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地黃

中醫王振濤教授 發佈 2024-04-01T14:41:52.758372+00:00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乾燥塊根。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

生地黃

《神農本草經》

Shengdihuang

一、來源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乾燥塊根

二、別名

生地、懷地黃、鮮地黃、生煙根。

三、圖片

四、主產地

主產於河南。

五、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根肉質肥大,呈圓柱形或紡錘形。基生葉叢生,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3~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鈍圓,基部漸狹下延成柄,邊緣有不規則鈍齒,葉面多皺縮。花排列成稀疏總狀花序;花萼鍾狀,5裂;花冠寬筒狀,先端5淺裂,略呈二唇狀,長3~4厘米,暗紫色,內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雄蕊4枚,2強;子房卵形,2室,花柱單一。蒴果卵形或卵圓形,先端尖,具宿存花柱和宿萼。種子多數。花期4~6月,果期7~8月。

六、藥材性狀

鮮地黃: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直徑2~9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樣突起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麵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曲,長6~12cm,直徑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黃色至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氣微,味微甜。

七、採收加工及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緩緩烘焙至八成干。

炮製方法

生地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生地炭:取淨生地黃片,照炒炭法(附錄I),炒至發泡鼓起。

八、藥性

甘,寒。歸心、肝、胃經。

九、功效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十、應用

1.熱入營血,溫毒發斑;2.血熱出血;3.熱病傷陰,舌絳煩渴,內熱消渴;4.陰虛發熱,骨蒸勞熱;5.津傷便秘。

十一、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脾虛濕滯,福滿堂便者不宜食用。

十二、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畏川烏、草鳥。

2.飲食禁忌:不宜溫熱飲食;忌血、蘿蔔、蔥、蒜。

十三、相關方劑

清宮湯(《溫病條辨》)、犀角地黃湯(《千金方》)、四生丸(《校注婦人良方》)、益胃湯(《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增液湯(《溫病條辨》)。

十四、化學成分

迄今為止,從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地黃葉及地黃愈傷組織中,共分離鑑定出化合物200餘種,主要為環烯醚萜類、紫羅蘭酮類和苯乙醇類化合物,此外還包括三萜類、黃酮類、木脂素類、酚酸類等其他類化合物

1.環烯醚萜類

環烯醚萜類成分是地黃中數量最多、含量最大的一類化合物。

2.紫羅蘭酮類

地黃中發現的紫羅蘭酮類多以單萜和倍半萜為主。

3.苯乙醇類化合物

地黃中的苯乙醇類化合物絕大多數以苷的形式存在。

4.三萜類

地黃中的三萜類化合物主要存在於葉中,其他部位未見相關報導。

5.黃酮類

與三萜類化合物相同,地黃中的黃酮類化合物主要存在於葉中。

6.糖類

地黃中糖類化合物主要分為單糖和多糖2類。

十五、藥理作用

地黃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且藥理作用廣泛,現代藥理學研宄表明地黃對人體血液系統、心腦血管系統、中樞祌經系統和免疫系統有顯著作用,此外。還具有調節血糖和血脂、抗衰老、抗腫瘤、抑菌和抗胃潰瘍及保護胃黏膜等作用。

1.對血液系統的作用

熟地黃是臨床常用補血要藥,可增強機體造血。地黃還具有涼血止血作用,據報導鮮地黃能夠減輕血熱出血大鼠舌、肺、胃部出血

損傷的相關症狀,改善異常的血液流變學、凝血系統指標,具有涼血止血功效。研究還發現,生地黃、炒生地黃炭和炒熟地黃炭均能縮短 小鼠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具有一定止血作用。

2.對心腦血管系統的作用

地黃對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研究表明,地黃可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有效改善認知和記憶障礙。

4.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5.抗衰老作用

6.抗腫瘤

水蘇糖是地黃寡糖中含量較多的成分,在體外有抗腫瘤作用

7.調節血糖和血脂

8.抑菌

地黃醋酸乙酯浸膏、正丁醇浸膏、不同濃度氯仿提取物等對大腸桿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有明顯抑菌作用。

9.抗胃潰痛


以上內容摘自網絡,謹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