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軒好書」誕生記⑥ | 《四書(對譯本)》:經典,讓人受益終身

讀者報 發佈 2024-03-30T03:50:17.263701+00:00

這些具有重要思想、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圖書,內容優質,效益突出,彰顯了文軒出版高質量發展,以匠心鑄品質,以品質樹標杆,以標杆贏市場的決心與態度。

2023年1月12日,備受關注的新華文軒2022年度「文軒好書」名單揭曉。這些具有重要思想、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圖書,內容優質,效益突出,彰顯了文軒出版高質量發展,以匠心鑄品質,以品質樹標杆,以標杆贏市場的決心與態度。為此,《讀者報》旗下包括讀者報媒體集群、第一讀者媒體集群、熊貓侃書媒體集群在內的多個媒體集群將連續刊發「『文軒好書』誕生記」系列報導,敬請持續關注。

何謂經典?

經典是思想的載體,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多指傳承下來的古籍。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全面論述了新時代古籍工作的總體要求。為確實「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巴蜀書社推出了《四書(對譯本)》,按照準確、簡潔、流暢、優美的要求,結合時代特點,滿足讀者需求,打造了一本面向大眾、常讀常新的中華文化經典普及「案頭書」。

書名:《四書(對譯本)》

譯者:王啟濤 楊世文 溫浚源 張卉

出版社:巴蜀書社

入選理由:原文擇善而從,譯文深入淺出,配以吳門賜硯堂顧氏刻本插畫,一本優質的中華經典普及讀物。

「四書」的由來

我們常以「四書五經」來概括儒家經典,其中「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則指《詩》《書》《禮》《易》《春秋》,它們是公認的中華文化經典,體現了儒家先哲的核心思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漢朝時,「五經」的核心地位便已確立,而直到宋代,一代大儒朱熹才首次提出了「四書」的概念。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單獨提出,與《孔子》《孟子》合稱為「四書」,又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在元、明、清時期被定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刊刻流傳極廣,成為700多年間社會各階層共同的知識背景。

「四書」作為儒家思想經典著作,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具有「本源性」地位,在中華思想史上產生深遠影響。《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經典中反映孔子思想最為直接的一部文獻。《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思想,對於儒家的天道觀、人性論、仁政論作了更加詳細的闡發。《論語》《孟子》二書是了解孔子、孟子最直接、最基礎的文獻,是初學者入門書。《大學》對於如何由格物、致知、正心、誠意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闡述得非常清楚,宋儒把《大學》作為「入德之門」。而《中庸》所闡發的「中庸之道」是修身、治學的最高境界。

「『四書』的出現,涉及到儒學研究範式的改變,是儒家學術發展的必然之路。」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民俗研究所講師、《四書(對譯本)》譯者之一張卉介紹,「漢唐的儒學體系是五經體系,講究註疏之學,更重視訓詁。到了宋代的時候,為了應對佛老之學的挑戰以及儒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儒生開始重視儒家性理之學,『四書』所包含的形上之學、心性之學、道統思想成為學者闡發的重點。儒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也從『五經』轉向『四書』,進而達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頂峰。」

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讀「四書」

如今,我們雖然已經跨入21世紀,但以「四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經典,依然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對現代人而言,在快節奏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稍微停下腳步,翻閱一部經典,不僅有助於我們身心的放鬆,或許也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張卉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在財經學校里當老師,學生相對來說講理性、重效率,他們有時候就會問我『老師學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這門課程有什麼意義?』我認為,學生們面對問題保持理性很好,但是人不是只有理性,他還有感性,需要精神世界的富足,傳統文化能啟迪人生。所以我有時候會跟學生說,這些看似當前對你沒用的東西,也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能夠給你最大的能量。」

讀完《論語》,我們能夠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懂得規則的重要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讀完《大學》,我們可以明白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讀完《孟子》《中庸》,我們可以更好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善於自省,不斷督促自己進步與成長。

學習經典的過程,其實也是人在不斷成長的過程。「很多內容,你在學生時代讀,它是一種理解;在工作以後讀,又是另一種理解;等到成家以後再讀,又有不同的感受。」張卉建議,把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書里的內容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理解與體會,「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你每一次去讀它,都能有不同的收穫。」

但是,對很多普通讀者來說,傳承千年的古文,與現代白話文之間的差異,仍是擋在他們與經典之間的一道鴻溝。

為了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經典,《四書(對譯本)》的主創團隊在翻譯、排版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全書以清嘉慶年間吳志忠校刻的《四書章句集注》為底本,參校「四書」歷代版本、各家注釋本和出土文獻,形成「四書」原典的精校本。在譯文上,力求簡潔、準確,便於讀者理解,除了做到「信達雅」,還講究音律之美,讓讀者在說不盡的經典里常讀常新,培養現代人閱讀傳統文化的語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版式上,不同於其他經典讀物,採用文白對照、左右雙欄的設計,使閱讀更加流暢、方便,讓讀者在良好的閱讀體驗和朗誦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知識,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義所在,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豪。(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董小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