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新政:一個國家層面的龐氏騙局,戰爭是避免崩盤的唯一出路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發佈 2024-04-01T12:07:52.210061+00:00

眾所周知,二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洲的大蕭條,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不得不對外擴張,雖然德國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困境重重,但隨著希特勒的上台,短短几年內德國的經濟就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可以說是僅次於蘇聯的歐洲第二大工業強國。

眾所周知,二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洲的大蕭條,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不得不對外擴張,雖然德國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困境重重,但隨著希特勒的上台,短短几年內德國的經濟就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可以說是僅次於蘇聯的歐洲第二大工業強國。

因此很多人都會疑惑,如果希特勒不發動二戰,那麼他會是德國的偉大領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希特勒不發動戰爭,德國經濟在他的帶領下就要崩潰了,可以希特勒上台後一系列的政策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層面的龐氏騙局,為了避免日後的崩盤,那麼戰爭就是唯一的出路

大蕭條時的德國

雖然德國在一戰戰敗,國內經濟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但在英美德國的幫助以及自身的改革下,德國很快就從一戰的陰影里走出來,經濟快速發展,到了1929年經濟大蕭條前德國已經是歐洲大陸僅次於蘇聯的第一工業生產國,其工業產品占據整個歐洲的三分之一。

但隨著大蕭條的到來,經濟最為強勁的德國崩塌也是最快的,靠外資扶持起來的經濟體系已經玩不下去了,外資瘋狂逃離德國,無數的工廠和公司在破產的邊緣徘徊,雖然英美幫助一戰後的德國恢復經濟,但都是借債的,現在他們也不好過,不得已開始逼迫德國還債,不僅以撤資的方式逼迫德國人還債而且拒絕繼續在德國投資。

截止到1932年,德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下降60%,失業率攀升到43.8%,可以說在一眾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一位,比美國還高10%。

除了經濟危機之外,還有一戰《凡爾賽和約》壓的德國人喘不過氣來,損失最大的法國威逼德國人還債,不然就採取軍事行動,可以說德國內外都陷入了困境,此時的德國境內有很多無所事事的人,要麼沉迷於酒精,要麼不甘心一戰的失敗要求復仇,要麼在宣傳布爾什維克主義,還有的人則在啤酒館裡醞釀著暴動。

在這種大蕭條的情況下,所有的經濟政策都失靈了,自由主義玩不下去了,工廠和企業也不敢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也賣不出去,多出來的商品也倒進多瑙河裡,極力維持供需平衡,但一切都沒有用,德國不知道前方在哪裡。

希特勒的上台

就在德國陷入困境的時候,希特勒來了,他承諾讓每一個德國人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麵包,在他的宣傳下,很多人開始自覺支持可以能給自己吃飽飯的人,而希特勒和他的政黨成功掌握德國的權利,也開始嘗試拯救在困境裡的德國。

首先就是政治上煽動一戰戰敗後狂熱的民族復仇情緒,凝聚德國人的向心力,對外則在英美和蘇聯兩頭搖擺,那邊利益多就和誰親近,當時除了法國,其他國家都試圖拉攏德國,也讓德國得到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軍事上則是積極整頓備戰,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只能留下10萬軍隊,但沒說不允許有預備役,因此希特勒的10萬軍隊都是精挑細選的人,這些人都是以後戰爭的軍官儲備,其次就是實行服役預登記制度,訓練預備役,確保戰爭爆發的時候可以隨時徵召,這也是二戰爆發後德國百萬大軍的來源。

當然無論政治和經濟上怎麼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經濟改革,沒有經濟的支撐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大蕭條時期各國面臨的都是沒錢的境地,其次就是企業不敢生產,要解決這個問題,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這就是凱恩斯主義。

在凱恩斯主義的框架下,國家舉債擴大赤字,借錢解決現在的情況,然後由國家帶頭增加建設,順便解決失業率的問題,因此同時在1933年掌權的希特勒和羅斯福都不約而同的採用了凱恩斯主義實施新政。

希特勒的畫出的一個龐氏騙局

國家干預經濟的前提就是從中央銀行借錢,西方的中央銀行都是私有制的,政府是沒權利發行貨幣的,雖然可以向中央銀行借錢,但借多了,這些私有制銀行就會限制,比如羅斯福新政第三年的時候就舉債過多,美聯儲直接不借了,一下子停止了美國的公共設施的建設。

德國也遇到這個問題,帝國銀行就是不肯借錢,希特勒對此頭疼不已,但也沒辦法,沒想到瞌睡來了枕頭,一位民間經濟學家費德爾拜見了希特勒,聲稱可以用「信用貨幣」代替帝國貨幣。

大家都知道,貨幣的發行需要黃金儲備為擔保的,但信用貨幣不需要,而且政府就可以發行,不需要帝國銀行的干預,但前提就是需要讓德國民眾相信這個憑空發行的貨幣具有價值,然後去銀行兌現即可。

