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節氣養生,推薦這幾道食療方

廣東中醫藥 發佈 2024-04-07T03:45:15.004778+00:00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交節,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

驚蟄

二十四節氣之一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3月6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充滿動感的節氣——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交節,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鸝鳴叫,燕飛來的時節。

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此時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也開始驚醒,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相應,春屬木,與肝相應。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所以養生要注重順應肝木升發之性,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天一般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養生

早睡早起解春困

春困秋乏,人體的皮膚在冬天受到低溫的影響和刺激,引起毛細血管收縮,毛孔和汗腺閉合以減少熱量的散發,從而維持人體正常體溫。

隨著驚蟄時節氣溫回升,人體的毛孔、汗腺與血管開始舒張,皮膚血液循環也旺盛起來。如此一來,供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加之暖氣溫的良性刺激,使大腦受到某種抑制,因此就會出現睏倦疲乏、頭昏欲睡等「春困」現象。

如何克服春困,最重要的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做到起居有常。《黃帝內經》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

因此,起居方面應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散步緩行,使精神愉悅,順應陽氣舒展、升發之性。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在午時(中午11點到1點)間小憩片刻,更能保證下午充沛的精力。

省酸增甘養脾氣

驚蟄時節飲食也應以少酸多甘,清溫平淡為宜。注重補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菠菜、蘿蔔、木耳菜、芹菜、油麥菜、山藥、蓮子、銀耳、春筍、雞蛋等食物。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雖氣溫有所回升,但余寒未消,飲食上還可適當進食一些辛味食物以助陽升抗余寒,如韭菜、洋蔥、香菜、生薑、蔥等食物。但要注意,溫熱食物不宜過量進食,以防肝氣升發太過,肝旺易犯脾土。在寒熱、陰陽均衡飲食的基礎上,注意健脾益氣,可食糯米、黑米、燕麥、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栗子等。

春捂秋凍慎減衣

驚蟄時節,從氣象角度講,是由冬寒向暖春的過渡。此時雖然陽氣漸生,但是余寒未盡,因此春捂就顯得尤為重要。

萬物在春天開始復甦,人體也同自然一樣,原先處於「冬眠」的皮膚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冷風來襲,便可長驅直入,引發感冒、咳嗽等不適。

所以驚蟄時節雖然溫度升高,但是衣服遞減要適度,不能一下子脫掉過多衣物,而應根據個人體質和天氣變化逐漸減少。

《老老恆言》中說:「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告訴我們,春天穿衣以「上薄下厚」為宜,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的人體下部的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講究衛生防蟲疾

驚蟄時節,百蟲甦醒,蚊子、蒼蠅、病原菌等害蟲微生物開始出動。且「倒春寒」現象時會出現,因此這一階段是流感、腮腺炎、腦膜炎、皮膚病等傳染病高發期,體弱者可能引發氣管炎及肺炎等疾病。

因此驚蟄養生切記防病為要。注意適當多曬太陽,保持室內通風,屋內可常燒艾絨,隨身佩戴香囊。易感冒者可早上喝生薑紅糖水以防感冒,過敏體質者外出時減少皮膚暴露,多食新鮮蔬菜與水果。

情志舒暢多活動

養生需養神,《內經》有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情志調攝為養生之要,而春天以養肝為要。肝為剛髒,性喜調達而惡抑鬱,驚蟄節氣養生當注意自身情志的調節,適度宣洩,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力戒焦躁、抑鬱等不良情緒。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天氣漸暖,陽光和煦,應如蟄蟲般充滿活力,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踏青、放風箏等,亦可選擇太極拳、氣功、五禽戲等傳統養生保健方式。

驚蟄期間,春雷乍響,春暖花開,空氣清新,空氣中負離子含量也較多,最適宜進行空氣浴、日光浴,以吐故納新,調和呼吸,使氣血沖和、心安神寧,陰陽協調、氣機順暢,達到養生的目的。

此時還應當多投身於踏青遠足的運動之中,以呼吸新鮮空氣,增強心肺功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提高思維能力。並使腿部力量增強,筋骨變得更加靈健,還可改善睡眠,消耗掉一些過盛的能量,利於體重控制。

放風箏就是特別適合在春天裡進行的一項活動。因為冬季里人們久居室內,趁驚蟄陽氣升發之際,到曠野郊外放風箏,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時,使身體各部位得到鍛鍊,促進新陳代謝,使機體順應自然界陽氣升發的特點。

驚蟄節氣食療推薦

五指毛桃陳皮煲豬脊骨

食材:豬脊骨300克,五指毛桃100克,陳皮1瓣,生薑3片,食鹽適量。

做法:豬脊骨洗淨、焯水,與五指毛桃、陳皮、生薑一起放入湯鍋內。倒入開水,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煲1小時,調味即可。

專家點評:

