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篡奪曹魏,司馬昭為什麼用晉作為國號

獨行客地圖帝 發佈 2024-03-29T22:44:44.850642+00:00

無他,歷史上出現過兩個晉朝,都給「晉」抹了黑。司馬懿實際控制曹魏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也是屠刀滿天飛,動輒夷人三族。

在歷代的國號中,「晉」的名聲是比較臭的。無他,歷史上出現過兩個晉朝,都給「晉」抹了黑。

公元249年,看上去「人畜無害」的老糊塗、太傅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誅殺大將軍曹爽,曹爽等人被夷滅三族。司馬懿實際控制曹魏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也是屠刀滿天飛,動輒夷人三族。當然,晉朝名聲臭,還是因為武帝司馬炎死後,八王作亂,導致五胡亂華,繼而又是南北朝大分裂,險些給中原造成了滅頂之災。公元936年,五代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推翻後唐皇帝李從珂,認比自己還小11歲的遼朝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割讓幽雲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導致中原王朝無險可守。

北宋和遼朝的對峙中非常被動,其根源就在於燕山地區的喪失。金朝人說:「亡遼雖小,但控制幽燕,就足能讓宋人送幣(年送三十萬銀帛)」。

中原文明兩次受到破壞力驚人人的打斷,都和「晉」有關,你說「晉」能不臭嗎?當然,「晉」的臭名聲主要來自民間,在朝廷上,「晉」是非常吃香的。能封為晉王,多是帝位的有力競爭者。比如隋煬帝楊廣當太子前封晉王,唐高宗李治即位前封晉王,差點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周世宗柴榮也是晉王。

還有收復幽雲十六州失敗的宋太宗趙光義,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等。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氏為什麼要以晉為國號?晉朝的國號始於公元258年,司馬昭迫使魏帝曹髦封他為晉公,為篡魏做準備,然後故意沒有接受。司馬昭選擇未來的國號,只能選擇地處中原的國號,像楚、越、陳、隨是不能用的。疆域在中原的諸國號中,除魏之外,還有趙、燕、齊、韓等國。首先不能用「燕」,因為燕國的位置太過靠北,而齊國的位置又太偏東。韓雖居天下之中,卻是個孱弱的小國,司馬氏當然看不上「韓」。

繞了一圈,最合適司馬氏的國號還是「晉」,至於原因,有好幾種說法。

一、春秋時就有個魏國,位置在今山西省西南端的運城市芮城縣,黃河北岸,中條山西頭。公元前616年,魏國被晉獻公滅掉。有人認為司馬昭就取這一個意思,上一個滅魏是晉,現在他也將要滅魏,所以用「晉」為國號。至於秦始皇滅魏,司馬昭是不合適用「秦」做國號的。

二、司馬昭在受封為晉公之前,上一個封號是高都侯。看似和晉國號沒什麼關係,實際上大有內涵。

高都是個地名,戰國時的魏國設有高都邑,漢稱高都縣,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晉城市主城區。司馬昭看中了「高」字,高字有何意?一意為「崇(高)」,比參照物要高。崇字可作動詞解,意為要超越「高」。司馬昭為什麼要超越「高」?大家應該都記得東漢末年有一句流行天下的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司馬昭選擇高都作為自己的封邑,就是衝著這句讖語去的。想當年,出身頂級豪門的大軍閥袁術就胡解過這句話,曹魏也一樣。有人說這句讖語已經被曹魏用過了,「當塗高者,魏也。魏者,巍(高)也。」司馬昭又翻出來是什麼意思?

漢朝治天下四百年,人心還不會一下子就將漢朝棄之如鄙履,這也是劉備為什麼能三分天下的原因之一。

曹操建立魏國的過程不是很光彩,再加上曹操和士大夫集團不是特別能合得來,很多士人對魏並不感冒,法統和漢朝相比差了很多。曹魏並非大一統,司馬昭如果在法統上取代曹魏,在那些士大夫看來也不是特別光彩的事。那怎麼辦呢?可可跳過曹魏,直接上承於漢,相當於漢(漢武帝之前)跳過秦朝直接上承周朝,漢初為水德,後改為火德。東晉史家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將晉朝的法統跳過魏上承於蜀漢,大致也是受了司馬昭此舉的影響。習鑿齒把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稱為「天下之大害」,是晉朝列祖「除三國之害,靜漢末之交爭。」

習鑿齒雖是東晉後期人士,但他的觀點基本上代表了整個晉朝士人的看法。「承認魏不如直接承認漢。」

司馬氏不太願意上承曹魏,還有一點:他們的意識形態可能更接近東漢,而不是和東漢對著幹的曹魏。曹操出身庶族,和在東漢意識形態具有統治地位的儒家經學名門關聯不大。而司馬氏出身河內溫縣,是東漢也是有牌面的名門,地位清高,能與諸名門相從周旋。從這個角度看,司馬氏是看不上曹操門第的,而且為了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司馬氏更應該與曹魏劃清界限。

三、晉是春秋時的超級強國,「齊桓晉文」已成為不朽的歷史圖騰,堪與周武周王相比。

以「晉」為國號,更能彰顯司馬氏志在一統的決心。

石敬瑭把國號定為晉,原因非常簡單。一、他從祖輩開始就為晉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效力。二、他在起兵之前就作地的河東節度使,既是春秋晉國之地,也是李氏晉國之地。三、河東節度使駐地太原,古稱晉陽。三晉合一,故曰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