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政策性農業保險探新路

南方日報 發佈 2024-04-02T22:50:45.887646+00:00

珠海市連續創新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險產品,為農業產業織牢「安全網」。圖為白蕉海鱸獲豐收。今年春天,珠海農民搶抓時機進行春耕生產。「農民種植養殖,最怕的就是天災,如果沒有做好保障措施,一年下來心都得懸著。」今年初,因遭遇低溫而獲得政策性農業保險賠付款的農戶邱志航說。

珠海市連續創新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險產品,為農業產業織牢「安全網」。圖為白蕉海鱸獲豐收。

今年春天,珠海農民搶抓時機進行春耕生產。

「農民種植養殖,最怕的就是天災,如果沒有做好保障措施,一年下來心都得懸著。」今年初,因遭遇低溫而獲得政策性農業保險賠付款的農戶邱志航說。

珠海市地處南海之濱,農田多、灘涂多、水域廣,為農、漁、牧業的全面發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但由於雨量充沛,偶有陣寒,再加上地處颱風登陸地區,各種風險的存在成為了發展本地特色農業產業的「攔路虎」。

自2007年我國開始實行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為核心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以來,珠海市連續創新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險產品。數據顯示,2022年,珠海完成農業保險保費1.37億元,同比增速235%,遠高於全省平均增速的69.7%,鋪開了一張日漸牢固的農業「安全網」。

在記者走訪過程中,不少農戶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雖然滿足了「低保障、廣覆蓋」的設計理念,但是難以在短期內涵蓋農戶多樣化的風險保障需求。如何打造農戶更滿意的政策性農保產品,珠海仍在探索。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王韶江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起步

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民撐腰

今年初,因寒潮天氣影響,金灣區平沙鎮1月29日—30日最低溫度分別達到6.4℃和4.5℃,轄區種植業和養殖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珠海台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台隆農業」)就是受災企業之一。該公司鳳梨種植面積有285畝,受到寒潮天氣影響,鳳梨葉子被凍傷,對出果的影響比較大。

讓不少農戶感到慶幸的是,低溫觸發了金灣區水產品氣象指數、種植產品氣象指數保險的理賠條件,台隆農業也拿到了15700多元的種植低溫氣象指數保險金。「現在就算天氣冷了或者是熱了,也有保險賠付挽回點損失,我們發展鳳梨種植的底氣更足了。」該公司負責人陳希表示。

同樣獲得賠付的還有平沙鎮的水產養殖戶。大虎社區養殖戶葉龍有25畝魚塘,此次獲得賠付7584元。「有了這筆賠款可以再購買一些魚苗,為我們養殖戶提供了一定支持。」

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支農惠農富農強農、穩定農民收入預期的一項重要政策舉措,長期來看,對當地農業的促進作用是直觀的。

2017年開始,受非洲豬瘟等不利因素影響,珠海市生豬養殖豬場數量和生豬飼養量銳減。

為完成生豬恢復生產及轉型升級的目標任務,解決生豬養殖公司不敢養豬、不敢養大豬的難題,珠海市農業農村局印發《2021—2023年珠海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方案》等工作方案,將中央補貼型生豬保險的仔豬保險金額由原來每頭200元提升至500元、育肥豬保險金額由原來每頭800元提升至1400元。

隨著方案的實施,全市生豬存欄量也相應地由2019年的1.5萬餘頭,提升至2022年的6.67萬頭;同時,2022年珠海生豬出欄量也達到10.16萬頭,同比增長139.62%。

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下發,其中有6次提及「保險」,勾勒出農業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推動落實政策性保險和珠海地方性生豬保險,珠海生豬穩產保供工作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大幅提高。」珠海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新生豬保險制度以來,珠海市累計為57.36萬頭生豬提供風險保障4.94億元,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574.66萬元,其中農戶自繳部分保費456.09萬元,保險覆蓋率達100%。

博弈

農業保險不僅僅需要兜底

清除「攔路虎」,撐起農業「安全網」的農業保險,如何滿足廣大農戶的需求?有沒有保障水平高、理賠標準高的農業保險產品,讓農戶在多重的風險中「端牢飯碗」?