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鄧鐵濤認為五指毛桃能益氣補虛,作用雖然和北芪相似,但是藥性卻比北芪溫和,具有化濕行氣、舒筋活絡、祛痰平喘的功效,是嶺南中藥中難得的一味佳品。

五指毛桃搭配陳皮、生薑和豬脊骨煲湯,益氣而不上火,補氣而不提氣,扶正而不礙邪,十分適合嶺南地區常見的氣虛夾濕、虛不受補體質人群食用。

小貼士:五指毛桃雖然藥性溫和,但在具有明顯熱性症狀如口臭、大便干硬等情況下,還是建議酌情減量使用。

祛濕五虎湯

食材:赤小豆50克,生薑30克,紅棗8-10個(去核),連須蔥白3根,陳皮1瓣,紅糖適量。

做法:食材洗淨,一同放入鍋內,加入適量開水,煮30分鐘,再放入紅糖煮10分鐘即可。

專家點評:

五虎湯是名老中醫李可的感冒經驗方,原方由黑豆、核桃、生薑、紅棗、蔥白組成。此處根據南方濕氣困重的地域特點,將其稍做加減形成了祛濕五虎湯。

本膳食中,赤小豆健脾祛濕、利水消腫;陳皮行氣祛濕;生薑解表散寒;蔥白髮汗解表;紅糖、紅棗補中益氣扶正。各物合用,能解表、散寒、祛濕而不傷正,十分適合春天陰雨綿綿、寒溫無常的天氣保健食用。

小貼士:如平素體質虛弱可加黑豆30克,怕風、流涕明顯加鮮紫蘇葉10克,咽乾咽痛加鮮薄荷葉5-10片。本膳食供預防感冒使用,不能代替正式的感冒藥,如已有明顯感冒症狀請及時就診。

紫蘇薄荷魚頭湯

材料:大魚頭一個,鮮紫蘇30g,薄荷10g,蔥段適量,生薑30一50克,胡椒粉適量。

製法:大魚頭沖水洗淨,洗去血污,去掉裡面黑膜,切兩半。在鍋中加油和生薑,將魚頭兩面煎香至金黃色,再加入開水,煮至魚湯成乳白色,最後加入鮮紫蘇、鮮薄荷、蔥段和胡椒粉,調味即可。

專家點評:

春季乍暖還寒,降雨偏多,人體容易肝旺而脾虛濕困,容易感受外邪侵襲,疾病多發。此湯中紫蘇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芳香化濕的功效,且能去魚腥味;薄荷味辛性涼,有發散風熱,清利咽喉,疏肝解郁的作用;配合魚頭的豐富營養;生薑、胡椒粉溫中散寒。補中有散,涼辛並用,可謂性味調和,美食享受的同時又有預防外邪入侵的作用。

注意:紫蘇葉與薄荷葉不能煮久,取其辛散之性。

禁忌:無特殊禁忌。

銀耳淮山排骨湯

材料:排骨500克、銀耳15克、淮山20克。

做法:把排骨、淮山洗淨,銀耳用水泡開。將排骨、銀耳、淮山放在鍋中,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沸,改中火再煮4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胃益氣,適宜慢性胃炎見納差、乏力者食用。

薺菜豆腐湯

材料:薺菜150克、豆腐150克、干香菇20g等。

做法:豆腐切方塊,香菇用溫水泡發切條、薺菜洗淨切段備用。加入適量水,燒開後放入豆腐、香菇,調入鹽,攪拌均勻,蓋上鍋蓋煮熟。最後加入水澱粉勾芡,待湯汁變濃後淋入芝麻油即可。

功效:常吃薺菜可利肝氣、明目,對脾氣暴躁、血壓增高的高血壓患者也有好處。芥菜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豆腐與薺菜搭配,不僅十分美味,還很適合春日養生防病。

枸杞茶

取枸杞10克,加熱水沖泡即可。此茶適於肝腎虧虛、病後體虛、老年體衰者飲用。對長期使用電腦而引起的眼睛疲勞者尤為適宜。

蜜糖紅茶

紅茶葉5克,放保溫杯內,以沸水沖泡,加蓋燜片刻;調適量蜂蜜、紅糖。每日飯前各飲1次,能溫中養胃。此茶適用於春天肝火偏旺,脾胃功能不佳者。

護肝花茶

黃芪6克,玫瑰3克,佛手片3克,混合為花茶,日間沖泡飲用。能緩解疲勞嗜睡、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表虛自汗等症狀,起到中氣通暢、養肝的目的。

百合蓮子銀耳茶

材料:蓮子6粒,銀耳4克,大棗4克,百合4克,糖20克,水200毫升。

做法:將所有材料用水洗淨,百合、大棗、銀耳泡軟,備用。先煮蓮子至半熟,去掉水,再放入百合、紅棗加水同煮。等鍋中三種材料均煮爛後,放入銀耳、糖,待糖溶解後熄火,放溫後即可飲用。

功效:此茶有養肝、健脾和胃的作用。■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悅讀中醫等】

關鍵字: