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研究:老年人吃阿司匹林,小劑量更安全,可信嗎

醫學原創故事會 發佈 2024-03-30T10:07:51.504814+00:00

阿司匹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藥,堪稱傳奇藥物。迄今為止,阿司匹林依然是全球最暢銷的藥物,它的王者之位不可撼動,報導顯示,全球阿司匹林年消耗量近年來基本維持在5萬噸左右,相當於每年使用1500億片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藥,堪稱傳奇藥物。

迄今為止,阿司匹林依然是全球最暢銷的藥物,它的王者之位不可撼動,報導顯示,全球阿司匹林年消耗量近年來基本維持在5萬噸左右,相當於每年使用1500億片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也叫乙醯水楊酸,誕生於1899年,一開始的時候阿司匹林只是被用於解熱鎮痛,直到1940年,美國加州耳鼻喉科醫生克萊文( Craven)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給那些扁桃體發炎的病人使用相對大劑量阿司匹林,會導致流血過多,當時克萊文( Craven)就猜測,阿司匹林很有可能具有抗凝作用。

不過克萊文的猜測並沒有引起醫學界的重視,直到42年之後,1982年英國科學家約翰萬發現阿司匹林的抗凝機制——抗血小板聚集,同時也發現了這類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可以通過抑制環氧化酶來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達到止痛消炎的作用機理,他也因此獲得198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阿司匹林抗凝機制的確定讓其得到了快速發展,1985年美國衛生與民眾服務部長瑪格麗特宣布「阿司匹林可有效預防二次心梗發作」;1988年「內科健康醫學研究」雜誌公布阿司匹林可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1996年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推薦阿司匹林作為預防心臟病的常規用藥。

阿司匹林除了能解熱鎮痛外,還有個另外一個頭銜,那就是預防血栓。

一晃到了2023年,目前除了阿司匹林外,還誕生了很多抗血小板聚集甚至抗凝的藥物,包括氯吡格雷、雙嘧達莫、噻氯匹定、替格瑞洛、利伐沙班、華法令等等,但是它們都無法撼動阿司匹林的王者之位。

阿司匹林依然是醫生和患者最信賴的藥物。

不過,任何藥物都不是完美的,包括阿司匹林。

老祖宗說,是藥三分毒。

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存在副作用,而阿司匹林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胃腸道反應,很多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後出現了消化道出血,這是因為阿司匹林會破壞胃黏膜的防禦屏障,容易導致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消化性潰瘍。

阿司匹林還有一個副作用與兒童有關,由於阿司匹林是一種療效很好的解熱鎮痛藥,不僅成人在服用,兒童也在服用,很多兒童在急性病毒感染期間服用了阿司匹林,結果誘發了瑞氏(Reye)綜合徵,瑞氏綜合徵是一種主要累及嬰幼兒和兒童的嚴重疾病,由澳大利亞Alexandra皇家兒童醫院的病理學家Douglas Reye於1963年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首先報導。瑞氏綜合徵會影響身體的所有器官,但對肝臟和大腦帶來的危害最大。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很快導致肝腎衰竭、腦損傷,甚至死亡。

鑑於兒童感染病毒後服用阿司匹林的巨大風險,美國疾控中心、FDA、美國兒科學會很早就建議,19歲以下的發熱人群,不適合服用阿司匹林。

說到這,很多人會說,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這麼大,究竟還能不能吃?

能不能吃?最主要是看患者的獲益是否大於風險,如果經過風險評估,醫生認為風險更大,這個時候是不建議吃的。

比如一些患者,有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症,凝血功能也不是很好,這個時候即便有心腦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也是不能吃的,因為吃了後一旦導致嚴重出血,會分分鐘致命。

如果獲益明顯大於風險,當然是可以吃的,那麼,怎麼吃呢?

《中國循環雜誌》上刊登了一項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劉梅林等人完成的研究,該研究容納了426名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60歲以上老人,其中一組165名患者每天服藥50毫克,另一組216名每天服藥100毫克。

數據顯示:每天服藥50和100毫克的人群都可以顯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但每天服藥100毫克的人群比50毫克的人群輕微出血風險增加73.8%、總出血風險增加67.1%。而在腸胃和心血管不良風險方面相近。

研究結果證實:年齡大於60歲的老年患者,若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50毫克,安全性更高,負面影響更低。

很多醫生在開出阿司匹林處方的時候,用藥劑量上都會寫100mg每天,很多患者在服用的時候也都是選擇100mg每天,過去阿司匹林都是50mg一片的,鑑於患者的服用習慣,很多廠家乾脆直接生產100mg一片的。

一方面要吃阿司匹林,一方面又要減輕副作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這篇研究,也許能給大家帶來一個新的選擇。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質疑,畢竟這項研究的數據樣本實在太少了,樣本量只有426名患者,越小的樣本量得出的研究結論可信度自然越差。

目前醫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建議每天服用100mg,減少劑量有可能導致藥物療效不佳。

不過這項研究還是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方向,可以做出更大樣本量的研究,從而增加研究的可信度,為患者造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