施以理筋手法。


中藥內服外用

本病治宜祛風散寒,宣痹通絡。可辨證選用溫通經絡、舒筋活血中藥內服,如桂枝湯、葛根湯加減等。中成藥可服獨活寄生丸,每次5g,1日2次。有頭痛形寒等表證者,可用羌活勝濕湯加減。外用可選貼傷濕止痛膏、消痛貼膏等。


穴位調理

可選用肩外俞(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肩井(在頸後部,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大椎(在頸後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外關(在前臂後側,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懸鐘(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阿是穴(局部壓痛點)等,給予指揉法,每穴2~3分鐘。亦可採用艾條溫灸上述穴位,至皮膚出現紅暈為止,每次每穴3~5分鐘。


功法鍛鍊

以下介紹4種方法可供選擇。

①與項爭力

站立,首先雙手叉腰,上身不動,頭儘量後仰,同時深吸氣,此時頸部前屈肌群緊張對抗,然後復原,同時呼氣。其次再低頭,閉口,下頜儘量緊貼前胸,同時呼氣,頸部後伸肌群對抗用力,然後復原,同時吸氣。本法反覆10~20次為一組,每日2~3組。


②哪吒探海

站立,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頭頸用力伸向左前方,雙目注視前方地面約1.5m處。身體不動,頸部繼續努力向前探伸,同時吸氣,然後還原,同時呼氣。左右相同,各做10~20次為一組,每日2~3組。


③後伸旋轉

站立,雙手叉腰(坐靠背椅更好)。頸部適當後伸,然後作頸部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的旋轉活動。本法反覆10~20次為一組,每日2~3組。


④犀牛望月

坐位,雙腿略分開,兩手十指相嵌,掌心朝上,上身前傾,前臂自然架於腿上。頭及上身用力左轉,頭後探,右肩略下沉,左肩微聳,如回首望月,同時深吸氣,然後還原,呼氣。左右相同,各做10~20次為一組,每日2~3組。



以上內容摘自網絡,謹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