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劉德華自稱「劉煩惱」:父母有好情緒,孩子才能有好未來

讀者 發佈 2024-04-01T16:26:44.900892+00:00

開學已有半個多月,家長終於告別全天陪伴「神獸」的熱乎勁兒還沒褪去,就又進入了輔導作業的「備戰狀態」。很多家長說,這簡直像是在「渡劫」。細數開學後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畫面,想想就上頭了。

開學已有半個多月,家長終於告別全天陪伴「神獸」的熱乎勁兒還沒褪去,就又進入了輔導作業的「備戰狀態」。

很多家長說,這簡直像是在「渡劫」。

細數開學後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畫面,想想就上頭了。

夫妻兩人雙雙上場,輔導了沒一會兒就相互推託「這孩子聽你的,還得你來」;

一道題教了不下三遍還會錯,孩子還辯解說「班裡其他同學也不會」;

你和孩子講道理說「作業都做不好,怎麼上重點學校」,他們直接來一句「隨便」。

不得不說,輔導作業是一門技術活兒,孩子只想著快點完成家庭作業,父母卻還要在思考如何結束「戰鬥」的同時,防止血壓飆升。

就連劉德華在接受採訪時也無奈地說:

「我不是無煩惱,我是『劉煩惱』。」

一番話引得旁人哈哈大笑,卻也讓人發出靈魂拷問:人生圓滿的天王也會有煩惱嗎?

對此,導演郭帆直接爆料說:「你們是沒見到華哥輔導作業的時候。」

大家頓時瞭然:原來,即便是公眾人物,也會被「輔導孩子作業」給整崩潰。

的確,做了父母,生活中就沒有「消停」兩個字,白天為碎銀幾兩奔波,晚上還要和孩子鬥智鬥勇。

父母還只能應景地說一句:

「自己生的孩子,這個鍋只能自己扛。」

深以為然,孩子難管,崩潰的是父母;但父母發怒,受傷的卻是孩子。

比起在輔導作業時對孩子大吼,父母不再情緒化,或許更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01

成年人的崩潰,從陪孩子寫作業開始

當下的中國式育兒,有一個特點:

不提作業時,親子之間溫柔有愛;一提輔導作業,父母立馬滿臉愁容。

於是有網友這般調侃:「輔導作業一時氣,一直輔導一直氣。」

可見,當工作的疲憊遭遇輔導作業之痛,成年人的崩潰,只在一瞬間。

你還記得相聲演員岳雲鵬發博掛出的「招聘啟事」嗎?

僱人給女兒輔導作業,沒別的要求,價格面議。

乍一看還以為他又在逗樂,等網友翻看完父女兩人之前的視頻,才知道老父親早已心力交瘁。

有一句話說「世間悲喜並不相通」,但在輔導作業這件事上,大多父母做到了統一「失控」。

先是有上海一位寶媽因輔導作業和孩子發生衝突,心灰意冷想要跳河輕生;

後有一名寶爸接過輔導作業的重任,被孩子「逼」到拿起拖鞋講題,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恨鐵不成鋼」。

用網上的一個段子形容就是:

「崩潰的中年人,不一定是坐在車裡抽菸,也有可能坐在書桌前陪伴式育兒。」

父母變著花樣陪孩子學習,卻仍然焦灼地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煎熬,深感心酸,又無能為力。

想起之前朋友圈掀起一場家長「送兒送女」的狂潮,十分有意思:不要車房,配套齊全,只要能輔導作業,直接帶走。

字裡行間很是詼諧,卻又盡顯無奈。

難道親子活動,就只剩「輔導作業」了嗎?