據悉,市面上的農業保險類型主要分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農業保險。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政府對參保農戶進行保費補貼並提供其他一些優惠政策,大部分的保費是由各級財政補貼的;商業性農業保險,需要投保農戶自繳全額保費,保險公司承擔完全賠償責任。

「早年間,各家保險機構也嘗試在珠海推出商業性農業保險,但是收效甚微。」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農戶反饋來看,市面上的保險產品保險費率(應繳納保險費與保險金額的比率)普遍較高,導致農戶的投保積極性不高。

純商業農業保險不可持續的背景下,自2007年起,我國開始實行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為核心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將財政手段與市場機制相對接,創新政府救災方式,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分散了農業風險生產經營風險。

然而,一款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出台,牽涉著政府、保險機構、農民三方,要在三者間保持平衡並非易事。

「每款政策性農業保險都要符合政府補貼受得了、保險機構承受得了、廣大農民接受得了的準則,但其『低保障、廣覆蓋』的設計理念,註定難以滿足所有農戶的需求。」業內人士表示。

「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是通過對大災的風險保障來確保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性,保險金額以農產品物化成本的八成進行確定,理賠金額主要用於幫助農戶復工復產。」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下稱「人保珠海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種植業為例,種植物化成本以種子成本、化肥成本、農藥成本、水電燃料成本為主,保險金額一般不超過物化成本的八成。在相關成本發生波動上調的情況下,保險機構可結合實際情況提高保險金額。

此外,不同種類的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獲得感也大不相同。相較生產成本高的養殖和經濟作物種植,珠海水稻的農業保險相對成熟,財政補貼比較充分,基本做到了為生產者的收入兜底。

「賠付能覆蓋到損失的九成左右,而且水稻的保險費用完全由政府財政補貼,又替我們省下一筆錢。」珠海市匯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農業部經理葉衍疇介紹。

另一方面,葉衍疇也建議更改賠付規則,「比如,現在的『氣象指數』保險,每次觸發養殖戶都會得到賠付。而水稻每次遭遇自然災害都會統計,但都是最後統一結算的,無形中少了一些賠付金額。希望以後水稻的保險也能改為每次遭災及時賠付。」

探索

「保險+」護航鄉村振興路

如何讓政策性農業保險更加普惠、性價比更高?處於改革前沿的珠海經濟特區一直在探索推出更符合農民需求的保險品類。

2008年,為給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珠海市安排450萬元資金試點香蕉、奶牛等農民投保意願強烈的險種,並實行「兩頭扶持」政策,對農民投保的保費補貼比例為市級補貼40%,區級補貼20%,農民自己只需繳40%。

隨後又連續推出《珠海市政策性水產價格指數和風災指數保險試點實施方案》《2021—2023年珠海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方案》等方案,推出農業險種達到34款,覆蓋種植、畜牧、水產等農產品以及十餘種農業生產常見風險,多項指標中農戶自負保費從40%下降到20%。

而在市級層面外,各區也不斷探索,印發《珠海市金灣區(開發區)2022—2023年政策性農業保險(黃立魚養殖、水產品氣象指數、種植產品及農業設施氣象指數)工作方案》《珠海市斗門區2022—2023年政策性農業保險(水產品氣象指數、種植產品氣象指數)工作方案》等區級政策,扶植地區特色產業,共同將農業保險「安全網」織得越來越牢。

與此同時,珠海還在加大財政投入,擴大農業保險資金規模。

近三年,珠海市財政每年安排超過4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農業保險發展,各區按照市區財政1:1足額配套區級補貼資金,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強化保費補貼資金管理,完善資金撥付流程,及時足額支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2022年,財政補貼資金超過1億元,為農戶提供超23億元風險保障。

多舉措並重之下,珠海農業保險保費迅速增長。

2022年珠海市完成農業保險保費1.37億元,超額完成省下達的1.29億元任務,同比增速235%,高於全省平均增速的69.7%,年度增速全省排名第二,僅次於東莞的528%;近三年增速3602.5%,高於全省平均增速的331.3%,三年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而作為執行端,保險公司也在不斷發力,推出新產品滿足農民多樣需求。

「珠海市面上,水產品、種植產品方面的保險產品較為單一,無法有效涵蓋農戶多樣化的風險保障需求。」人保珠海分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與區政府配合,探討落地「保險+價格」「保險+期貨」「保險+信貸」等多種產品類型,持續創新地方農業保險產品,為珠海市農業產業構築風險保障體系。

以「保險+期貨」為例,該模式是指以期貨品種為保險標的,在保險期間,因保險合同責任免除以外的原因造成該品種期貨合約的價格低於約定價格時,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約定負責賠償的保險。

「新型保險產品責任範圍更寬、保障程度更高、險種優勢更為突出。在當前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自然災害頻發背景下,這些金融工具將進一步緩解農戶生產壓力、保障農民預期收入。」上述負責人介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