費德爾提議很快得到主管財政的沙赫特反對,因為信用貨幣是憑空發行的,萬一哪天大家都去銀行兌現,銀行很快就會因為無法承兌而關門,信用貨幣在他眼裡就是廢紙一張。

面對沙赫特反對,費德爾表示只要信用貨幣可以像紙幣一樣流通,大家就不會發生擠兌,而且我們可以加利息,大家都會為了利息而放棄兌換,坐等升值,且為了讓大家接受,政府在採購的時候帶頭使用即可。

但沙赫特依舊錶示反對,畢竟信用貨幣就是空手套白狼,沒有擔保物的貨幣就是在消耗德國的國家信用,但希特勒已經管不了了,他決定接受費德爾提議,不久就發行了帶有年化4.5%的利息,並可以隨時向帝國銀行承兌的創造就業匯票的信用票據,這就是梅福券。

德國經濟真的「騰飛」了

隨後納粹政府開始大面積使用梅福券給工廠下訂單,工廠有了收入,還有利息,非常具有吸引力,很快工廠就接受了,而且梅福券開始大規模的使用,成為德國實際意義上的貨幣,納粹在沒有擔保物的情況下發行了信用貨幣短時間內大量提升了德國的訂單,雖然經濟開始回升,但問題就是這種貨幣是政府主導的,往往會集中幾個他們認為重要的領域,這個領域希特勒選擇的是軍事。

畢竟德國重工業強大,而且軍事是未來德國肯定要面對的問題,至此納粹德國開始走上軍事工業化的道路。

等梅福券成為德國的硬通貨後,德國開始大量集中生產力進行生產而且都集中給德國本土的企業,擺脫德國依賴外資的境地,到了二戰爆發前夕,德國已經發行大量梅福券,直接導致納粹德國背負了大量的外債,其中85%的外債都是梅福券帶來的。

這就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龐氏騙局,一方面德國憑空發行大量的帶有利息的梅福券向企業下訂單,這些梅福券換來了大量的產品,企業得到梅福券又向其他下游企業購買材料,就相當於拉更多的企業進入梅福券這個資金池裡,同時納粹還不斷拉新的企業進來,新的企業又會帶動其他企業。

當然會有一些企業拿著梅福券去承兌,但畢竟很少,而且只要有新的企業進來,那麼拆東牆補西牆,繼續維持動態的平衡,債務危機越晚爆發,而且希特勒為了快速發展,大規模發行梅福券,要知道一旦出現大規模的擠兌,德國面臨為經濟問題遠比大蕭條嚴重多了。

不過這個問題並沒有存在,真正來承兌的人很少,因為有利息,大家更願意持有這種4.5%年利息的梅福券,坐等升值。

戰爭是避免崩盤的唯一選擇

但隨著德國工廠不斷地超負荷運作,軍事重工業產品越來越多,本來這些都是依賴於納粹政府的訂單生存,現在越來越多,已經不需要這麼大的規模了,如果繼續保持這種趨勢,那麼債務會水漲船高,未來承兌壓力更大,另一方面生產出來的軍事產品不用,那麼產能就會過剩,還是會回到大蕭條時期,因此希特勒最終決定發動戰爭。

1938年,希特勒決定繼續發行梅福券維持訂單,另一方面則準備戰爭,雖然之前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但這地方太小,不足以滿足他的野心,與此同時,曾經「力壓」德國的法國卻沒能從經濟危機走出來,雙方的軍事差距越來越大,至於英國,為了不讓法國占便宜,自然不會對德國壓的太狠,綏靖政策就是這麼來的。

英法的綏靖政策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而且更加堅定他擴張的想法,同年,希特勒繼續大力發行梅福券,德國所有的工廠都開始為戰爭服務,鋼鐵、煤炭、藥品等戰略物資擴大50倍,戰爭一觸即發。

1939年初的時候,梅福券發行已經是天文數字了,從1934年設立到1938年,共發行了超過120億馬克的梅福券,而同期德國的政府債券才190億馬克,根據帝國銀行的計算,按照現在的發行速度,1942年的時候,帝國銀行可以承兌的金額可能連發行梅福券的1%都不到,這意味著只要有1%的人前來承兌,那麼帝國銀行就會破產了。

對此,希特勒根本不會理睬,畢竟他已經準備發動戰爭了,如果現在停止,那麼大蕭條的問題再度出現,甚至更嚴重,那麼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走戰爭之路,加上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加上英法美蘇之間齷齪不斷,足以讓希特勒有時間去發動戰爭。

所以希特勒只有發動戰爭一條路,不然他的政權就會崩潰,因為他的經濟建設都是靠憑空的信用貨幣去發展軍事工業起來的,不發動戰爭他的政權直接就破產了,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宣布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全面實施,翌日第二次世界正式爆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