並非如此,只是父母「雞娃」的心態,把自己也逼上了「絕境」,更讓孩子在「嘶吼」中變得鬱鬱寡歡。

沒有誰願意自家孩子落後於他人,但總有父母在期望落空時情緒失控。

在這場輔導作業的「拉鋸戰」中,需要做出改變的從來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先以身作則,才能「春風化雨」。

02

喜怒無常的父母,傷孩子最深

「媽媽,你以後能不能別凶我?」

視頻中一位四歲小男孩,正撒嬌式地教媽媽喊自己的名字,只為了讓媽媽管教自己時,能夠溫柔一點。

這一幕,戳中人心,也讓不少父母意識到:

孩子的渴求其實很簡單,但我們總是用無常的喜怒傷害他們。

正如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所說: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父母無心的話可能說過就忘了,但於孩子而言,這可能會中傷他們。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家庭悲劇,令人惋惜。

6歲多的童童剛上一年級,疫情嚴重時居家上課。

本以為有家長作陪,孩子會更加認真,不承想童童正在活潑好動的年紀,上網課總是走神。

媽媽看見兒子這種狀態,多次提醒。

可童童還是不能專注聽講,她衝動之下便拿起一本書朝童童扔去,導致孩子左眼當場出血紅腫。

等到去醫院檢查時,童童的左眼已經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傷,他的媽媽也自此陷入內疚當中。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想沒有哪個父母願意傷害自己的孩子。

可這樣的場景,卻總是在不同的家庭上演。

在各種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

有孩子不認真上網課,就被媽媽拖進大海;

也有媽媽對孩子大吼,逼得孩子做出要「斷絕關係」的壯舉。

父母這些難以自控的壞情緒,雖是無意,卻可能把孩子推入深淵。

曾有調查顯示:

童年時期的情緒陰影會形成一種情緒反饋機制,沒有被父母溫柔以待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愛自己和他人。

年紀尚小的孩子,會把父母當成依靠。

當這種依賴被不好的情緒體驗替代,他們往往會走向懦弱敏感和暴躁易怒兩個極端。

無論是哪種局面,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

為人父母,懂得控制情緒,才能讓悲劇不再發生。

03

父母擁有好情緒,才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親子間的吵鬧與矛盾,並不是一種消耗,而是一場相互的滋養。

畢竟,沒有人生來就是合格的父母、懂事的孩子。

任何關係,都需要磨合與包容,親子相處更是如此。

之前看《爸爸去哪兒》時,陳小春和Jasper這對父子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有一次做任務,陳小春嫌Jasper走得慢,直接拽了他一把,險些摔倒,之後還滿臉不耐煩地說了句「走!」

Jasper滿臉茫然,只能委屈地跟在爸爸身後。

但一個5歲的孩子走得再快,也很難跟上成年人的步伐。

在崎嶇的山路上,陳小春總是用大吼的方式要兒子走快一點,Jasper看到爸爸發火也只好保持沉默。

後來,他拿出電喇叭,小心翼翼地問陳小春:

「你能不生氣了嗎?」

聽到兒子帶著討好的試探,陳小春才逐漸平復暴怒的情緒,低聲道歉說:「好,對不起。」

等到晚上,陳小春也意識到暴脾氣可能傷到了Jasper,便再次請求兒子原諒。

看到爸爸這溫柔的一面,Jasper滿足地點了下頭,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所以你看,孩子對父母的情緒其實很敏感,但他們仍然會包容父母的錯誤。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純真的表達呢?

每個孩子,都是降臨人間的小天使,應該被父母溫柔以待。

因為,孩子愛父母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很多。

網上曾經報導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名初三畢業生,在中考時缺考了。

起初還以為他是「臨陣脫逃」,但真相被揭開,不少人紅了眼眶。

原來,他的媽媽得了急性白血病,病情惡化。

當他得知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可以救活媽媽時,便毫不猶豫地去了北京,給媽媽捐髓。

這種義無反顧,承載著兒子對媽媽的愛,也道出了親子之間的相互救贖。

我們總是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卻不知道:

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偷偷愛著父母。

輔導作業,或許會讓父母克制不住地對孩子大聲吼叫,但這不能讓我們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只是成績單。

總是惡語相向的父母,養不出自信樂觀的孩子。

擁有會管理情緒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04

有一句話說:

「家長的壞情緒,讓孩子來買單,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

誠然。

對父母來說,打罵式教育,是希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

於孩子而言,被動接受壞情緒,只會讓他們遠離父母。

好意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就會成為一種傷害。

學會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才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懂得控制情緒,才會讓孩子產生積極的內驅力。

願你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與孩子在平凡的點滴中共同成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